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下面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一、 形式新颖,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调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果能真正调动了学生的这种欲望,便使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小组讨论就是一剂良莠。因为小组讨论不仅形式非常新颖,而且能为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提供有效空间,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形式活泼的组织形式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如组织“□字形”讨论小组,有利于学生开展“对话式”讨论;组织“半圆形”讨论小组,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检验,以人数分组、以男女生分组等,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文中角色等等,小组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6人小组,围坐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地球”。以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大家在组织形式新颖、学习兴趣浓郁的氛围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设定的问题,而且还从教师的问题中,明白了课文的中心,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比起过去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便是在小组讨论中得到拓现的。
二、人人参与,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展示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小组讨论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自然地经历“看、想、听、说”的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行为便能自觉经历自主探究的轨迹。例如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关于计算机,你了解多少?教师的讨论题出示后,学生出于好奇和自身的激情涌动,自行组织讨论小组,自觉地认真看题,弄清题目要求。之后,便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参与到学习中去,完全摆脱了教师思维的影响,主体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展示。经过独立学习后,学生得到各自的见解:有学生说:“计算机诞生在美国。”有的学生说:“计算机是多媒体的大脑。”还有的学生说:“计算机可以让‘工厂无工人,种田无土地’。”……随着学生自己见解的成熟,每个学生的表现欲达到顶点,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小组交流中,大胆地叙述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能认真倾听同组同学的其他见解,形成人人参与、个个讲话的热烈场面,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升华,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集思广议,主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存在着个体性差异,因此,在进行个体性学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对问题的理解却不够全面,也有可能在某一些方面产生疑问。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让学生能集思广议、取长补短,使个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例如教学古诗《竹石》时,教师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这首诗描绘了什么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中,有学生说:“古诗赞扬了竹子。”有的学生则随之提出了新的问题:“古诗赞扬了竹子,但赞扬了它的什么精神呢?”还是在小组,有的同学给了答案:“赞扬了竹子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又有同学问:“竹子的坚韧不拔表现在哪里呢?”学生答曰:“诗中‘咬定’‘立根’等词说明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无论环境怎样险恶,它们都没有被困难吓倒,仍然傲立于山间,表现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的小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充分展示了个性的才能,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結协作的学习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 形式新颖,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调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果能真正调动了学生的这种欲望,便使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小组讨论就是一剂良莠。因为小组讨论不仅形式非常新颖,而且能为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提供有效空间,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形式活泼的组织形式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如组织“□字形”讨论小组,有利于学生开展“对话式”讨论;组织“半圆形”讨论小组,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检验,以人数分组、以男女生分组等,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文中角色等等,小组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6人小组,围坐成一个“椭圆形”的“小地球”。以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大家在组织形式新颖、学习兴趣浓郁的氛围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设定的问题,而且还从教师的问题中,明白了课文的中心,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比起过去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便是在小组讨论中得到拓现的。
二、人人参与,主体性学习得到充分展示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小组讨论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自然地经历“看、想、听、说”的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行为便能自觉经历自主探究的轨迹。例如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关于计算机,你了解多少?教师的讨论题出示后,学生出于好奇和自身的激情涌动,自行组织讨论小组,自觉地认真看题,弄清题目要求。之后,便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参与到学习中去,完全摆脱了教师思维的影响,主体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展示。经过独立学习后,学生得到各自的见解:有学生说:“计算机诞生在美国。”有的学生说:“计算机是多媒体的大脑。”还有的学生说:“计算机可以让‘工厂无工人,种田无土地’。”……随着学生自己见解的成熟,每个学生的表现欲达到顶点,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小组交流中,大胆地叙述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能认真倾听同组同学的其他见解,形成人人参与、个个讲话的热烈场面,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升华,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集思广议,主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存在着个体性差异,因此,在进行个体性学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对问题的理解却不够全面,也有可能在某一些方面产生疑问。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让学生能集思广议、取长补短,使个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例如教学古诗《竹石》时,教师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这首诗描绘了什么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中,有学生说:“古诗赞扬了竹子。”有的学生则随之提出了新的问题:“古诗赞扬了竹子,但赞扬了它的什么精神呢?”还是在小组,有的同学给了答案:“赞扬了竹子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又有同学问:“竹子的坚韧不拔表现在哪里呢?”学生答曰:“诗中‘咬定’‘立根’等词说明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无论环境怎样险恶,它们都没有被困难吓倒,仍然傲立于山间,表现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的小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充分展示了个性的才能,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結协作的学习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