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企业管理面临着对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思考,只靠一时的热情不仅不能带来企业的成功,相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失败,惨痛的教训告诉人们,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有长期的规划。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大败局;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47-02
2001年由新华社记者吴晓波撰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败局》一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的教案书。书中通过对瀛海威、秦池、爱多、玫瑰园、飞龙、巨人、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十家在中国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的陨落轨迹过程进行了分析,详细地阐述了这些企业从兴旺到衰落的过程。作者以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对十多年来中国市场上著名企业的失败案例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集体解读”。他们曾经是市场经济大潮中一艘艘破浪而进的快艇,犁过旋涡和险浪,终因不敌多变的潮势而触礁,搁浅或沉没于市场大潮之中,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泰坦尼克号”。 《大败局》一书详细记述了这些“泰坦尼克号”搁浅或沉没的过程,并剖析了其深层的原因和细节。它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首次提出了解读中国企业“失败基因”的世纪命题。通读全书,唏嘘不已,让我们品到的是不能承受之重的滋味。它让人们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企业的发展不再受国家计划的约束,企业经营者在缺乏长远计划和经营理念的情况下个人英雄主义的极化,这些领导者可能一度带领企业出奇制胜,但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像战国时代一样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代中国企业家在临近现代工业文明时由于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而表现出种种幻想和疯狂,甚至浮躁和幼稚,深刻地阐述了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战术运用得当的战将,更需要一个战略规划长远的元帅,企业发展不仅需要营销和运作,更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我国企业管理是伴随着我国企业的改革而逐步发展过来的,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几十年传统的管理经验。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来自国内外的产品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挑战。这一特殊时期环境的压力和企业决策者所爆发出的热情也空前的巨大,以至于在一些企业曾一度出现像大跃进时期一样的狂热。书中作者吴晓波多年关注这些企业,与其中的不少企业家有过促膝长谈,为他们第一次的失误和失利而扼腕长叹。作者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十大明星企业的存亡轨迹,揭示了其盛极而衰的内在原因,同时,对每家企业都附有大事记、档案留存、新观察、八方观点等小板块,给以独到的点评,并摘录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多年追踪某些知名企业的资深记者对有关经济现象的精辟分析。还把同一行业、同时起步、命运相同或迥异的相关企业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比较。比如,把太阳神与它的“夙敌”—同是生产保健品起家、经营业绩骄人的娃哈哈相提并论;说到亚细亚,则论及同是商业流通企业的日本零售业巨头八佰伴和成为第一家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郑百文;写到“政治参与”热情十分高涨的牟其中,则论及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中国企业界的长青树、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鲁冠球,从而既大大拓宽了案例和论题的时间和空间,又避免了作者的一家之见,提升了作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随后的两年我们又看到,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在香港被拘捕之后,接着,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也被拘捕,原因是未经董事会同意挪用巨额公款。还有科龙电器等格林柯尔控股上市公司刊登公告证实,顾雏军等5人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
感情的狂热并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收获,相反,转轨时期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思考。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在这些年出现了大败局?吴晓波的高明之处在于捕捉和提炼出了企业内部的“失败基因”,目的是对更多的企业或是后来的企业,实施“基因疗法”,使其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抵抗病菌或病毒的能力,避免重蹈覆辙。纵观书中所述十家败北的企业个案,其共同的“失败基因”,似乎都难逃“二律背反”。他们既是无序的受害者,又是无序的制造者,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秩序的起码尊重,其中包括缺乏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家对社会和他人足够的关怀。这样的企业,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规律和秩序淘汰出局。
《大败局》的意义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承上启下的启示录作用,预示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进入有序竞争的阶段。按吴晓波所言:“随着市场的日趋规范及竞争台阶的提高,中国企业界终于迎来了激情年代的终结。”市场经济只能按其客观规律运行,这是企业发展的铁律。“激情年代”的定位颇有意味,“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诗人值得缅怀的岁月,但绝非是企业家的岁月。而激情的背面,应该是理性、客观、有序。随着“激情年代的终结”,应该是理性经济年代的开始。理性年代需要的不仅是一时的激情,更需要理智的审视,冷静地把握市场的机会,悉心地呵护企业的发展,制定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从容应对环境的变化。“泰坦尼克号”是因撞上冰山而沉没的,其实如果没有冰山,航行中也会有暗礁和险涡。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在企业转轨的过渡时期,需要对经营管理作客观的理性梳理,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效益、发展等方面,光凭激情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要积极地引入并建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观。
除此之外,对企业而言,《大败局》还具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书中一些企业的老总在总结反思自己成败的过程中,提出了“警醒意识”这个概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感受挫折、不幸、失败和失落,这是不可或缺的一课,而《大败局》正好给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感受的机会,或者说是激活了潜意识中的“警醒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曾经纵横捭阖,但是缺乏了危机意识,只考虑到了眼前利益。他们渴望成长急于求成,一时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欲望的膨胀,他们只顾抓市场而失去了顾客,他们抓住了现在却放弃了长远,企业战略的缺失成了导致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些从兴旺走向衰亡的企业,曾是那样让人感觉到他们无限的生机,给中国现代企业带来全新的风气。然而,他们的失败和衰亡又是那样的不经意,那样不堪一击。似乎是一夜之间,一掌之力就击垮了这些著名的企业。《大败局》不是一本阐述原理和发现真理的书,它仅仅是记载了一些著名企业的灾难。从中我们看到“秦池”作为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时,那种盲目甚至是狂妄的设想,以至用数亿元的资金用于造名,而忽略了调整产品、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但是,这些著名企业家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这个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最具激荡力的企业革命,他们的使命与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进步,他们的悲剧也成为一个国家进步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著名企业家虽败犹荣,他们的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
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有多方面。套用一句托尔斯泰的话: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内因是主要的。内因包括企业的资金运用、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许多因素,但从软件来讲,企业文化即经营理念和指导思想对于企业的成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种认为企业就是个单纯的赢利组织,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管理一切政策和行为的惟一主题、准绳、最高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往往容易把经营者引入视企业为赚钱机器的误区而遭到失败。那些采取“暴发”方式,想一夜之间把别人的钱都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暴富”的企业,虽侥幸得意于一时,但终究不会长久。
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的500家大企业,有1/3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国家40%的新建公司存活不到10年便中途夭折。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寿命只有125年。有人研究了100家世界级名牌企业,发现其中寿命在100年以上者占36%,还有的甚至存续二三百年。从理论上讲,企业是人造系统,因而企业是可以改造的。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者可以根据企业目的或适应企业内部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设定或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结构、形体、运作方式等,获取持续成长。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企业之所以走向衰败,失去生存能力,往往不是因为它不可改造而持续成长,而恰恰是企业经营者没有适时改造它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明星企业,而许多也是兴盛一时,好景不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改革初期的这些大败局不可避免。
所以企业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的长期生存比一时的成功显得更为重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的长期发展,靠的是谋略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制定长期的战略,制定长远的计划,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进,要把创新作为企业成长的永恒主题,包括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创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管理观,要解决好企业成长中的关键点,如企业成长的后劲、转折点、成长中的陷阱、成长中的蜕变,要正确处理企业成长中的内在矛盾,包括企业成长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最后要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体系,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转轨时期,企业管理的重心应该扭转过去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企业的营销是很重要,但这要基于企业计划的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战略的规划,否则,企业可能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大败局;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6-0047-02
2001年由新华社记者吴晓波撰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败局》一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的教案书。书中通过对瀛海威、秦池、爱多、玫瑰园、飞龙、巨人、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等十家在中国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的陨落轨迹过程进行了分析,详细地阐述了这些企业从兴旺到衰落的过程。作者以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对十多年来中国市场上著名企业的失败案例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集体解读”。他们曾经是市场经济大潮中一艘艘破浪而进的快艇,犁过旋涡和险浪,终因不敌多变的潮势而触礁,搁浅或沉没于市场大潮之中,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泰坦尼克号”。 《大败局》一书详细记述了这些“泰坦尼克号”搁浅或沉没的过程,并剖析了其深层的原因和细节。它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首次提出了解读中国企业“失败基因”的世纪命题。通读全书,唏嘘不已,让我们品到的是不能承受之重的滋味。它让人们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企业的发展不再受国家计划的约束,企业经营者在缺乏长远计划和经营理念的情况下个人英雄主义的极化,这些领导者可能一度带领企业出奇制胜,但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在这样一个像战国时代一样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代中国企业家在临近现代工业文明时由于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而表现出种种幻想和疯狂,甚至浮躁和幼稚,深刻地阐述了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战术运用得当的战将,更需要一个战略规划长远的元帅,企业发展不仅需要营销和运作,更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我国企业管理是伴随着我国企业的改革而逐步发展过来的,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几十年传统的管理经验。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来自国内外的产品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挑战。这一特殊时期环境的压力和企业决策者所爆发出的热情也空前的巨大,以至于在一些企业曾一度出现像大跃进时期一样的狂热。书中作者吴晓波多年关注这些企业,与其中的不少企业家有过促膝长谈,为他们第一次的失误和失利而扼腕长叹。作者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十大明星企业的存亡轨迹,揭示了其盛极而衰的内在原因,同时,对每家企业都附有大事记、档案留存、新观察、八方观点等小板块,给以独到的点评,并摘录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多年追踪某些知名企业的资深记者对有关经济现象的精辟分析。还把同一行业、同时起步、命运相同或迥异的相关企业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比较。比如,把太阳神与它的“夙敌”—同是生产保健品起家、经营业绩骄人的娃哈哈相提并论;说到亚细亚,则论及同是商业流通企业的日本零售业巨头八佰伴和成为第一家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郑百文;写到“政治参与”热情十分高涨的牟其中,则论及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中国企业界的长青树、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鲁冠球,从而既大大拓宽了案例和论题的时间和空间,又避免了作者的一家之见,提升了作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随后的两年我们又看到,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在香港被拘捕之后,接着,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也被拘捕,原因是未经董事会同意挪用巨额公款。还有科龙电器等格林柯尔控股上市公司刊登公告证实,顾雏军等5人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
感情的狂热并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收获,相反,转轨时期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思考。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在这些年出现了大败局?吴晓波的高明之处在于捕捉和提炼出了企业内部的“失败基因”,目的是对更多的企业或是后来的企业,实施“基因疗法”,使其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抵抗病菌或病毒的能力,避免重蹈覆辙。纵观书中所述十家败北的企业个案,其共同的“失败基因”,似乎都难逃“二律背反”。他们既是无序的受害者,又是无序的制造者,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秩序的起码尊重,其中包括缺乏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家对社会和他人足够的关怀。这样的企业,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规律和秩序淘汰出局。
《大败局》的意义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承上启下的启示录作用,预示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进入有序竞争的阶段。按吴晓波所言:“随着市场的日趋规范及竞争台阶的提高,中国企业界终于迎来了激情年代的终结。”市场经济只能按其客观规律运行,这是企业发展的铁律。“激情年代”的定位颇有意味,“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诗人值得缅怀的岁月,但绝非是企业家的岁月。而激情的背面,应该是理性、客观、有序。随着“激情年代的终结”,应该是理性经济年代的开始。理性年代需要的不仅是一时的激情,更需要理智的审视,冷静地把握市场的机会,悉心地呵护企业的发展,制定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从容应对环境的变化。“泰坦尼克号”是因撞上冰山而沉没的,其实如果没有冰山,航行中也会有暗礁和险涡。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在企业转轨的过渡时期,需要对经营管理作客观的理性梳理,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效益、发展等方面,光凭激情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要积极地引入并建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观。
除此之外,对企业而言,《大败局》还具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书中一些企业的老总在总结反思自己成败的过程中,提出了“警醒意识”这个概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感受挫折、不幸、失败和失落,这是不可或缺的一课,而《大败局》正好给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感受的机会,或者说是激活了潜意识中的“警醒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曾经纵横捭阖,但是缺乏了危机意识,只考虑到了眼前利益。他们渴望成长急于求成,一时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欲望的膨胀,他们只顾抓市场而失去了顾客,他们抓住了现在却放弃了长远,企业战略的缺失成了导致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些从兴旺走向衰亡的企业,曾是那样让人感觉到他们无限的生机,给中国现代企业带来全新的风气。然而,他们的失败和衰亡又是那样的不经意,那样不堪一击。似乎是一夜之间,一掌之力就击垮了这些著名的企业。《大败局》不是一本阐述原理和发现真理的书,它仅仅是记载了一些著名企业的灾难。从中我们看到“秦池”作为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时,那种盲目甚至是狂妄的设想,以至用数亿元的资金用于造名,而忽略了调整产品、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但是,这些著名企业家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这个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最具激荡力的企业革命,他们的使命与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进步,他们的悲剧也成为一个国家进步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著名企业家虽败犹荣,他们的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
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有多方面。套用一句托尔斯泰的话: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内因是主要的。内因包括企业的资金运用、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许多因素,但从软件来讲,企业文化即经营理念和指导思想对于企业的成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种认为企业就是个单纯的赢利组织,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管理一切政策和行为的惟一主题、准绳、最高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往往容易把经营者引入视企业为赚钱机器的误区而遭到失败。那些采取“暴发”方式,想一夜之间把别人的钱都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暴富”的企业,虽侥幸得意于一时,但终究不会长久。
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的500家大企业,有1/3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国家40%的新建公司存活不到10年便中途夭折。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寿命只有125年。有人研究了100家世界级名牌企业,发现其中寿命在100年以上者占36%,还有的甚至存续二三百年。从理论上讲,企业是人造系统,因而企业是可以改造的。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者可以根据企业目的或适应企业内部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设定或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结构、形体、运作方式等,获取持续成长。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企业之所以走向衰败,失去生存能力,往往不是因为它不可改造而持续成长,而恰恰是企业经营者没有适时改造它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明星企业,而许多也是兴盛一时,好景不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改革初期的这些大败局不可避免。
所以企业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的长期生存比一时的成功显得更为重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的长期发展,靠的是谋略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制定长期的战略,制定长远的计划,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进,要把创新作为企业成长的永恒主题,包括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创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管理观,要解决好企业成长中的关键点,如企业成长的后劲、转折点、成长中的陷阱、成长中的蜕变,要正确处理企业成长中的内在矛盾,包括企业成长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最后要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体系,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转轨时期,企业管理的重心应该扭转过去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企业的营销是很重要,但这要基于企业计划的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战略的规划,否则,企业可能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