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植于互联网时代的表达形式—戏仿手法是一种表达自我、满足个性的最佳写作手法,比较契合中学生追求自由、个性的心理特点。本文通过介绍戏仿手法、描述戏仿产生的原因、诠释戏仿具体模式,来探讨戏仿手法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以及积极意义。
关键词:戏仿手法、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壮大,依托网络发展的文学表达形式——戏仿手法,更能满足大众,乃至学生群体自由、个性化的需求。
一、什么是戏仿手法
什么是戏仿?“戏仿”(parody)是由西方传入的文学术语,又译“戏拟”等。它的最早出现在1958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模仿,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谬。”通俗来讲,“戏仿”手法主要是借用前文本的词语、语句、表现手法或创作风格,以戏谑的方式,重新阐释前文本的艺术形象、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在当下的互联网文化语境中,戏仿手法则是大胆地对经典文学文本、绘画等进行全方位的滑稽化模仿,从而达到休闲性、娱乐性的目的。
因此,戏仿是一种比较自由、个性化的写作手法,符合中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加以引导,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我个性、社会认知的途径。
二、戏仿手法的形成原因
文学上的叙事方式数量繁多,如解构、蒙太奇手法或意识流手法等。但戏仿更能满足表达自我、释放个性的需求。
戏仿手法在网络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1]网络写手是一群出身“平民”的“写手”,加上网络 “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特点,使得写手不需要注重文学的“载道”以及“代言”中心语体的功能,进而强化了写手们“真我”的表达欲望和宣泄动机。
曾在网上掀起“杜甫很忙”热潮的课本涂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2012年3月由网友发布的一组“杜甫的一天”的图片中,语文课本中仰天深思的杜甫形象被加了几笔涂鸦,引起大众共鸣,创作出了各种杜甫形象,端着狙击枪、开坦克、戴着墨镜骑电动车、跟美女翩翩起舞、打篮球等等涂鸦形象。显然,这些涂鸦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让读者一看就有亲近感。
而对于学生群体,杜甫是整个中学时代学生最熟悉的“诗圣”,在课余时间,通过涂鸦的形式来娱乐排解学业压力,借此表达对于手机、枪械、异性、篮球文化等等社会生活的认知、看法,表现学生特有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因此,戏仿手法可以是学生群体释放压力、表达认知的途径。
三、戏仿手法的具体教学应用
戏仿手法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可以从语言戏仿、人物戏仿和故事戏仿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应用。
(一)语言戏仿
语言戏仿,即模仿前文本所使用的词汇、语句、语言风格或语言范式,表述或者暗示一种幽默或荒诞、反讽的意义、态度或者评价。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说的“曾经有一……在我的面前,而我沒有……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从原文中提取出公式化的语言范式,植入真实的学生生活,描摹出学生现实,如:“曾经有一份很简单的试卷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认真做题。等我去补考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仔细复习积极备考。如果一定要在备考上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两个星期!”
(二)人物戏仿
人物戏仿,是除了语言戏仿以外收效显著的局部戏仿策略。所谓人物戏仿,就是把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典籍、传统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拿来当做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姓名、性格、身份和语言风格等等。如前文提到的杜甫形象,由正襟危坐的历史“诗圣”形象,加入举枪、骑车、玩手机的现代元素,人物穿越厚重的历史云层来到现代,更接地气,也更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兴趣爱好、社会认知。
(三)故事戏仿
故事是小说的内容主体,包括主题、题材、情节、场景(细节)等要素。所谓故事戏仿,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主题、题材、情节、结构等的戏仿,十分有效地拆解、重新组合经典文本的叙事成规。网络写手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堪称故事戏仿的代表。作品结合明朝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生动的、现代化的语言,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恢弘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等等历史。再如,吴钩的著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也是以戏仿的方式,把重的历史变为轻的故事,把严肃的考据变为生动的讲述。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戏仿,就需要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四、戏仿手法对中学生群体的意义
戏仿作为一种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叙事方式,在对背离传统、消解经典中,让学生享受突破权威的快感、表达对当下学业、生活、互联网文化等社会的看法,满足了学生群体叛逆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群体打开一个释放“真我”的窗口。同时,通过戏仿手法来完成一个作品,需要建立在对原作有深入理解。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了解经典,拓宽知识面。因此,戏仿手法的教学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戏仿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恶搞事件,类似杜甫与美女跳舞等等不利于对学生正向引导的创作。恶搞作品价值混乱或甚至没有价值可言,它更像詹姆逊所说的“拼凑之作”,“是一种空心的摹仿——一尊被挖掉眼睛的塑像”[3]。因此,应该防范戏仿手法走向恶搞,虽然同样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求,但没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也是失败的。
五、结语
戏仿实现了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创新,为中学生群体打开了一扇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窗口,满足了学生思想上叛逆的心理。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优美的艺术熏陶,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戏仿手法中的恶搞成分,防范错误的价值取向。
因此,对于戏仿手法在中学生日常群体中的教学应用,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保持批判的态度,这样,才能克服肤浅,获得健康、合理效果,实现积极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阳有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
[2]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3](英)皮尔素编.牛津英语大词典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4]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
关键词:戏仿手法、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壮大,依托网络发展的文学表达形式——戏仿手法,更能满足大众,乃至学生群体自由、个性化的需求。
一、什么是戏仿手法
什么是戏仿?“戏仿”(parody)是由西方传入的文学术语,又译“戏拟”等。它的最早出现在1958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模仿,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谬。”通俗来讲,“戏仿”手法主要是借用前文本的词语、语句、表现手法或创作风格,以戏谑的方式,重新阐释前文本的艺术形象、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在当下的互联网文化语境中,戏仿手法则是大胆地对经典文学文本、绘画等进行全方位的滑稽化模仿,从而达到休闲性、娱乐性的目的。
因此,戏仿是一种比较自由、个性化的写作手法,符合中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加以引导,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我个性、社会认知的途径。
二、戏仿手法的形成原因
文学上的叙事方式数量繁多,如解构、蒙太奇手法或意识流手法等。但戏仿更能满足表达自我、释放个性的需求。
戏仿手法在网络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1]网络写手是一群出身“平民”的“写手”,加上网络 “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特点,使得写手不需要注重文学的“载道”以及“代言”中心语体的功能,进而强化了写手们“真我”的表达欲望和宣泄动机。
曾在网上掀起“杜甫很忙”热潮的课本涂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2012年3月由网友发布的一组“杜甫的一天”的图片中,语文课本中仰天深思的杜甫形象被加了几笔涂鸦,引起大众共鸣,创作出了各种杜甫形象,端着狙击枪、开坦克、戴着墨镜骑电动车、跟美女翩翩起舞、打篮球等等涂鸦形象。显然,这些涂鸦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让读者一看就有亲近感。
而对于学生群体,杜甫是整个中学时代学生最熟悉的“诗圣”,在课余时间,通过涂鸦的形式来娱乐排解学业压力,借此表达对于手机、枪械、异性、篮球文化等等社会生活的认知、看法,表现学生特有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因此,戏仿手法可以是学生群体释放压力、表达认知的途径。
三、戏仿手法的具体教学应用
戏仿手法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可以从语言戏仿、人物戏仿和故事戏仿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应用。
(一)语言戏仿
语言戏仿,即模仿前文本所使用的词汇、语句、语言风格或语言范式,表述或者暗示一种幽默或荒诞、反讽的意义、态度或者评价。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说的“曾经有一……在我的面前,而我沒有……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从原文中提取出公式化的语言范式,植入真实的学生生活,描摹出学生现实,如:“曾经有一份很简单的试卷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认真做题。等我去补考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仔细复习积极备考。如果一定要在备考上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两个星期!”
(二)人物戏仿
人物戏仿,是除了语言戏仿以外收效显著的局部戏仿策略。所谓人物戏仿,就是把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典籍、传统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拿来当做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姓名、性格、身份和语言风格等等。如前文提到的杜甫形象,由正襟危坐的历史“诗圣”形象,加入举枪、骑车、玩手机的现代元素,人物穿越厚重的历史云层来到现代,更接地气,也更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兴趣爱好、社会认知。
(三)故事戏仿
故事是小说的内容主体,包括主题、题材、情节、场景(细节)等要素。所谓故事戏仿,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主题、题材、情节、结构等的戏仿,十分有效地拆解、重新组合经典文本的叙事成规。网络写手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堪称故事戏仿的代表。作品结合明朝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生动的、现代化的语言,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恢弘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等等历史。再如,吴钩的著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也是以戏仿的方式,把重的历史变为轻的故事,把严肃的考据变为生动的讲述。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戏仿,就需要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四、戏仿手法对中学生群体的意义
戏仿作为一种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叙事方式,在对背离传统、消解经典中,让学生享受突破权威的快感、表达对当下学业、生活、互联网文化等社会的看法,满足了学生群体叛逆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群体打开一个释放“真我”的窗口。同时,通过戏仿手法来完成一个作品,需要建立在对原作有深入理解。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了解经典,拓宽知识面。因此,戏仿手法的教学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戏仿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恶搞事件,类似杜甫与美女跳舞等等不利于对学生正向引导的创作。恶搞作品价值混乱或甚至没有价值可言,它更像詹姆逊所说的“拼凑之作”,“是一种空心的摹仿——一尊被挖掉眼睛的塑像”[3]。因此,应该防范戏仿手法走向恶搞,虽然同样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求,但没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也是失败的。
五、结语
戏仿实现了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创新,为中学生群体打开了一扇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窗口,满足了学生思想上叛逆的心理。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优美的艺术熏陶,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戏仿手法中的恶搞成分,防范错误的价值取向。
因此,对于戏仿手法在中学生日常群体中的教学应用,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保持批判的态度,这样,才能克服肤浅,获得健康、合理效果,实现积极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阳有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
[2]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3](英)皮尔素编.牛津英语大词典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4]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