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1日之神秘而严肃
今年由于教育部规范了考试、监考的行为,使得严肃的高考阅卷工作比往年更加严格了,我觉得严肃中还带点神秘的色彩,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昨天上午报到,下午召开了全体阅卷工作人员的动员大会。除了例行的注意事项外,就是强调阅卷纪律,散会以后,各小组还分别签了《阅卷教师诚信协定》。作为多年参加阅卷的我来说,也觉得没什么。
可今天早上,到校园里一看,觉得不太对劲。我们语文阅卷组安排在文学院一座早已不用的老式双通道的楼内进行,该楼还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教学楼,在现在的校园里,躲藏在绿树丛林中,显得古老而破旧。往年一般阅卷都在大门口的教学主楼,各学科不在同一楼层却在一栋大楼内进行。楼外拉着巨型条幅,显得很热烈。
早上,提前来到阅卷点的老师被武警拒之门外,不让进。到时才放行,连小小的提包都得丢在外面,手机等通讯工具也得留在外面。像以前,要求是要求,带手机的还是很多,阅卷室里,接听手机的也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手机带进去也没用。这两天,整个学校都安装了电子干扰系统,所有的手机都没有信号。
我觉得这也是小题大做了。现在通讯如此发达,你不让在学校打电话,他下班了在房间在街上打还不是一样吗?
今天上午是试阅,我被分配在改作文的一组。语文学科共有九个阅卷室,我们所在的第六阅卷室,共分四个小组,分别批阅第四、五、六、七大题。第七大题是作文,是阅卷的重点,本组人数最多。每两人为一对,互阅打分,在分数悬殊不大的情况下,取两人的均分;如两人分数悬殊过大,则要由阅卷室的组长来评判,再评判不了的则由专家组来确定。
由于第九阅卷室的组长是我上学时的写作课老师,当年我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决定让我担任第四小组批阅作文的小组长。小组长在组内对有争异的内容有一定的裁定权。
试阅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作文。我们一边对照着“评分细则”上的各类例文,一边阅读着学生的作文,对照着,相互讨论着,尽量形成公正一致的标准。
专家组的一名老师来说,各位试阅的试卷都要经大组的组长签字认可,才能正式进行阅卷,否则要接受培训,直到合格能胜任为止。
6月13日之接受采访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是入梅的头场雨也是今年最大的一场雨。早上,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倍感空气异常清新。道路两旁的广玉兰正开得旺盛,阵阵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正急步走着,旁边忽然窜出一个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在称呼一声老师后就自我介绍说,他的妹妹今年参加高考,想问问老师们今年阅卷情况是严还是松,好为自己的小妹估个准确的分数。既然是家长,作为教师的我也没说什么就和他边走边聊起来。
说话的时候,我一偏头发现他的一个动作,在衬衫的口袋上的一只笔上摸了几下,我马上意识到那是录音笔。我便严肃地告诉他,我不能接受他的采访,这是纪律。的确在先前的会上,就有这样的要求,在诸多“不准”当中,就明确有“不准私自接受记者采访”的规定。同时,我觉得他连起码的诚实都没做到,我决意不理睬他。
我快步向前赶。他尾随在后面,边走边解释。我只是向前走,他没有退去,还是跟在后面边走边解释。好像隐约听到他说,他是某晚报的记者,眼下报社竞争激烈,抢个好的稿子不容易。他说今年有关部门不准炒作高考试题等等的新闻他也知道,他打算不以消息的形式发,而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变相谈一谈高考方面的话题,以提高自己在报社的影响力。
“大哥,你帮帮我吧,”他拉住了我的胳膊,“随便谈点什么都可以,只要和高考题有关的都可以。”对于这个称呼,对于他的这种举动,我忽然起了点怜悯之意,便把所谓的纪律要求丢到脑后去了。我觉得也没什么,这也不是什么特务间谍行为,更不是什么反动的事情。就跟他说一点吧,诸如阅卷进展情况、学生答题主要存在的问题、估计均分会在什么水平等等。
他双手递给我一张名片,说要中午请我吃饭。我说免了罢,他说那我们以后交个朋友吧。我又给了他一张名片。
6月14日之争执
下午正在埋头阅卷,突然后面传来阵阵很大的声音。回头望去,是S老师在和专家组的一位老先生争起来了。这是常有的事,我起先并没有注意,只是声音越来越大了,我便凑过去。
原来S老师阅的对联题在判分上和专家的意见不一致了。是这么一道题,上联是:扫千年旧习。有一位考生对的下联是:娶美国老婆。S老师给这则下联打了满分2分,而专家认为这样的内容低俗,作为高考这样严肃的考试,应该判0分。就为这两人争执起来。
S老师用优扬的黄梅戏腔调解释说:“这样的对联该有多好!表现了中国人开朗的性格和自信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了,一切陈规陋习都一扫而空了,便是中国人也可以娶美国姑娘做老婆了。况且,对联讲究正对可,反对可,流水对也可;严对宽对亦可。这个对联没有政治错误,而且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得2分合情合理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此都提起兴趣来了,纷纷发表意见,基本上也是两派。最后还是大组长出面来调解。他在充分尊重专家的基础上,提出给个安慰分吧,打0.5,其实等于给了1分,因为最小的分可以给半分,而综合到一个小题上时,不出现半分,于是就四舍五入了。阅卷时讲究“给分有理由,扣分有依据”,而实际操作中,老师也会有一点点弹性的。
等那位专家走了,我们便谈起所谓专家的话题。A老师提到今年的错别字题,关于“天随人愿”的错对问题。出题者或许认为“天随人愿”是错误的,应该是“天遂人愿”,“遂”取“顺,如意”之义。然而在明朝的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公穷邸遇侠客》中有“且喜天随人愿,今日遇见秀才恁般魁伟相貌,一定智勇兼备”。在明朝洪缏的《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中有“今也,天随人愿,获侍中栉。”在这里,“随”是“顺从”的意思。所以说,“天随人愿”这个成语中没有错别字。这样看来,此题当中出现了两个正确选项。
不少老师随后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等三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成语词典中都查到了“天随人愿”这个词。
按理说,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它应该经得起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推敲。我觉得这一题就不是很好。平时指导学生复习时,总是跟学生讲,高考时模棱两可的字词是不会出现的,而今年就出现了。
6月15日之求稳
早上刚到阅卷室,W老师走到我面前,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W老师说和他一对的T老师批阅作文的分数很奇怪。只要是T老师先阅的那一本,分数几乎都在38分至42分之间,很少有大的区别,而他复评W老师批过的作文时,总是在W老师所给分的上下浮动2分,非常有规律。据W老师反映说,前两天他没在意觉得是正常的,多了就觉得不正常了。
我调来T老师批阅的整个试卷,发现确实是这样。而且,他打分一般写议论文的,分数较高,而写记叙文的一般偏低,也很有规律。有一篇记叙文,考生写他和自己的父亲进城办事,带着很多的行李,到了车站有个小伙子上来要帮他,他同意了,可父亲不愿。事后,父子俩争执起来。他说要相信社会上有好人,而父亲则坚持说,这社会会有好人吗?整个文章叙事很有章法,情节跌宕,富有张力。T老师给他打了38分,我觉得是低了点。
我将他叫到隔壁的一间办公室,和他交流。得知他三年前毕业于某师院,从高一教到今年的毕业班,由于学校高一高二还在上课,抽不出教师便叫他参加阅卷了。他承认对学生的作文把握得不是很准确,所以就采取了一种可靠的办法“求稳”,把分数打得不高不低,怎么看都不会出现大问题。
我安慰他,不要有思想顾虑。该扣的就扣分,该给分的就得给分。根据实际能拉开的就要拉开。阅卷时应该鼓励创新,不能四平八稳地给分。今年不就把往年发展等级的10分提高到了20分了吗?这就是鼓励创新。我让他暂不要新批阅试卷,将其他老教师批阅的作文拿过来仔细地琢磨琢磨,看看别人标准是怎么拿的。一天之后,他重新阅卷,效果比先前好多了。
6月16日之硬伤
早上刚来,J老师便兴高彩列地谈起昨天夜里进行的“死亡之组”的德荷大战。
谈了一会儿,该干活了。哪知道安静了之后,J老师便睡意上来了,可能是连续地熬夜看欧锦赛的结果吧。正在这时,专家组的一行人来了。我们都知道,任务过半后,各种检查就多了,怕有松懈情绪。有人提醒J老师要打起精神来。
而一位专家找的正是J老师。说他批改的大阅读题,评分标准还可以,就是小分累大分时出现错误太多,把11分加成了18分,又把8分加成了13分。
在阅卷中,像这样的错误称之为硬伤。事实上,在主观表达的给分上,多上1分少半分的,都没有十分准确的定性;而小分累大分错了,就没有任何弹性了,只能是绝对的失误。所以阅卷中,对于软伤在所难免,而对于硬伤,则是不允许的。
J老师遭到了严肃的批评,他诚恳地接受了,并表示坚决整改,绝不出现类似错误。专家组要求在组内严格监督之后就走了。
J老师长叹一口气,还在说着今天上午九点还有一场NBA呢,可能是湖人的最后一场了,实在可惜,看不到了。最后J老师也表示,丢下“球迷”的习惯,一心扑在阅卷上来了。
他口口声声说:“一心无二用呀,一心无二用呀……”
6月19日之评优
临近结束时,例行的都要评“优秀阅卷教师”。
每个阅卷室五人指标。每个小组一名,我们批作文的人多,分两个指标。
以往,都是每个小组自己协调,把名单报给大组长就行了。“优秀阅卷教师”的证书归本人所有,而这个称号下所获得的二百元奖金就在全阅卷室大家分摊了,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矛盾。有些人出于职称评定的需要呀,有些人出于调动需要呀等等的,都是较急的让给最急的。
今年阅卷点的领导说,要真正地评优,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实事求是,是谁的就是谁的,证书和奖金都归本人。
什么标准呢?出勤率、任务量、错误程度等几项指标综合考核,其中的错误程度是属于一票否决的,超出一定的度就不行了。
老师们都说,这样做很好。公平合理,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到下午快下班时,大组长念出的五人名单出来了。众人一听,一片哗然。九天下来了,几十号人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原来五人并不是按照原先那个标准评出来的。
内线人称,都是领导说了算。
呜呼!连这一点点小事上都有腐败呀。
6月20日之最后的晚餐
紧张的阅卷工作,到今天上午就全部结束了。因为到下午才能拿到补助,所以今晚文学院给大家举行了一个晚宴,说是给大家送别。一位领导解释说,往年都有高温补贴,今年由于天气凉爽省教育厅就取消了这项补贴,为了感谢大家,就来个“最后的晚餐”吧。
席间,大家祝福、道别、鼓励,推杯换盏中,突然停电了。工作人员解释说,又是电压负荷,现在电不够用了。唉!昨天电视新闻说,今年的用电高峰比去年提前十天到来了。现在是怎么了,文明程度越高,难道又回到了以前的短缺时代?
蜡烛点上来了,有人说这很好。烛光晚宴,浪漫。
酒继续喝;话继续聊。
席间,听到这样的话:酒少喝点是养人的;要是喝多了就不是人养的。从来没喝醉过的人和每次都喝醉的人,都不是好人。
猛一抬头,电又来了。没有不散的宴席呀。窗外霓虹闪烁,我们也散了。
责任编辑 王波
今年由于教育部规范了考试、监考的行为,使得严肃的高考阅卷工作比往年更加严格了,我觉得严肃中还带点神秘的色彩,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昨天上午报到,下午召开了全体阅卷工作人员的动员大会。除了例行的注意事项外,就是强调阅卷纪律,散会以后,各小组还分别签了《阅卷教师诚信协定》。作为多年参加阅卷的我来说,也觉得没什么。
可今天早上,到校园里一看,觉得不太对劲。我们语文阅卷组安排在文学院一座早已不用的老式双通道的楼内进行,该楼还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教学楼,在现在的校园里,躲藏在绿树丛林中,显得古老而破旧。往年一般阅卷都在大门口的教学主楼,各学科不在同一楼层却在一栋大楼内进行。楼外拉着巨型条幅,显得很热烈。
早上,提前来到阅卷点的老师被武警拒之门外,不让进。到时才放行,连小小的提包都得丢在外面,手机等通讯工具也得留在外面。像以前,要求是要求,带手机的还是很多,阅卷室里,接听手机的也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手机带进去也没用。这两天,整个学校都安装了电子干扰系统,所有的手机都没有信号。
我觉得这也是小题大做了。现在通讯如此发达,你不让在学校打电话,他下班了在房间在街上打还不是一样吗?
今天上午是试阅,我被分配在改作文的一组。语文学科共有九个阅卷室,我们所在的第六阅卷室,共分四个小组,分别批阅第四、五、六、七大题。第七大题是作文,是阅卷的重点,本组人数最多。每两人为一对,互阅打分,在分数悬殊不大的情况下,取两人的均分;如两人分数悬殊过大,则要由阅卷室的组长来评判,再评判不了的则由专家组来确定。
由于第九阅卷室的组长是我上学时的写作课老师,当年我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决定让我担任第四小组批阅作文的小组长。小组长在组内对有争异的内容有一定的裁定权。
试阅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作文。我们一边对照着“评分细则”上的各类例文,一边阅读着学生的作文,对照着,相互讨论着,尽量形成公正一致的标准。
专家组的一名老师来说,各位试阅的试卷都要经大组的组长签字认可,才能正式进行阅卷,否则要接受培训,直到合格能胜任为止。
6月13日之接受采访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是入梅的头场雨也是今年最大的一场雨。早上,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倍感空气异常清新。道路两旁的广玉兰正开得旺盛,阵阵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正急步走着,旁边忽然窜出一个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在称呼一声老师后就自我介绍说,他的妹妹今年参加高考,想问问老师们今年阅卷情况是严还是松,好为自己的小妹估个准确的分数。既然是家长,作为教师的我也没说什么就和他边走边聊起来。
说话的时候,我一偏头发现他的一个动作,在衬衫的口袋上的一只笔上摸了几下,我马上意识到那是录音笔。我便严肃地告诉他,我不能接受他的采访,这是纪律。的确在先前的会上,就有这样的要求,在诸多“不准”当中,就明确有“不准私自接受记者采访”的规定。同时,我觉得他连起码的诚实都没做到,我决意不理睬他。
我快步向前赶。他尾随在后面,边走边解释。我只是向前走,他没有退去,还是跟在后面边走边解释。好像隐约听到他说,他是某晚报的记者,眼下报社竞争激烈,抢个好的稿子不容易。他说今年有关部门不准炒作高考试题等等的新闻他也知道,他打算不以消息的形式发,而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变相谈一谈高考方面的话题,以提高自己在报社的影响力。
“大哥,你帮帮我吧,”他拉住了我的胳膊,“随便谈点什么都可以,只要和高考题有关的都可以。”对于这个称呼,对于他的这种举动,我忽然起了点怜悯之意,便把所谓的纪律要求丢到脑后去了。我觉得也没什么,这也不是什么特务间谍行为,更不是什么反动的事情。就跟他说一点吧,诸如阅卷进展情况、学生答题主要存在的问题、估计均分会在什么水平等等。
他双手递给我一张名片,说要中午请我吃饭。我说免了罢,他说那我们以后交个朋友吧。我又给了他一张名片。
6月14日之争执
下午正在埋头阅卷,突然后面传来阵阵很大的声音。回头望去,是S老师在和专家组的一位老先生争起来了。这是常有的事,我起先并没有注意,只是声音越来越大了,我便凑过去。
原来S老师阅的对联题在判分上和专家的意见不一致了。是这么一道题,上联是:扫千年旧习。有一位考生对的下联是:娶美国老婆。S老师给这则下联打了满分2分,而专家认为这样的内容低俗,作为高考这样严肃的考试,应该判0分。就为这两人争执起来。
S老师用优扬的黄梅戏腔调解释说:“这样的对联该有多好!表现了中国人开朗的性格和自信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了,一切陈规陋习都一扫而空了,便是中国人也可以娶美国姑娘做老婆了。况且,对联讲究正对可,反对可,流水对也可;严对宽对亦可。这个对联没有政治错误,而且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得2分合情合理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此都提起兴趣来了,纷纷发表意见,基本上也是两派。最后还是大组长出面来调解。他在充分尊重专家的基础上,提出给个安慰分吧,打0.5,其实等于给了1分,因为最小的分可以给半分,而综合到一个小题上时,不出现半分,于是就四舍五入了。阅卷时讲究“给分有理由,扣分有依据”,而实际操作中,老师也会有一点点弹性的。
等那位专家走了,我们便谈起所谓专家的话题。A老师提到今年的错别字题,关于“天随人愿”的错对问题。出题者或许认为“天随人愿”是错误的,应该是“天遂人愿”,“遂”取“顺,如意”之义。然而在明朝的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公穷邸遇侠客》中有“且喜天随人愿,今日遇见秀才恁般魁伟相貌,一定智勇兼备”。在明朝洪缏的《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中有“今也,天随人愿,获侍中栉。”在这里,“随”是“顺从”的意思。所以说,“天随人愿”这个成语中没有错别字。这样看来,此题当中出现了两个正确选项。
不少老师随后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等三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成语词典中都查到了“天随人愿”这个词。
按理说,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它应该经得起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推敲。我觉得这一题就不是很好。平时指导学生复习时,总是跟学生讲,高考时模棱两可的字词是不会出现的,而今年就出现了。
6月15日之求稳
早上刚到阅卷室,W老师走到我面前,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W老师说和他一对的T老师批阅作文的分数很奇怪。只要是T老师先阅的那一本,分数几乎都在38分至42分之间,很少有大的区别,而他复评W老师批过的作文时,总是在W老师所给分的上下浮动2分,非常有规律。据W老师反映说,前两天他没在意觉得是正常的,多了就觉得不正常了。
我调来T老师批阅的整个试卷,发现确实是这样。而且,他打分一般写议论文的,分数较高,而写记叙文的一般偏低,也很有规律。有一篇记叙文,考生写他和自己的父亲进城办事,带着很多的行李,到了车站有个小伙子上来要帮他,他同意了,可父亲不愿。事后,父子俩争执起来。他说要相信社会上有好人,而父亲则坚持说,这社会会有好人吗?整个文章叙事很有章法,情节跌宕,富有张力。T老师给他打了38分,我觉得是低了点。
我将他叫到隔壁的一间办公室,和他交流。得知他三年前毕业于某师院,从高一教到今年的毕业班,由于学校高一高二还在上课,抽不出教师便叫他参加阅卷了。他承认对学生的作文把握得不是很准确,所以就采取了一种可靠的办法“求稳”,把分数打得不高不低,怎么看都不会出现大问题。
我安慰他,不要有思想顾虑。该扣的就扣分,该给分的就得给分。根据实际能拉开的就要拉开。阅卷时应该鼓励创新,不能四平八稳地给分。今年不就把往年发展等级的10分提高到了20分了吗?这就是鼓励创新。我让他暂不要新批阅试卷,将其他老教师批阅的作文拿过来仔细地琢磨琢磨,看看别人标准是怎么拿的。一天之后,他重新阅卷,效果比先前好多了。
6月16日之硬伤
早上刚来,J老师便兴高彩列地谈起昨天夜里进行的“死亡之组”的德荷大战。
谈了一会儿,该干活了。哪知道安静了之后,J老师便睡意上来了,可能是连续地熬夜看欧锦赛的结果吧。正在这时,专家组的一行人来了。我们都知道,任务过半后,各种检查就多了,怕有松懈情绪。有人提醒J老师要打起精神来。
而一位专家找的正是J老师。说他批改的大阅读题,评分标准还可以,就是小分累大分时出现错误太多,把11分加成了18分,又把8分加成了13分。
在阅卷中,像这样的错误称之为硬伤。事实上,在主观表达的给分上,多上1分少半分的,都没有十分准确的定性;而小分累大分错了,就没有任何弹性了,只能是绝对的失误。所以阅卷中,对于软伤在所难免,而对于硬伤,则是不允许的。
J老师遭到了严肃的批评,他诚恳地接受了,并表示坚决整改,绝不出现类似错误。专家组要求在组内严格监督之后就走了。
J老师长叹一口气,还在说着今天上午九点还有一场NBA呢,可能是湖人的最后一场了,实在可惜,看不到了。最后J老师也表示,丢下“球迷”的习惯,一心扑在阅卷上来了。
他口口声声说:“一心无二用呀,一心无二用呀……”
6月19日之评优
临近结束时,例行的都要评“优秀阅卷教师”。
每个阅卷室五人指标。每个小组一名,我们批作文的人多,分两个指标。
以往,都是每个小组自己协调,把名单报给大组长就行了。“优秀阅卷教师”的证书归本人所有,而这个称号下所获得的二百元奖金就在全阅卷室大家分摊了,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矛盾。有些人出于职称评定的需要呀,有些人出于调动需要呀等等的,都是较急的让给最急的。
今年阅卷点的领导说,要真正地评优,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实事求是,是谁的就是谁的,证书和奖金都归本人。
什么标准呢?出勤率、任务量、错误程度等几项指标综合考核,其中的错误程度是属于一票否决的,超出一定的度就不行了。
老师们都说,这样做很好。公平合理,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到下午快下班时,大组长念出的五人名单出来了。众人一听,一片哗然。九天下来了,几十号人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原来五人并不是按照原先那个标准评出来的。
内线人称,都是领导说了算。
呜呼!连这一点点小事上都有腐败呀。
6月20日之最后的晚餐
紧张的阅卷工作,到今天上午就全部结束了。因为到下午才能拿到补助,所以今晚文学院给大家举行了一个晚宴,说是给大家送别。一位领导解释说,往年都有高温补贴,今年由于天气凉爽省教育厅就取消了这项补贴,为了感谢大家,就来个“最后的晚餐”吧。
席间,大家祝福、道别、鼓励,推杯换盏中,突然停电了。工作人员解释说,又是电压负荷,现在电不够用了。唉!昨天电视新闻说,今年的用电高峰比去年提前十天到来了。现在是怎么了,文明程度越高,难道又回到了以前的短缺时代?
蜡烛点上来了,有人说这很好。烛光晚宴,浪漫。
酒继续喝;话继续聊。
席间,听到这样的话:酒少喝点是养人的;要是喝多了就不是人养的。从来没喝醉过的人和每次都喝醉的人,都不是好人。
猛一抬头,电又来了。没有不散的宴席呀。窗外霓虹闪烁,我们也散了。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