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原位修复中沉水植物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来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中蓝绿藻的大量生长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故而在原位生态修复中抑制蓝绿藻的生长至关重要.藻类的生长可被沉水植物分泌的某些化感物质所抑制,对沉水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探明其作用机理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选取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5种沉水植物,通过对其水培液做GC-MS分析,鉴定了沉水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并对其潜在的抑藻效应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水培液中共检测出56种化合物,其中检出最多的为有机酸类物质;狐尾藻、苦草、伊乐藻和黑藻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含量高于其他检出物质,而金鱼藻的水培液检出物中酮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研究推测,狐尾藻水培液中检测鉴定出的琥珀酸、柠檬酸和苯酚为主要的化感物质,苦草水培液中的乳酸、癸酸、壬二酸、硬脂酸、月桂酸和苯酚起主要的抑藻作用;伊乐藻水培液中的主要化感物质为壬二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棕榈酸,黑藻和金鱼藻水培液中起抑藻作用的物质为壬酸、阿魏酸和癸酸、油酸、乙酸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其他文献
在太湖湖荡湿地修复方面,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共研发了20项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荡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的局限性问题,基于降低入湖荡湿地污染负荷、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需求,选择入湖河口导流、水力调控与强化净化,河湖浅水区水生植被诱导繁衍,水生植被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凝练形成以湿地现状调查、健康评估与诊断—生境改善—水生植被修复—长效运行管理为集成模式的太湖湖荡湿地生态修复成套技术.该成套技术在滆湖北部湖区应用成效显著,示范区内TP浓度由G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设置6种工况,即原水进入初沉池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分别为10:0、8:2、6:4、4:6、2:8、0:10,在具体工程实例中考察初沉池优化运行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沉池的优化运行对出水总氮浓度和生物除磷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出水氨氮浓度影响较小.工艺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且反硝化除磷率与原水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呈正相关.基于6种工况,较为优化的原水进入初沉池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为6:4.该工况后期出水总氮平均浓度为
在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让煤矿开采技术出现巨大变化,但因为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煤矿开展工作日益复杂,难度系数明显提升.所以如何才能对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加以完善已经成为相关行业和技术人员所要重视的任务.
目的:对大蒜素/β-环糊精包合物中客分子烯丙基三硫醚进行定量测定.方法:有机溶剂超声萃取包合物中DATs后用GC-MS定量检测,以回收率为指标优化萃取溶剂等条件.结果:优化条件下,丙酮能同时获得较好的萃取回收率、GC-MS检测灵敏度,方法检测限为16.7ng/mL,DATs浓度与峰面积在0.05~15μg/mL范围成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4个包合物样品测定的RSD低于5.2%.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稳定,适合于大蒜油/环糊精包合物产品的快速测定.
生物质发电兼具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支撑中国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和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层面出台的生物质发电补贴相关政策进行梳理,运用政策工具理论与方法,从环境、供给、需求3个角度,研发、投资推广、原料资源、生产并网、消费5个环节评估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生物质发电补贴政策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现阶段生物质发电产业在研发、原料供应、基础设施领域补贴不足,财政补贴有逐步退坡并向市场机制转变趋势,但相应政策工具及制度创新尚存在欠缺.中国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已被列为环境新兴污染物,其污染散播和环境演变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重金属因其不可降解性,可在自然环境中稳定存在,具有长期生物可利用度,对ARGs会产生持续性选择性压力影响.综述了细菌在抗生素、重金属,以及二者协同作用条件下的不同抗性机制,重点探讨了重金属对ARGs存在丰度和水平转移等环境行为的过程影响.结果表明:多种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会对ARGs的丰度和水平转移产生影响,根据重金属的种类以及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重金属影响ARGs水平转移主要是通过影响
我国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工业的危险废物因产量大、毒性强、处理处置困难等问题引起了公众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梳理和阐明农药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来源、污染特性及环境风险关键节点对于我国农药工业危险废物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母液、废酸、废盐和污泥是农药工业中产生量最大的几类危险废物.农药工业危险废物中所含的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为残留的反应原料、副反应产物和农药有效成分.目前,农药工业副产物的利用环节是农药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环境风险的关键节点.针对农药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生态
期刊
负载的纳米金属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但其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团簇烧结现象.为尽量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纳米金属团簇的熔化及烧结作用需加以仔细研究.迄今为止,许多纳米团簇金属与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相关的纳米金属、合金的熔点及与其尺寸、组成关系的基础数据还很缺乏.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来解决纳米金属团簇以及负载情况下纳米团簇的熔点与其尺寸组成关系的基础数据,还有利用分子模拟对纳米金属团簇烧结作用的研究.本工作尝试利用MS软件对0.8~1.4nm四种不同粒径的银纳米团簇的熔点及烧结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研究发现,可
近年来,水热处理农林生物质废物制备水热炭成为新兴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由于水热炭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减排温室气体、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将其还田应用已成为农林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系统分析了水热炭的制备过程,及其还田应用中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影响、效果与潜在机制,指出了水热炭在还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以期为推动、管理、指导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