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案例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义务教育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的颁布,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经历了多次改编,每个板块涉及的课例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如何利用好教材,如何对教材中的课例进行二次开发,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
●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是你们小时候都学过的,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在唱的过程中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出现的?比一比谁最先找到答案……
生:屏幕上出现了很多漂亮的花,而且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一个美丽的花世界——“花朵缤纷”!接下来,我们在“绘图编辑器”里画出花瓣。(这时,计算机网页弹出的广告框,正是“双十一”红包满屏飞的动画效果!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今天是“双十一”,我们就设计“红包满屏飞”的程序怎么样?(学生们表示认同,并且充满期待)
本节课出乎意料地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这不禁让笔者陷入思考:教材中的课例是否都需要舍弃呢?如果需要舍弃,教师又应该如何改编呢?
● 案例分析及反思
1.本案例中“红包满屏飞”与教材原课例“花朵缤纷”对比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会使用绘图编辑器画图,掌握随机函数的使用方法,并初步掌握角色各种效果的设置方法。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花朵缤纷”课例时,在备课过程中,认为该课中“花朵”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先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引出绘制五彩缤纷的花朵世界,并用程序设计色彩斑斓的动画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时,只有少部分女生对花朵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网页上弹跳的“双十一红包”吸引了,因此,笔者顺势将课例“花朵缤纷”改成“红包满屏飞”。下面,笔者对两个课例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两者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最后呈现的实例效果不同,但两者的程序编写是一样的,同样都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但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
(1)两者效果对比(如图1)
(2)两者脚本程序对比(如下页图2)
2.对比分析后的疑惑
同一课题采用不同课例,两者目标相同,而课堂效果却不同。那我们是否就能否定教材中的课例呢?
3.答案追溯
四年级有关“WPS”内容,将过去的“桑蚕”和“印象江苏”改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改变贴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五年级的教材改动较大,将过去的Logo语言的学习删掉,增添了Scratch编程的内容,这样改动既使课时增多,又提高了难度。教材中每课的课例都是精心挑选编排的,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
所以,教材中的课例并不能一味地否定,它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但各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养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呢?
4.启发:教师改编课例的注意事项
(1)合理改编课例
义务教育的课程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省中小学生义务教育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的精神,编写组总结了多年的教材使用情况,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教材进行了改编。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教材中涉及的课例经过了严格审核。教师不能盲目改编课本上的课例,利用好教材中的课例进行教学,才是最根本的。
(2)围绕教学目标
改编教材,更新课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在信息时代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本技能,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和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总目標一致。另外,每一课中的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向,所以,再精彩的课例,只要与教学目标相悖,都是不适用的。
(3)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面向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教学都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课程中使用的课例对学生来说必须适用,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学习课例是没有意义的。
(4)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才是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所以,教师改编的课例应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国.教材“微创”——让课堂向深处漫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例题改编及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18(03):44-45.
[2]李莉.改编教材情境,提高课堂实效[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75-76.
[3]孙敏.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张贵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7):31-3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义务教育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的颁布,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经历了多次改编,每个板块涉及的课例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如何利用好教材,如何对教材中的课例进行二次开发,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
●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是你们小时候都学过的,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在唱的过程中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出现的?比一比谁最先找到答案……
生:屏幕上出现了很多漂亮的花,而且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一个美丽的花世界——“花朵缤纷”!接下来,我们在“绘图编辑器”里画出花瓣。(这时,计算机网页弹出的广告框,正是“双十一”红包满屏飞的动画效果!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今天是“双十一”,我们就设计“红包满屏飞”的程序怎么样?(学生们表示认同,并且充满期待)
本节课出乎意料地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这不禁让笔者陷入思考:教材中的课例是否都需要舍弃呢?如果需要舍弃,教师又应该如何改编呢?
● 案例分析及反思
1.本案例中“红包满屏飞”与教材原课例“花朵缤纷”对比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会使用绘图编辑器画图,掌握随机函数的使用方法,并初步掌握角色各种效果的设置方法。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花朵缤纷”课例时,在备课过程中,认为该课中“花朵”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先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引出绘制五彩缤纷的花朵世界,并用程序设计色彩斑斓的动画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时,只有少部分女生对花朵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网页上弹跳的“双十一红包”吸引了,因此,笔者顺势将课例“花朵缤纷”改成“红包满屏飞”。下面,笔者对两个课例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两者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最后呈现的实例效果不同,但两者的程序编写是一样的,同样都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但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
(1)两者效果对比(如图1)
(2)两者脚本程序对比(如下页图2)
2.对比分析后的疑惑
同一课题采用不同课例,两者目标相同,而课堂效果却不同。那我们是否就能否定教材中的课例呢?
3.答案追溯
四年级有关“WPS”内容,将过去的“桑蚕”和“印象江苏”改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改变贴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五年级的教材改动较大,将过去的Logo语言的学习删掉,增添了Scratch编程的内容,这样改动既使课时增多,又提高了难度。教材中每课的课例都是精心挑选编排的,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
所以,教材中的课例并不能一味地否定,它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但各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养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呢?
4.启发:教师改编课例的注意事项
(1)合理改编课例
义务教育的课程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省中小学生义务教育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的精神,编写组总结了多年的教材使用情况,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教材进行了改编。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教材中涉及的课例经过了严格审核。教师不能盲目改编课本上的课例,利用好教材中的课例进行教学,才是最根本的。
(2)围绕教学目标
改编教材,更新课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在信息时代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本技能,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和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总目標一致。另外,每一课中的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向,所以,再精彩的课例,只要与教学目标相悖,都是不适用的。
(3)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面向的对象是学生,教育教学都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课程中使用的课例对学生来说必须适用,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学习课例是没有意义的。
(4)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才是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所以,教师改编的课例应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国.教材“微创”——让课堂向深处漫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例题改编及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18(03):44-45.
[2]李莉.改编教材情境,提高课堂实效[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75-76.
[3]孙敏.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张贵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