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是大多教师所倡导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教师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师生教学互动性欠佳。教师应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共同参与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途径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参与问题是现今教育之核心。当前,要做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和教材的“思维”活动,教师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构建起“桥梁”,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即了解学生和理解教材。教师理解教材,将教材中虽未言传但确实隐存的数学方法发掘出来,找出与学生思维活动相联接的结合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精讲与多练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照本宣科,达到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目的。
二、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
(一)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引出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学习一定的时间,再小组交流、讨论,要求讨论时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最后在班级汇报。学生在整个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认真思考、争先恐后地说、纷纷地发表意见、踊跃地说等等,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寻找答案,跃跃欲试发表想法,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体现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学生的参与面广。
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多且思维活跃。
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否则学生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没给学生确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绝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思维,每一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得到训练。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许多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很有新意,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途径
当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后,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更主动的投入进来呢?又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障碍励志,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离不开障碍的考验。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通过认真思考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目标引导,明确参与的方向。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考。教学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及时指明学生即将要参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感悟到,学会这些知识就能顺利解决自己渴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目标、需要的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及生活实际,有意识的创设近景或远景目标,并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
(三)小组合作,丰富参与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而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
因此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给予思考性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
(四)分层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个体间的差距,而是在正确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差异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上等生主动参与,学有困难的学生被动地旁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鼓励不同层次地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每个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让每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地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能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大纲、教材、教参,并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相信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建存.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5.
[2] 付平相.如何组织探究性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06.
[3] 朱琳.开放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科教文汇,2009.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途径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参与问题是现今教育之核心。当前,要做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和教材的“思维”活动,教师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构建起“桥梁”,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即了解学生和理解教材。教师理解教材,将教材中虽未言传但确实隐存的数学方法发掘出来,找出与学生思维活动相联接的结合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精讲与多练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照本宣科,达到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目的。
二、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
(一)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引出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学习一定的时间,再小组交流、讨论,要求讨论时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最后在班级汇报。学生在整个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认真思考、争先恐后地说、纷纷地发表意见、踊跃地说等等,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寻找答案,跃跃欲试发表想法,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体现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学生的参与面广。
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多且思维活跃。
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否则学生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没给学生确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绝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思维,每一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得到训练。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许多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很有新意,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途径
当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后,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更主动的投入进来呢?又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障碍励志,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离不开障碍的考验。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通过认真思考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目标引导,明确参与的方向。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考。教学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及时指明学生即将要参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感悟到,学会这些知识就能顺利解决自己渴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目标、需要的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及生活实际,有意识的创设近景或远景目标,并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
(三)小组合作,丰富参与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而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
因此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给予思考性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
(四)分层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个体间的差距,而是在正确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差异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上等生主动参与,学有困难的学生被动地旁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鼓励不同层次地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每个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让每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地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能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大纲、教材、教参,并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相信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建存.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5.
[2] 付平相.如何组织探究性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06.
[3] 朱琳.开放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科教文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