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现象:学生写两遍就能记住的生字,也非要写十遍不可;有的一篇作文写两周没有结尾;有的一节自习什么都不想学,主意还没有拿定,下课铃响了;更有的学生广播不听,报纸不看,歌曲不唱,体育不上,埋头在书堆里,成绩却不好。这些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是都有效;其次,单位时间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这两个问题,中学生很少想到。这两个问题若不解决,学生便无法摆脱学习时间长而效果不好的局面。
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懂得学习前分析一下学习产生的效果如何再做,都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减轻很多负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尤为重要。
那什么是学习效率呢?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效果的好坏,这个效果不仅是指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包括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有尝试的勇气。这是一件无常规可遵循的事,有些做法到现在也只能说是试试看。
具有效率意識,首先就要会计算效率,有这样一个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
一、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注意四点
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
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准主意。是看还是写?许多学生同我谈心时,都痛感被犹豫占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和学生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我认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于人的思维也不无道理。显然,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生物钟,通过养成习惯,可达到调整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使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
4.订计划,做总结
班级制订了每人计划,然后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分别完成多少,数量都很明确。每个月全班总结一次,鼓励超额的,督促欠债的。学生每人有一张本年度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表,每个月德、智、体、美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有了目标,效率也提高一些。
二、减少无效劳动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无效劳动。我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无效劳动,大家把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心理因素所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背各种思想包袱等。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违背学习规律,教材还没弄通,就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学生们分析了这些无效劳动的害处,订出了减少无效劳动的措施。
增大劳动量,减少无效劳动,这都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分子值的问题。分子固定时,如何缩小分母呢?我们做了3件事。
1.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兴趣
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快。例如写作文,一篇文章既可以拖上半年,也可以一小时内一挥而就。有兴趣的文章,学生愿写,我尽量让学生写些源于生活,源自内心的文章。这样,大家写起来,积极性高,有的一小时便写好了。
2.用意志约束注意力
实践表明,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注意力集中,效率高。但没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效率就低吗?也不一定。我启发学生回忆:大家都怕期中、期末考试,对考试基本没兴趣吧!但你算算考试前的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就是因为你把考试当成了一种责任,有的把它当成一种压力,这种责任和压力,增强了你的意志。可见,平时只要注意培养责任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对那些没有兴趣的事,注意力也能集中,效率也能高。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事,产生间接兴趣。
我告诉学生,据科学家测定:效率最高之时,就是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将要到来之时。这样学生都愿把完成作业的时间规定的少一点,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
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作为一种有理智的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强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这里有三种层次的学习境界:
第一层次为苦学。提起学习就想起“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会滋生厌学的情绪,结果,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层次为好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说,只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较前一层次有很大的进步,但显然与第三层次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层次为乐学。孔子又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效无效,因人而异;工作节奏快;在校内便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
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懂得学习前分析一下学习产生的效果如何再做,都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减轻很多负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尤为重要。
那什么是学习效率呢?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效果的好坏,这个效果不仅是指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包括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有尝试的勇气。这是一件无常规可遵循的事,有些做法到现在也只能说是试试看。
具有效率意識,首先就要会计算效率,有这样一个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
一、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注意四点
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
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准主意。是看还是写?许多学生同我谈心时,都痛感被犹豫占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和学生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我认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于人的思维也不无道理。显然,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生物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生物钟,通过养成习惯,可达到调整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使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
4.订计划,做总结
班级制订了每人计划,然后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分别完成多少,数量都很明确。每个月全班总结一次,鼓励超额的,督促欠债的。学生每人有一张本年度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表,每个月德、智、体、美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有了目标,效率也提高一些。
二、减少无效劳动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无效劳动。我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无效劳动,大家把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心理因素所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背各种思想包袱等。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违背学习规律,教材还没弄通,就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学生们分析了这些无效劳动的害处,订出了减少无效劳动的措施。
增大劳动量,减少无效劳动,这都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分子值的问题。分子固定时,如何缩小分母呢?我们做了3件事。
1.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兴趣
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快。例如写作文,一篇文章既可以拖上半年,也可以一小时内一挥而就。有兴趣的文章,学生愿写,我尽量让学生写些源于生活,源自内心的文章。这样,大家写起来,积极性高,有的一小时便写好了。
2.用意志约束注意力
实践表明,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注意力集中,效率高。但没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效率就低吗?也不一定。我启发学生回忆:大家都怕期中、期末考试,对考试基本没兴趣吧!但你算算考试前的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就是因为你把考试当成了一种责任,有的把它当成一种压力,这种责任和压力,增强了你的意志。可见,平时只要注意培养责任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对那些没有兴趣的事,注意力也能集中,效率也能高。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事,产生间接兴趣。
我告诉学生,据科学家测定:效率最高之时,就是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将要到来之时。这样学生都愿把完成作业的时间规定的少一点,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
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作为一种有理智的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强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这里有三种层次的学习境界:
第一层次为苦学。提起学习就想起“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会滋生厌学的情绪,结果,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层次为好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说,只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较前一层次有很大的进步,但显然与第三层次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层次为乐学。孔子又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效无效,因人而异;工作节奏快;在校内便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