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新理念助力数学新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想探究、会探究、能探究,将探究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
  [关键词]探究;新理念;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54-02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在课堂上被尝试和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深受学生的欢迎。笔者针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投其所好,让学生想探究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如何让学生乐之、好之,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为此就要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自然而然对所授知识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1.创设情境,“勾引”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探究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更是教得愉悦。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情境的:(1)口算抢答。先从学生觉得的“小儿科”开始,调动一下学生的“口感”,如计算“12÷2;120÷20;6÷2;60÷2;60÷20”,在抢答中学生热情高涨。(2)“支架搭桥”。给出题目“把6个毽子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毽子?”让学生热热身,找找“手感”。(3)“百米冲刺”。给出题目“左边4根小棒,右边2根小棒,如何让左右两边的小棒数量相等?”学生操作交流:第一,从左边移动1根小棒到右边,左右两边的小棒数量就相等了;第二,先把左右两边的小棒合起来,再分成2份。教师适时引导总结,给第一种方法取名为“移多补少”,给第二种方法取名为“先总后分”。(4)“撞线”。让学生计算(4 2)÷2=?,教师及时总结:3就是4和2 的平均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5)“抛绣球”。“同学们还想对“平均数”做进一步了解吗?”……
  2.巧设“陷阱”,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原点,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让学生的探究欲望迅速高涨起来,从而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陷阱”,布下“圈套”,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说一说,通分的意义和方法。(2)算一算,“249 17;59.3 38.9;2/7 4/7”。(3)忆一忆,它们的计算法则是什么?(4)想一想,在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中,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5)议一议,“1/2 1/3=”能直接相加吗?你能试着计算出这道题吗?
  教师先从帮助学生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入手,意在温故 “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让学生新学“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圈套”进行思考,又伴随着一个个“套”被解开,学生的思维也逐步被激活。
  3.成功体验,强化学生探究乐趣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为此,在教学中要小跨度多层级设置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番探究之后能有所获,当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时,必将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更强烈的探究乐趣。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教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1)把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觉得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2)把3/4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终于“雨过天晴”,原因是发现了“非洲新大陆”,即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计算:3/4÷1/2=0.75÷0.5=1.5。(3)把4/7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对这个问题,学生真的没辙了。此时,教师妙手一指,学生便又“柳暗花明”了。
  二、“传经送宝”,让学生会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的探究水平有限,亟须提高,探究能力更需要增强,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教师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
  1.观察归纳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一般规律。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出示一组数据“5×3=15;5×30=150;5×300=1500”,让学生先观察,再找出其中规律。
  学生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乘几,积也乘几。教师又指出:“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我们从下往上观察,又能发现什么呢?”学生有了前车之鉴,很快又总结出以下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数学最讲究简洁之美,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该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最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2.猜想验证法。该法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一改往日之教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验证,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忆一忆,商不变的性质。(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值相当于除法的商。(3)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4)验一验,分数的基本性质。(5)练一练,练习应用。
  3.类比联想法。该法就是让学生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数学规律,进而推导出结论。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2)忆一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问一问,既然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能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4)试一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某种图形,再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哪些关系,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5)议一议,学生的多种“轉化”、所推导的方法是否合理和科学。(6)用一用,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探究
  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予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把握所要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固有知识之间的那个节点,搭好认知脚手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多问,以期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最大化。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让学生梳理一下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这么多的计算公式,你能用一个统一的公式来帮助记忆吗?”学生从寻找面积公式推导的共同点入手,以此为探究的突破点,厘清“转化”关系,打通脉络,分清异同,找出知识链条,最终确定以上图形的面积公式可统一为梯形的面积公式。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要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传授探究方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在微波溶剂热中,三环己基氢氧化锡分别与2,6-H2pydc和3,5-H2pydc(H2pydc=吡啶二甲酸)反应,合成了4个二(三环己基锡)吡啶-二甲酸酯:{[(2,6-Hpydc)SnCy3]·MeOH}n(1)、[(2,6-pydc)Sn2C
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学科特征入手,写日记时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写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通过机械高速分散设备将天然石墨和A1F3在液相介质中充分混合,混合液喷雾干燥后获得颗粒形态均勻分散的A1F3包覆天然石墨(NG)复合负极材料(AF/NG)。一方面A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施工建设,建筑工程发展情景一片大好。但是,随着
建筑幕墙外观千姿百态,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焊接工艺是建筑幕墙的一个难点所在。本文探讨了建筑目前的焊接问题,对其应采取的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勘察技术与理论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要重视在工程中对水文地质数据的采集工作的进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Fe掺杂含量的Fe-CeO2纳米粉体及不同氮源掺杂的N-10%Fe-CeO2(nFe/(nFe+nCe)=10%)纳米粉体。利用TEM、XRD、XPS、Raman和UV-Vis等技术对其微观结构与形
[摘 要]缺少算理的支撑,会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望“算”生厌的情绪,使其数学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算理;计算教学;小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42-01  【教学案例】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课时,
房屋的建造工程中主要用到的材料就是清水混凝土,但是现阶段一些企业的清水混凝土技术还需要完善,存在着对施工材料的不合理配置现象,使工程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这篇文章就对这些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实际上是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操作后的反思能力。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四明"的实践探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做什么""明晰怎么做""明确自己是否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