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拿实力说话,有了话语权就能引领全国枸杞产业的发展,全国枸杞看宁夏。”语出者曹有龙,一位含金量颇高的“实力派”人物——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产业研发人才高地首席专家、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这句话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有龙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最全的资源圃,研究培育出“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10个新品种、50多个新品系……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盟主单位。近年来仅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就达1600多万元。
曹有龙对枸杞是有“心结”的。他生长于中宁县一户枸杞种植家庭,地里丰收时串串红得耀眼的枸杞是他最熟悉的果实、记忆中最美丽的色彩。他把这种喜爱带到了大学时代,在四川大学生物系他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习,其间论文都以枸杞为研究重点。
说枸杞是曹有龙的“挚爱”似乎也不为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去美国、去国内重点大学就职的机会。一张机票,他回到了家乡宁夏,开启了自己的枸杞事业。这一举动,在旁人看来大概有些“悲壮”,对他而言,却是踏实坚定的:离开这片土壤,枸杞如何能“红”?
30年岁月流转,回首来路,曲折向前,曹有龙完成了一次次梦想与荣光的绽放。
2005年开始组建宁夏工程技术发展工程中心(农科院内设机构),从7个人5万元科研经费、一间实验室都没有开始,到2009年,申报组建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从农科院内设机构到自治区级工程中心,再到国家级研发平台,3年实现“三级跳”。中心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团队;重点解决枸杞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规范化种植等制约枸杞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建立枸杞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并向大规模生产推广;为枸杞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化、产业化、配套化等的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枸杞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1975~2005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宁夏枸杞良种只有“宁杞1号”。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多用途枸杞品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新品种短缺这一瓶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了枸杞新品种培育速度,短短5年时间先后培育出“宁杞3号”“宁杞5号”“宁杞7号”,打破了30年没有新品种培育的局面,对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当家品种“宁杞7号”的成功培育,给枸杞产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该品种截至2017年,已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50万亩,新增产值120亿元。
良种的快速推广需要有强有力的种苗繁育体系作保障,过去种苗繁育采用硬枝扦插技术,一年只能繁育一茬,种苗基数少、推广速度慢。曹有龙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微型扦插技术,实现了枸杞种苗一年四季随时繁育,缩短了时间,节省了成本,让优良种苗可以最快地供应宁夏及全国枸杞种植基地。目前,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各产区90%种苗和品种都来自宁夏,仅育苗每年给老百姓带来大概1亿元以上的收入,经济效益可观。
既要规模化发展枸杞产业,又不能与粮食作物抢占耕地,只能向沙漠、生荒地和戈壁滩进发。十几年来,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搞研发搞创新,改變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攻克了一个个土壤难题,形成了规范化、规模化的栽培技术体系,在资源调查、鉴定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节水灌溉、园地管理和机械作业等领域多层次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枸杞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有力地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农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要扑下身子解决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收入送到农民家中。”这是曹有龙常说的一句话。
曹有龙会不定期分组带领技术人员走进大型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家中实地调研、开班培训、做后续技术支撑跟进,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技术还被“送”到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等13个枸杞产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西部地区生态恢复、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为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不仅有针对性地研发枸杞产品,还要做到全产业链的发展,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吃到健康的绿色的枸杞”,57岁的曹有龙壮志未酬,他不断为梦想“加码”,“走出国门,要满足国际标准,就要做到质量最好,将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只要是宁夏生产的枸杞就可以直接吃、放心吃,不用考虑有没有重金属物、农药残留等问题。”
我们常说“足够幸运的话,你会从事一份喜爱的工作”,曹有龙是幸运的,但他也珍爱这份“幸运”——脚步坚定、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这句话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有龙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最全的资源圃,研究培育出“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10个新品种、50多个新品系……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盟主单位。近年来仅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就达1600多万元。
曹有龙对枸杞是有“心结”的。他生长于中宁县一户枸杞种植家庭,地里丰收时串串红得耀眼的枸杞是他最熟悉的果实、记忆中最美丽的色彩。他把这种喜爱带到了大学时代,在四川大学生物系他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习,其间论文都以枸杞为研究重点。
说枸杞是曹有龙的“挚爱”似乎也不为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去美国、去国内重点大学就职的机会。一张机票,他回到了家乡宁夏,开启了自己的枸杞事业。这一举动,在旁人看来大概有些“悲壮”,对他而言,却是踏实坚定的:离开这片土壤,枸杞如何能“红”?
30年岁月流转,回首来路,曲折向前,曹有龙完成了一次次梦想与荣光的绽放。
2005年开始组建宁夏工程技术发展工程中心(农科院内设机构),从7个人5万元科研经费、一间实验室都没有开始,到2009年,申报组建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从农科院内设机构到自治区级工程中心,再到国家级研发平台,3年实现“三级跳”。中心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团队;重点解决枸杞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规范化种植等制约枸杞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建立枸杞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并向大规模生产推广;为枸杞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化、产业化、配套化等的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枸杞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1975~2005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宁夏枸杞良种只有“宁杞1号”。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多用途枸杞品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新品种短缺这一瓶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了枸杞新品种培育速度,短短5年时间先后培育出“宁杞3号”“宁杞5号”“宁杞7号”,打破了30年没有新品种培育的局面,对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当家品种“宁杞7号”的成功培育,给枸杞产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该品种截至2017年,已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50万亩,新增产值120亿元。
良种的快速推广需要有强有力的种苗繁育体系作保障,过去种苗繁育采用硬枝扦插技术,一年只能繁育一茬,种苗基数少、推广速度慢。曹有龙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微型扦插技术,实现了枸杞种苗一年四季随时繁育,缩短了时间,节省了成本,让优良种苗可以最快地供应宁夏及全国枸杞种植基地。目前,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各产区90%种苗和品种都来自宁夏,仅育苗每年给老百姓带来大概1亿元以上的收入,经济效益可观。
既要规模化发展枸杞产业,又不能与粮食作物抢占耕地,只能向沙漠、生荒地和戈壁滩进发。十几年来,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搞研发搞创新,改變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攻克了一个个土壤难题,形成了规范化、规模化的栽培技术体系,在资源调查、鉴定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节水灌溉、园地管理和机械作业等领域多层次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枸杞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有力地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农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要扑下身子解决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收入送到农民家中。”这是曹有龙常说的一句话。
曹有龙会不定期分组带领技术人员走进大型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家中实地调研、开班培训、做后续技术支撑跟进,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技术还被“送”到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等13个枸杞产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西部地区生态恢复、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为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不仅有针对性地研发枸杞产品,还要做到全产业链的发展,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吃到健康的绿色的枸杞”,57岁的曹有龙壮志未酬,他不断为梦想“加码”,“走出国门,要满足国际标准,就要做到质量最好,将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只要是宁夏生产的枸杞就可以直接吃、放心吃,不用考虑有没有重金属物、农药残留等问题。”
我们常说“足够幸运的话,你会从事一份喜爱的工作”,曹有龙是幸运的,但他也珍爱这份“幸运”——脚步坚定、勇往直前、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