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有龙,将最好的论文写在塞上大地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拿实力说话,有了话语权就能引领全国枸杞产业的发展,全国枸杞看宁夏。”语出者曹有龙,一位含金量颇高的“实力派”人物——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产业研发人才高地首席专家、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这句话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有龙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最全的资源圃,研究培育出“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10个新品种、50多个新品系……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盟主单位。近年来仅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就达1600多万元。
  曹有龙对枸杞是有“心结”的。他生长于中宁县一户枸杞种植家庭,地里丰收时串串红得耀眼的枸杞是他最熟悉的果实、记忆中最美丽的色彩。他把这种喜爱带到了大学时代,在四川大学生物系他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习,其间论文都以枸杞为研究重点。
  说枸杞是曹有龙的“挚爱”似乎也不为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去美国、去国内重点大学就职的机会。一张机票,他回到了家乡宁夏,开启了自己的枸杞事业。这一举动,在旁人看来大概有些“悲壮”,对他而言,却是踏实坚定的:离开这片土壤,枸杞如何能“红”?
  30年岁月流转,回首来路,曲折向前,曹有龙完成了一次次梦想与荣光的绽放。
  2005年开始组建宁夏工程技术发展工程中心(农科院内设机构),从7个人5万元科研经费、一间实验室都没有开始,到2009年,申报组建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从农科院内设机构到自治区级工程中心,再到国家级研发平台,3年实现“三级跳”。中心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团队;重点解决枸杞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规范化种植等制约枸杞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建立枸杞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并向大规模生产推广;为枸杞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化、产业化、配套化等的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枸杞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1975~2005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宁夏枸杞良种只有“宁杞1号”。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多用途枸杞品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新品种短缺这一瓶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了枸杞新品种培育速度,短短5年时间先后培育出“宁杞3号”“宁杞5号”“宁杞7号”,打破了30年没有新品种培育的局面,对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当家品种“宁杞7号”的成功培育,给枸杞产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该品种截至2017年,已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50万亩,新增产值120亿元。
  良种的快速推广需要有强有力的种苗繁育体系作保障,过去种苗繁育采用硬枝扦插技术,一年只能繁育一茬,种苗基数少、推广速度慢。曹有龙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微型扦插技术,实现了枸杞种苗一年四季随时繁育,缩短了时间,节省了成本,让优良种苗可以最快地供应宁夏及全国枸杞种植基地。目前,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各产区90%种苗和品种都来自宁夏,仅育苗每年给老百姓带来大概1亿元以上的收入,经济效益可观。
  既要规模化发展枸杞产业,又不能与粮食作物抢占耕地,只能向沙漠、生荒地和戈壁滩进发。十几年来,国家(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搞研发搞创新,改變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攻克了一个个土壤难题,形成了规范化、规模化的栽培技术体系,在资源调查、鉴定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节水灌溉、园地管理和机械作业等领域多层次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枸杞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有力地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农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要扑下身子解决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收入送到农民家中。”这是曹有龙常说的一句话。
  曹有龙会不定期分组带领技术人员走进大型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家中实地调研、开班培训、做后续技术支撑跟进,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技术还被“送”到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等13个枸杞产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西部地区生态恢复、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为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不仅有针对性地研发枸杞产品,还要做到全产业链的发展,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吃到健康的绿色的枸杞”,57岁的曹有龙壮志未酬,他不断为梦想“加码”,“走出国门,要满足国际标准,就要做到质量最好,将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只要是宁夏生产的枸杞就可以直接吃、放心吃,不用考虑有没有重金属物、农药残留等问题。”
  我们常说“足够幸运的话,你会从事一份喜爱的工作”,曹有龙是幸运的,但他也珍爱这份“幸运”——脚步坚定、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的起源,基本离不开河流,这几乎是一条铁律。因为河流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是人类生存基本要素之一。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的古巴比伦,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恒河孕育的古印度,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等等,其实都是河流的故事。  黄河文明大致形成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从中国历史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黄河历史上周期性地泛滥,频繁地改道,形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提供了创造
期刊
石嘴山因“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之美在于以“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纽带,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在这里交融汇合、焕发勃勃生机。石嘴山之美在于平安吉祥,“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这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已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并入围全国最安全城市之列。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已成为石嘴山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是人民群众心中的靓丽风景。石嘴山之美离不开“石嘴山公安”在践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期刊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古诗词《孔雀东南飞》这样赞美女子的心灵手巧。  如果这是巧娘的“古代版”,那么,她们就是现代巧娘。  只是,现代巧娘“巧”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表达的“心意”也更宽阔。  这些现代巧娘,用精巧的心思、灵巧的双手,以及对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的继承,在手工行业里“织”出一片锦绣。  近些年,为了发挥手工产业在助力妇女脱贫、吸纳妇女就业、促进妇女创业
期刊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全域旅游引领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一山一河两湖”联动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大沙湖旅游区建设提质增效,文化旅游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全市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397.7万人次、旅游收入2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8.2%。  文化旅游
期刊
闽宁镇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也是宁夏“八七”扶贫移民吊庄的重点工程及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重要安置区,是全国东西合作的示范镇。  1996年9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6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决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总结
期刊
这个纷繁忙碌的世界,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耕耘与创造。  五月的第一天,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國际劳动节”,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处角落的人们最共情的节日。  这一天,是为纪念劳动的光荣,是在颂扬每一位劳动者。  而你我,都为劳动者。  其实,不止这一天,劳动或劳动者都是永恒的话题。  那些身边的劳动者,无论脑力亦或体力;无论荣誉等身,亦或寂寂无名;无论事业有梦,亦或谋生当下,却殊途同归,在劳动中获得价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嘴山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脱贫富民战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红翔新村、红瑞村、庙庙湖村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如期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仓禀实  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通过自主经营、创办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方式,统筹抓好
期刊
行走在六盘大地,我被一片片或黄、或橘红的花海所吸引,这花儿不是当地的观赏花,而是引进的一种中药材——万寿菊。每年9月,它们与本地道地的山菊花一起盛开,如同脱贫富裕起来的群众火红的日子,映红了山野,映紅了人们灿烂的笑脸,把层层的梯田点缀得如诗如画。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六盘山区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万寿菊,过去这些在城市花园里少量种植的观赏花儿,因其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被作为脱贫致富产业予以扶
期刊
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地处罗山东麓,是一个几千人的大村子。2014年前,村里四成左右的农户是贫困户,从2014年开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向这里派驻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就此展开。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到对口村,是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措施。  扶贫驻村工作队目前有3人,师传岩是现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的同志们一到旧庄村首先做的“功课”是放低姿态,
期刊
早上4∶50时,银川市兴庆区石油城燕庆街,路灯明亮天却仍是漆黑一片,没有车辆和行人,路两侧居民楼也没有人家亮起灯光。  燕庆街上的中国邮政银川市东城分公司兰亭苑揽投部是亮着灯的,十几位揽投员在快速换上工装后,整理好各自的用具,等待5点整例行晨会的召开。  5∶15时,当天的第一班邮车到来,一天的忙碌就此开始了。  兰亭苑揽投部现有职工14人,主要担负53家企事业单位、26个住宅小区的3.2万户共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