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顶风冒雪救战友
地点:新疆哈密休翁哈拉戈壁滩
漫天大雪封住了进山的唯一道路。
整整一夜的大雪给哈密境内的山披上了一层40厘米厚的冰盔雪甲。此时,黄金八支队一中队技术干部王正,战士梁巨、白礼,在距哈密500公里的休翁哈拉工作区守点。
-20℃的严寒使茫茫戈壁的地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电台在呼呼狂吼的大风中同远在乌鲁木齐的支队驻地失去了联系。由于大雪封山,运送物资的车辆已经20天无法出山。沉寂的戈壁滩把三名黄金兵阻挡在了白雪之中,挑战生命极限的留守日子开始了。
王正把山上唯一可入口的粮食——半袋黄豆取出来,盛上一锅满满的积雪,在炉子上烧融后盛了一碗黄豆倒进了锅里。这已经是断粮的第21天了。他们一日三餐只有吃黄豆,只要闻到飘出锅的黄豆味就想吐。为了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官兵赶到,王正命令两名战士必须每顿吞下一碗黄豆。再难也要咽下去,可漫长的日子和漫长的寂寞却实在无法排遣。王正就把唯一的巴掌大的半导体收音机,放在吃饭的石板上,三个人一天到晚趴在一起,脑袋对脑袋收听广播。尽管声音模糊。日久天长,收音机播出的每个频道的节目也都烂熟于心了。几点几分播什么节目,他们到点就知道。几本揉得像豆叶的杂志,多少页有什么内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早晨,战士白礼已经疼了十几天的牙床感染化脓了,腮腺肿起了一个拳头大的疙瘩,左边半张脸已肿得变了形。山上有限的消炎药早已用完了,感染引起头疼加之长时间缺少蔬菜和维生素,小白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小白已出现了轻度昏迷。大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眼瞅着再拖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吃过早饭,技术员王正和战士梁巨将两片去痛片喂进小白嘴后,把炭塞满炉子,一头钻进了漫天大雪,步行到5公里外的哈密金矿找医求援。
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王正和梁巨用棉大衣裹严身子,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金矿走去。为了赶时间,他们就抄近道,积满雪的山丘又滑又泥泞,他们就手脚并用往上爬,无路下去就连滚带爬翻下去。5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10个小时。嘴里大口大口喘出的粗气,在脸上和头上结成了一层厚厚的白色霜花,俨然是两位须发皆白的“圣诞老人”。当他俩精疲力竭地推开金矿医疗室的房门时,连经常打交道的医生都愣了半天才认出了他们。小白被及时赶到的金矿医生抢救过来了,而王正和梁巨的双手冻伤后肿得就像松软的面包。
故事:生活禁区过“中秋”
地点:新疆阿尔金山高原无人区
海拔5100的阿尔金山被称为“生命禁区”,高山缺氧,天气变化无常,经常雨雪不断。“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月无三日明”是这里恶劣环境的真实缩影。
2002年9月,阿尔金山高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冰雪世界。骤然降至-23℃的气温,把高原的冬季冰封期提前了。在高原留守的武警黄金八支队五中队三名机长孙飞虎、张勇、马会周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困住了,原计划前来接他们下山过中秋节的于队长最快赶到此地至少也需三天两夜,若大雪不停.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那就更说不准了。
马会周开始统计所剩物资,一边数一边抹起了眼泪。只有一台损坏的2020吉普车、一顶漏风帐篷、两杆猎枪、一个炒瓢、八根蜡烛、一斤面粉、8个土豆、两勺盐,眼看三人就要断粮了。
孙飞虎心想,和媳妇结婚不到十天就出了野外,答应她到冬天就要回家的,这下可好,能不能回家难说了。孙飞虎急中生智想到两周前中队为了环保,扔掉埋进地槽子里的一堆垃圾里好像还有些烂菜。于是三人开始挖垃圾坑,终于挖出了几个烂冬瓜,一些烂白菜叶子,东西虽不多,倒可以将就吃上几顿,三个人望着挖出来的“战利品”,会心地笑了起来。就这样,为了节约粮食大家每顿饭只喝面糊糊,吃冬瓜汤,饱是能饱,但不一会就又恢复了饥饿的感觉。猎枪虽能打猎,但那是怕野狼袭击他们才留下来的,阿尔金山是世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野驴经常从帐篷门口经过,但曾在山上为群众宣传过《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官兵宁愿挨饿也坚持不猎杀野生动物。
中秋节的晚上,孙飞虎拿出了他身上仅有的一点“高级食品”——小半瓶咖啡底子,用雪水煮沸冲了三饭盆咖啡,将冬瓜切成丝,一人三片白菜叶子,再熬碗面糊糊,大家就这样一起过了中秋节。
故事:虎拉林里遇黑熊
地点:黑龙江漠河虎拉林原始森林
漠河气候可用“龙江春来迟,五月草发花,黄雀争暖树,雪映杜鹃花”的诗句来形容,因为该地区冰冻期长达6个月,无霜期只有80至90天,最低气温可达-50℃。从漠河向西行程200公里,穿密林过冰河,经过4个多小时就是黄金三支队的“虎拉林矿区”。
虎拉林是原始森林,什么狍子、野猪、狼等野兽都有,有时还光顾营区。2002年冬天,为保障留守人员的生活,下山前支队特意从漠河运来粮食和蔬菜,单独存放在一个帐篷内。大雪封山的隆冬,森林树密雪厚,除支队来人慰问,不会再有他人拜访,官兵唯一的乐趣便是台电视机。
一天中队长鲁清水,发现存放粮食的帐篷破了个大口子,还少了几袋面粉。于是,他立即召开大家分析案情,“不会吧,这里方圆好几百里都没人烟,绝对不可能?”“我觉得也悬乎,就是谁把面拿走,出不去森林也得凍死”。带着种种疑虑,分析半天毫无结果,最后中队长提议来个守株待兔。
一天、两天、三天……毫无战绩。
也许是大家神经过于紧张,睡梦中班长孙智雷听见外面有“嘎吱吱”的声响,大家迅速起床,全副武装,迅速奔赴战场。他们摸黑来到帐篷外,在雪的衬托下,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大摇大摆地走出帐篷,当大家准备出击时,班长拦住吩咐道:“不许打草惊蛇,跟随其后查看究竟,争取来个一网打尽。”大家远远地跟在其后,跌跌撞撞地绕过一棵又一棵树,不知不觉中来到一个坡顶,打老远看见那黑影消失在一个黑黑的山沟里,蹑手蹑脚的留守兵摸了过来,定睛一看,此处只有一个洞口,别无他物。夜出奇得静,正在大家互相对视时,洞里传出了震耳的“嗷嗷”声,原来盗窃粮食的贼是黑熊,来不及商量,大家掉头百米冲刺似的逃回营区,回到帐篷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几个人围在一起汗流浃背地坐到了天亮。
故事:胭脂沟里溜水趣
地点:黑龙江大兴安岭胭脂沟
漠河西南195公里处,有条不起眼的山沟,人们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胭脂沟”,”胭脂沟”曾叫“老金沟”。据说光绪年间,“老金沟”有一天竟淘了90斤黄金;慈禧老佛爷听了分外高兴,令人把这些黄金用来给她买胭脂,因而改名叫“胭脂沟”。
如今,沟还是那条沟,名字也没变,却成为三支队的施工区。坑道里经常向外淌水,时间一长,水一层层地冻成了厚厚的冰,盖住下山的坡路,官兵出门受到影响。坡很陡,有30多米长,为方便大家出入家门,排长通过集思广,解决通行问题的方案很快出台,一块方木板,拴一条30多米长的绳子,下山时人坐在木板上滑到底,回来时山上的人共同把木板上的物品和人拉上来即可。时间长了,大家坐木板的次数越来越少,滑冰的技艺却逐渐提高,老班长张庆斌说:“从这里出去的兵.无论是南方兵还是北方兵,都能在旱冰场上随心所欲地玩几圈。”
故事:青春无海守水站
地点:甘肃岷县上矿区
甘肃岷县寨上矿区,地处甘肃东南部,四面环山,高寒潮湿,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2000年,黄金五支队来到这里开展地质找矿。从此沉寂的山谷间回荡起了隆隆的钻机声。由于钻塔建在了山顶,钻机用水就必须用高压水泵压上山。山脚下一条日夜流淌的小河是山区唯一的水源,钻机的水站就建在了河边。5月份,士官秦秀斌和上等兵孙东随部队来到这里。担负起了保障山顶钻机施工用水的任务。
三公里之外的水站便成了他俩的家,沿线守护3000多米水管就成了他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由于钻塔与水站之间的落差在2000多米,连接钻机的水管经常被巨大的水压压破,所以每天上山检查水管也是他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进入8月份,远处的山上已经开始落雪了,大部队先期撤走了,小秦所在的钻探连队还有几百米的钻探任务,水站自然也不能撤。每天24小时,小秦都要和小孙轮流巡线。中队部设在了半山腰的老乡家里。水站的米面蔬菜都要到中队部去领,小秦在检查完水管之后,就顺便背点吃的回去。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好走了许多,但是必须得绕着山头往下走。在往常小秦经常能碰到赶牲口下山的老乡,他们会让牲口帮小秦把吃的驮下山去。
由于最近钻探施工比较紧张,水站长时间地超负荷运转,机器经常出现故障。一次,天正下着大雨,水泵突然停止了运转,修了半天发现是一个主要零件由于磨损断了。钻机只好停下来等维修水泵。急得满头大汗的秦秀斌在水站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配件。只好留下小孙看守机器,自己决定冒雨下山到30公里外的小镇上去买配件。虽然往年在这个时节就已经进入枯水期,今年却有些反常。雨虽然不大,却一直没有停过。小秦踩着泥泞的山道,一步一滑地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才买回了配件。等山上的钻机重新在山谷间响起时,疲惫至极的小秦躺在隆隆作响的发电机旁就睡着了。
天刚放晴,孙东就和小秦商量要到中队去参加寨上小学的捐款活动,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借住在老百姓的家里,看到房东家的孩子由于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就主动建议中队为山区辍学儿童捐款助学,中队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听说中队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小孙一大早就赶到了山下的中队。由于水站必须得有一个人留守,所以小秦只好让小孙把钱带下山去。
风走了,石头留下了。云走了,雪留下了,留守兵义无反顾地留下了。
地点:新疆哈密休翁哈拉戈壁滩
漫天大雪封住了进山的唯一道路。
整整一夜的大雪给哈密境内的山披上了一层40厘米厚的冰盔雪甲。此时,黄金八支队一中队技术干部王正,战士梁巨、白礼,在距哈密500公里的休翁哈拉工作区守点。
-20℃的严寒使茫茫戈壁的地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电台在呼呼狂吼的大风中同远在乌鲁木齐的支队驻地失去了联系。由于大雪封山,运送物资的车辆已经20天无法出山。沉寂的戈壁滩把三名黄金兵阻挡在了白雪之中,挑战生命极限的留守日子开始了。
王正把山上唯一可入口的粮食——半袋黄豆取出来,盛上一锅满满的积雪,在炉子上烧融后盛了一碗黄豆倒进了锅里。这已经是断粮的第21天了。他们一日三餐只有吃黄豆,只要闻到飘出锅的黄豆味就想吐。为了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官兵赶到,王正命令两名战士必须每顿吞下一碗黄豆。再难也要咽下去,可漫长的日子和漫长的寂寞却实在无法排遣。王正就把唯一的巴掌大的半导体收音机,放在吃饭的石板上,三个人一天到晚趴在一起,脑袋对脑袋收听广播。尽管声音模糊。日久天长,收音机播出的每个频道的节目也都烂熟于心了。几点几分播什么节目,他们到点就知道。几本揉得像豆叶的杂志,多少页有什么内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早晨,战士白礼已经疼了十几天的牙床感染化脓了,腮腺肿起了一个拳头大的疙瘩,左边半张脸已肿得变了形。山上有限的消炎药早已用完了,感染引起头疼加之长时间缺少蔬菜和维生素,小白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小白已出现了轻度昏迷。大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眼瞅着再拖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吃过早饭,技术员王正和战士梁巨将两片去痛片喂进小白嘴后,把炭塞满炉子,一头钻进了漫天大雪,步行到5公里外的哈密金矿找医求援。
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王正和梁巨用棉大衣裹严身子,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金矿走去。为了赶时间,他们就抄近道,积满雪的山丘又滑又泥泞,他们就手脚并用往上爬,无路下去就连滚带爬翻下去。5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10个小时。嘴里大口大口喘出的粗气,在脸上和头上结成了一层厚厚的白色霜花,俨然是两位须发皆白的“圣诞老人”。当他俩精疲力竭地推开金矿医疗室的房门时,连经常打交道的医生都愣了半天才认出了他们。小白被及时赶到的金矿医生抢救过来了,而王正和梁巨的双手冻伤后肿得就像松软的面包。
故事:生活禁区过“中秋”
地点:新疆阿尔金山高原无人区
海拔5100的阿尔金山被称为“生命禁区”,高山缺氧,天气变化无常,经常雨雪不断。“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月无三日明”是这里恶劣环境的真实缩影。
2002年9月,阿尔金山高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冰雪世界。骤然降至-23℃的气温,把高原的冬季冰封期提前了。在高原留守的武警黄金八支队五中队三名机长孙飞虎、张勇、马会周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困住了,原计划前来接他们下山过中秋节的于队长最快赶到此地至少也需三天两夜,若大雪不停.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那就更说不准了。
马会周开始统计所剩物资,一边数一边抹起了眼泪。只有一台损坏的2020吉普车、一顶漏风帐篷、两杆猎枪、一个炒瓢、八根蜡烛、一斤面粉、8个土豆、两勺盐,眼看三人就要断粮了。
孙飞虎心想,和媳妇结婚不到十天就出了野外,答应她到冬天就要回家的,这下可好,能不能回家难说了。孙飞虎急中生智想到两周前中队为了环保,扔掉埋进地槽子里的一堆垃圾里好像还有些烂菜。于是三人开始挖垃圾坑,终于挖出了几个烂冬瓜,一些烂白菜叶子,东西虽不多,倒可以将就吃上几顿,三个人望着挖出来的“战利品”,会心地笑了起来。就这样,为了节约粮食大家每顿饭只喝面糊糊,吃冬瓜汤,饱是能饱,但不一会就又恢复了饥饿的感觉。猎枪虽能打猎,但那是怕野狼袭击他们才留下来的,阿尔金山是世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野驴经常从帐篷门口经过,但曾在山上为群众宣传过《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官兵宁愿挨饿也坚持不猎杀野生动物。
中秋节的晚上,孙飞虎拿出了他身上仅有的一点“高级食品”——小半瓶咖啡底子,用雪水煮沸冲了三饭盆咖啡,将冬瓜切成丝,一人三片白菜叶子,再熬碗面糊糊,大家就这样一起过了中秋节。
故事:虎拉林里遇黑熊
地点:黑龙江漠河虎拉林原始森林
漠河气候可用“龙江春来迟,五月草发花,黄雀争暖树,雪映杜鹃花”的诗句来形容,因为该地区冰冻期长达6个月,无霜期只有80至90天,最低气温可达-50℃。从漠河向西行程200公里,穿密林过冰河,经过4个多小时就是黄金三支队的“虎拉林矿区”。
虎拉林是原始森林,什么狍子、野猪、狼等野兽都有,有时还光顾营区。2002年冬天,为保障留守人员的生活,下山前支队特意从漠河运来粮食和蔬菜,单独存放在一个帐篷内。大雪封山的隆冬,森林树密雪厚,除支队来人慰问,不会再有他人拜访,官兵唯一的乐趣便是台电视机。
一天中队长鲁清水,发现存放粮食的帐篷破了个大口子,还少了几袋面粉。于是,他立即召开大家分析案情,“不会吧,这里方圆好几百里都没人烟,绝对不可能?”“我觉得也悬乎,就是谁把面拿走,出不去森林也得凍死”。带着种种疑虑,分析半天毫无结果,最后中队长提议来个守株待兔。
一天、两天、三天……毫无战绩。
也许是大家神经过于紧张,睡梦中班长孙智雷听见外面有“嘎吱吱”的声响,大家迅速起床,全副武装,迅速奔赴战场。他们摸黑来到帐篷外,在雪的衬托下,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大摇大摆地走出帐篷,当大家准备出击时,班长拦住吩咐道:“不许打草惊蛇,跟随其后查看究竟,争取来个一网打尽。”大家远远地跟在其后,跌跌撞撞地绕过一棵又一棵树,不知不觉中来到一个坡顶,打老远看见那黑影消失在一个黑黑的山沟里,蹑手蹑脚的留守兵摸了过来,定睛一看,此处只有一个洞口,别无他物。夜出奇得静,正在大家互相对视时,洞里传出了震耳的“嗷嗷”声,原来盗窃粮食的贼是黑熊,来不及商量,大家掉头百米冲刺似的逃回营区,回到帐篷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几个人围在一起汗流浃背地坐到了天亮。
故事:胭脂沟里溜水趣
地点:黑龙江大兴安岭胭脂沟
漠河西南195公里处,有条不起眼的山沟,人们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胭脂沟”,”胭脂沟”曾叫“老金沟”。据说光绪年间,“老金沟”有一天竟淘了90斤黄金;慈禧老佛爷听了分外高兴,令人把这些黄金用来给她买胭脂,因而改名叫“胭脂沟”。
如今,沟还是那条沟,名字也没变,却成为三支队的施工区。坑道里经常向外淌水,时间一长,水一层层地冻成了厚厚的冰,盖住下山的坡路,官兵出门受到影响。坡很陡,有30多米长,为方便大家出入家门,排长通过集思广,解决通行问题的方案很快出台,一块方木板,拴一条30多米长的绳子,下山时人坐在木板上滑到底,回来时山上的人共同把木板上的物品和人拉上来即可。时间长了,大家坐木板的次数越来越少,滑冰的技艺却逐渐提高,老班长张庆斌说:“从这里出去的兵.无论是南方兵还是北方兵,都能在旱冰场上随心所欲地玩几圈。”
故事:青春无海守水站
地点:甘肃岷县上矿区
甘肃岷县寨上矿区,地处甘肃东南部,四面环山,高寒潮湿,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2000年,黄金五支队来到这里开展地质找矿。从此沉寂的山谷间回荡起了隆隆的钻机声。由于钻塔建在了山顶,钻机用水就必须用高压水泵压上山。山脚下一条日夜流淌的小河是山区唯一的水源,钻机的水站就建在了河边。5月份,士官秦秀斌和上等兵孙东随部队来到这里。担负起了保障山顶钻机施工用水的任务。
三公里之外的水站便成了他俩的家,沿线守护3000多米水管就成了他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由于钻塔与水站之间的落差在2000多米,连接钻机的水管经常被巨大的水压压破,所以每天上山检查水管也是他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进入8月份,远处的山上已经开始落雪了,大部队先期撤走了,小秦所在的钻探连队还有几百米的钻探任务,水站自然也不能撤。每天24小时,小秦都要和小孙轮流巡线。中队部设在了半山腰的老乡家里。水站的米面蔬菜都要到中队部去领,小秦在检查完水管之后,就顺便背点吃的回去。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好走了许多,但是必须得绕着山头往下走。在往常小秦经常能碰到赶牲口下山的老乡,他们会让牲口帮小秦把吃的驮下山去。
由于最近钻探施工比较紧张,水站长时间地超负荷运转,机器经常出现故障。一次,天正下着大雨,水泵突然停止了运转,修了半天发现是一个主要零件由于磨损断了。钻机只好停下来等维修水泵。急得满头大汗的秦秀斌在水站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配件。只好留下小孙看守机器,自己决定冒雨下山到30公里外的小镇上去买配件。虽然往年在这个时节就已经进入枯水期,今年却有些反常。雨虽然不大,却一直没有停过。小秦踩着泥泞的山道,一步一滑地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才买回了配件。等山上的钻机重新在山谷间响起时,疲惫至极的小秦躺在隆隆作响的发电机旁就睡着了。
天刚放晴,孙东就和小秦商量要到中队去参加寨上小学的捐款活动,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借住在老百姓的家里,看到房东家的孩子由于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就主动建议中队为山区辍学儿童捐款助学,中队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听说中队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小孙一大早就赶到了山下的中队。由于水站必须得有一个人留守,所以小秦只好让小孙把钱带下山去。
风走了,石头留下了。云走了,雪留下了,留守兵义无反顾地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