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搭配》教学案例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配》是一节综合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问题很感兴趣,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搭配。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课前学生通过课前任务(微课、练习等),学习目标1、2的教学内容,在课上进行选择性地反馈、交流,再通过自主探究和数字化平台测验诊断,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1和2,落实目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画图、连线等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搭配。
  2.通过搭配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搭配方案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前学习
  1. 观看微课
  (1)学习用画图法解决搭配问题。(2)学习用连线法解决搭配问题。
  2. 完成学习任务单
  选择一瓶饮料搭配一种点心,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请试用画图法解决该问题,用连线法解决该问题,再找一找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课中学习
  1. 反馈课前学习任务
  学生讲述计算搭配方法的常用方法(画图法和连线法)。
  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单”上的练习。
  一起探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小结:我们可以先固定饮料,分别来搭配两种点心,也可以先固定点心分别去搭配三种饮料。只要有次序地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说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归纳、总结出有序搭配的两种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从而深刻体会有序搭配的内涵。
  2. 探究新知
  学生交流用计算的方法计算搭配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师(追问):(1)如果我增加一种饮料王老吉,会增加多少种搭配方法?(2)如果我增加一种点心薯片,又会增加多少种搭配方法?(3)为什么两次都是增加一种食品,为什么前者增加2种搭配方法,后者增加4种搭配方法?
  3. 网络测试
  设计说明:通过提问环节,除了能够让学生归纳出计算的方法之外,还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图形到抽象理解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算式的含义。在这个练习环节中,着重对搭配方法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
  拓展练习
  如果从三件上衣、两件短裤、两双鞋子中,选择一件上衣、一件短裤和一件鞋子搭配,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活动的结果。)
  设计说明:这道练习题在学生掌握前有知识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序搭配的诀窍。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的思考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千米》一课中,通过“从少年宫到图书馆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已经初步渗透了使用画图法找出简单事物的可能情况个数的知识。本节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有序搭配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做了如下思考。
  1. 课前学习的优势突出,不断深化课堂学习
  学生课前通过微课学习搭配的两种方法,并通过一定的练习内化知识;课堂上,通过交流反馈,发现其他小朋友在做法中的不足,不断抽象出有序搭配的内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时效。
  2. 侧重搭配过程的掌握,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时,较多的是对解题规律的简单记忆。所以本节课在课前,让学生充分体验有序搭配的好处,并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自己搭配的方法。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疑解答,直观感受有序搭配的过程,并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有序搭配的两种方法,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的理解更饱满。
  3. 适时渗透符号化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学会用符号表达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解决复杂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前作业的反馈中,教师巧妙地展示出学生用数字、字母等来表示物体的不同方法,可以使表达更简洁、更方便。让学生感悟到借助数学符号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4. 结合生活情景,体验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说,看到“搭配”这个词,马上就会想到衣服搭配、荤素搭配、营养搭配等。其实,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搭配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感觉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搭配问题密切相关,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减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翻转课堂在达成“先学”目标的同时,也为“后教”节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以便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和总结提升,为构建教学的“新生态”做出了探索。对翻转课堂的运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集合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本土化”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自定步调的、高效且有深度的学习。本文是笔者在初中尝试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
1983年,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30多年过去了,彼时的未来就在眼前。在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教育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未来的教育形态将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迫切。  前不久,美国凤凰城大学研究中心研究指出,老龄化、智慧机器和系统崛起、可计算的世
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咨询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管理系:证券与期货专业、会计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文秘与法律系:文秘专业(涉外秘书)、文秘专业(行政专员)、法律事务专业(法检助理) 、法律事务专业(公司企业法务)  传播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网络编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影视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媒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教学技术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变得必不可少,同时也对当今英语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以小学英语基础教学为例,从教学思路变化角度分析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探讨多媒体视频材料介入的课堂设计,强调视频材料运用得当,可以突破辅助性的配角角色,深入挖掘其应用的维度,能够生动地提高小学外语听说读水平和分析能力,并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30个教师节,本刊向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曾在或正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由此我们想起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端之时——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此后,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校,落地开花。我们也想起那些为教育信息化做出巨大贡献和付出全部心血的教育工作者,如南国农、何
2014年4月8日,Windows XP正式宣布退役。  当天,微信朋友圈里转得最火的是一篇标题为《老师,XP退休了,您还教我XP系统?》的文章。作者意在提醒人们注意信息技术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由于缺乏核心的、稳定的、能够反映计算机科学本质和发展方向的内容,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丧失课程价值。  早在多年前,信息技术教师们就已感受到了上述危机。实际上,围绕“信息
孔子曰“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意在说明个体力量单薄,要重视群体的合作。随着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合作已成为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信息技术课堂自身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从2004年开始籽“分组助教管理”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实践与研究。下面,就我在实践该策略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分享。    一、
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不容置疑,技术的堆叠加速了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步伐,大数据时代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诸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层出不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比尔·盖茨这一预言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正在变成现实。  走向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将会给学校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处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竞相投资教育信息化,力图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智慧教育的解读  建设智慧校园的核心是做好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以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给出了知识管理的五步式框架。它分别对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五个环节进行了阐述。如果还可以加上一个环节的话,那就是应该在开始时加上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与检测。本书的逻辑思路清晰,这不仅体现在系统框架上,也体现在作者遵循着“理念、技术与工具”的结构阐述每个环节,比如在学习知识部分,就分为“为什么学习与学什么知识”(理念),“确定学习方法及其模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