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广东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职业教育与人才因素是导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合理平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1 广东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广东省内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各区域GDP总量占全省比例极不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GDP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比例总共不到四分之一。2006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比重为79.6%,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东西两翼和山区三个区域占全省GDP的比例则分别由2000年的9.5%、8.5%、6.8%下降到2006年的6.7%、7.6%、6.2%,占全省GDP比重不到20%,比2000年有所下降(见表1)。
1.2各区域人均GDP分化加大
2006年,人均GDP珠三角为47094元,东翼11325元,西翼13637元和山区10717元。东西两翼和山区三地的人均GDP差距较小,而三地与珠三角的差距很大,且呈扩大趋势。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三角的差距在逐年扩大,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三个区域的2.7-3.7倍;到2006年差距扩大至3.5-4.4倍。
1.3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悬殊
表2显示,四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06年,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为19-22倍,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相对差距为17-21倍,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相对差距为7-13倍,外贸出口的差距则高达120倍,较之2000年几大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明显。
2 广东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影响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地理位置,直接的政策倾向,还有人才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人才的角度来讲,广东产业结构目前仍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需要大量的技术熟练工人,而由于教育投资的巨大成本,教育收益的滞后性,以及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思想,广东长期忽视了本地技术人才的培养,依靠其他省份人才的流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长三角迅速发展,中西部开发,吸引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东逐渐出现了技术工人总体上短缺的现象,并且短缺程度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了制约了广东的发展。并且,现有的技术熟练工人大部分都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东西翼以及广大山区人才短缺非常严重。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东西两翼山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珠江三角洲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8%,东西两翼山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约70%的在校生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布也很不合理,全省 60多所高职院校,80%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经济发达地区。除了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能力开办高职院校,本地生源大部分都到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经济的目的以及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自然趋势,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留在了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部均衡状况。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意识到了本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开办服务于本地经济的职业院校,但办起来的学校,由于经济以及财政能力有限,在设备、师资、招生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3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间经济均衡
3.1率先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教育,建立一批现代化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有条件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普及和强化职业教育,并创办若干所类似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加强示范性院校与周边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树立典型,带动周边院校的发展。
3.2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职业教育
东西两翼和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而言不占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但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在地方政府统筹下,整合和优化原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如北部山区的韶关市,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现已在山区处于领先地位,政府计划在现有教育资源前提下,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以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龙头,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强市、粤北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中心,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3完善奖助学金制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助学
教育本身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但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许多都因为家庭经济能力难以支付高昂的学费而面临着失学的困境。因此,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奖助学金制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到学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业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可以开展一对一的支教、捐赠和联合办学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1 广东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广东省内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各区域GDP总量占全省比例极不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GDP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比例总共不到四分之一。2006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比重为79.6%,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东西两翼和山区三个区域占全省GDP的比例则分别由2000年的9.5%、8.5%、6.8%下降到2006年的6.7%、7.6%、6.2%,占全省GDP比重不到20%,比2000年有所下降(见表1)。
1.2各区域人均GDP分化加大
2006年,人均GDP珠三角为47094元,东翼11325元,西翼13637元和山区10717元。东西两翼和山区三地的人均GDP差距较小,而三地与珠三角的差距很大,且呈扩大趋势。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三角的差距在逐年扩大,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三个区域的2.7-3.7倍;到2006年差距扩大至3.5-4.4倍。
1.3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悬殊
表2显示,四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06年,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为19-22倍,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相对差距为17-21倍,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相对差距为7-13倍,外贸出口的差距则高达120倍,较之2000年几大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明显。
2 广东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影响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地理位置,直接的政策倾向,还有人才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原因。
从人才的角度来讲,广东产业结构目前仍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需要大量的技术熟练工人,而由于教育投资的巨大成本,教育收益的滞后性,以及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思想,广东长期忽视了本地技术人才的培养,依靠其他省份人才的流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长三角迅速发展,中西部开发,吸引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东逐渐出现了技术工人总体上短缺的现象,并且短缺程度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了制约了广东的发展。并且,现有的技术熟练工人大部分都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东西翼以及广大山区人才短缺非常严重。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东西两翼山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珠江三角洲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8%,东西两翼山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约70%的在校生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布也很不合理,全省 60多所高职院校,80%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经济发达地区。除了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能力开办高职院校,本地生源大部分都到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经济的目的以及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自然趋势,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留在了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部均衡状况。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意识到了本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开办服务于本地经济的职业院校,但办起来的学校,由于经济以及财政能力有限,在设备、师资、招生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3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间经济均衡
3.1率先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教育,建立一批现代化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有条件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普及和强化职业教育,并创办若干所类似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加强示范性院校与周边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树立典型,带动周边院校的发展。
3.2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职业教育
东西两翼和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而言不占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但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在地方政府统筹下,整合和优化原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如北部山区的韶关市,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现已在山区处于领先地位,政府计划在现有教育资源前提下,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以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龙头,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强市、粤北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中心,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3完善奖助学金制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助学
教育本身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但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许多都因为家庭经济能力难以支付高昂的学费而面临着失学的困境。因此,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奖助学金制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到学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业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可以开展一对一的支教、捐赠和联合办学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