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体两翼”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富农”与“教农”为两翼。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富农”是激发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性的基本要求,“教农”是提高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现实需要。两翼齐飞方能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农民;富农;教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103-02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式启动。由于三农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自然带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要求我们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努力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作为尝试破解三农难题的先行者,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试验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反思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历史参照。
  
  一
  
  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落。随着衰落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开始关注农村问题的严峻性。一时间“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口号弥漫于全国,各种建设农村的机构纷纷设立,风起云涌,桴鼓相应,可谓盛极一时,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1〕,中华职业教育社也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活动。从1926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开办了包括江苏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试验区、泰县顾高庄农村改进试验区、镇江丁卯乡村小学、浙江绍兴善庆农村学校、余姚诸家桥农村试验学校、鄞县白沙试验区以及上海的沪郊农村改进试验区等在内的乡村建设试验区达20余处。在长期实践中,职教社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乡村建设经验。
  职教社的乡村建设先行者们认为:“乡村是农民所有,乡村的主人,是农民,不是外来的乡村小学教员,外来的农民教育馆馆长,外来的乡村改进会的干事。教员,馆长,干事来到乡村,办理改进事业,是一时的,不是永久的,是过渡的办法,不是长远的办法。办到后来,仍然是要交还农民自办。倘使一般农民不能自动,不能起来接收,不能自尽主人的责任,那么,一切改进事业,仍是空虚,不是实在。”〔2〕因此,乡村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乡村建设重在“启发本地农民自动,扶植农民自主、自立、自治”〔3〕
  那么,怎样才能启发农民自动呢?职教社领导黄炎培总结他们进行乡村改进事业的经验:必须首先“识得农民心理”,“懂得农民痛之所在”,并就此下手“做出实实在在的事绩,使农民的确减免痛苦”,“取得农民信任”〔4〕。职教社认为当时中国农民有四种病痛:一穷、二愚、三弱、四散,其中穷、愚是最关键的,“愚的太厉害,穷的太厉害,既愚且穷,当然身体不能健康,团体不能团结,真正自治事业,还能说得上么?不能得着真正自治,便是农村永无完成建设的希望”〔5〕。因此,乡村建设工作紧扣“富”、“教”两大关键,把“富农”与“教农”当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富”是为了救农民的“穷”,为他们脱离“愚”、“弱”、“散”解除后顾之忧。“饭不够吃,生人之趣,已觉索然,还有心去读书求知识么?还有心去组织团体力谋自治么?营养不足,卫生不讲,农童未及成年,即使他任力不能胜的工作,希图省却一个或半个雇工,身体还能强健么?”职教社的乡村建设者们认为穿衣、吃饭是人类生活的要件,当时的中国农村缺衣少食,农民“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先不能保持他的生活,虽想做人,试问又从何处做起呢?”做人尚难以达成,遑论改进乡村,成为合格公民?他们坚信“对于不识字、不明理的饱食暖衣的一类人,劝导他去读书,勉励他去做公民,这是千应该,万应该,无丝毫疑惑的事;若是对于饮食不饱、衣不完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怎样,只一味督责他去读书,去做公民,纵然他勉强答应你,能有效么?”因此,“天下事总要先其所急,务其所本,适应其所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抓住他最紧要的地方、最根本的地方,着实用力,不可放松。要害既得,其余枝枝节节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今日农民的一切病象,既皆是从一个‘穷’字发出,则治病之要,当然要使他富。”〔6〕
  “教”则是为了救农民的“愚”,增进他们摆脱“穷”、“弱”、“散”的能力。中国古有“先富后教”、“富而后教”的说法,但是职教社认为“缺乏相当知识”是导致当时中国农民“陷于穷困境地,对于公私各事,不能发表主见,不具何种兴趣,无一些办事能力”的重要原因,〔7〕加之挽救农村破产刻不容缓,因此有必要在乡村改进中将“富”与“教”同时并重,“于教他(农民)致富之际,施以适当教育……把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联合起来,打成一片,随富随教,即富即教”,这“是现在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最紧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解决全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重要的办法”。〔8〕职教社所说的“教”并不是单纯的“识字读书”。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先富后教”中的“教”就是指“识字读书”仅仅是一种“文字教育”,“是狭义的”。而“富教兼施”的“教”则是广义的教育,不一定要用文字,“实物可以直观,图书可以指示”,“道德训练更可用不言之教,潜移默化于无形”。“富教兼施”的“教”就是要“一方面教给他们(农民)多收几石稻麦豆,生活得以裕如,同时就在教导致富方法上,供给他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合理的道德训练”,从而开启民智,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改进工作中来,有能力参与到改进工作中来。
  
  二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经验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农民为主体,以“富农”、“教农”为两翼。这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无启示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是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的新农村建设。这就在客观上凸显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实施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切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都要看农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离开农民的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不仅是历史上乡村建设探索者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启示,也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富裕农民,从而促发他们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利之所在,民尽趋之”。当前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一个首要因素,就是农民太穷,这种穷不单单是经济收入,更是指在社会公共产品的享用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巨大差距。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将解除农业税、免交特产税、粮食直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惠农支农政策落实到实处,使农民经济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此外,政府要重视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切实承担起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福利体制的重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
  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能空有干劲,只凭一腔热血。农民本身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练就一身应对三农变革的过硬本领。因此,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还必须教育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但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机构不断萎缩。农村教育事业的不均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大限制了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参与能力,影响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农村教育既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更新、更优质的现代素质教育,又要树立就业先培训、治穷先治愚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的需要,大力发展各层次、各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现“三教统筹”,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确立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到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乃至最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过去的5年,党的“三农”政策不断完善,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极佳条件。新农村建设“一体两翼”的提法,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两大措施。相信两翼的腾飞必将带动主体的起飞,而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必将成为中央各项措施顺利付诸实践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M〕.大东书局,1946:27.
  〔2〕 江问渔.理想的乡村中学〔J〕.教育与职业,1931(14):257-269.
  〔3〕 江恒源,徐公桥〔Z〕.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104.
  〔4〕 黄炎培.断肠集〔M〕.生活书店,1936:293.
  〔5〕 问渔.农村教育与农村改进〔J〕.教育与职业,1932:(10):140.
  〔6〕〔8〕 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J〕.教育与职业,1930:108.
  〔7〕 江问渔.关于乡村改进问题的解答〔J〕.教育与职业,1931:(18):193-199.
  〔责任编辑:佳 忠〕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主题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助推器,对现代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和明显。城市主题文化承栽着城市的基本价值追求,孕育着城市的精神,有着特色的城市使命。当城市主题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可以提升经济价位和品味,形成行业特色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的总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主题文化,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激励机制是培养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则能使教师发挥出其潜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样需要激励机制的运用。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可以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工作岗位,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快速成长。  [关键词]激励机制 中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
[摘要]伊拉克战争已持续6个年头了,美军至今仍深陷伊拉克战争的泥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军固有的霸权思维的傲慢,与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好战与轻敌的行为方式。随着美国政府权力的更替,“巧实力”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必定会对伊拉克战争走势带来深刻影响。  [关键词]霸权;迷思;伊拉克;战争  [中图分类号]D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56-02   
德国民众一直视节俭为美德,即使在当前零利率储蓄的背景下,他们仍将27%的经济来源用于储蓄。但德国民众却没有因此越来越富裕,而是越来越拮据:按照统计数据,2003-2013年间,德国家庭的平均净资产只增长了300欧元,如果算上生活成本开支的增加,相比2003年,家庭的平均净资产缩水了15%。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德国人虽然以经济强大为荣,但其中产阶级的净资产还没有法国、西班牙或意大利的一半多。他们
[摘 要]金代万里长城,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关键词]金长城;多民族国家历史见证;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22 — 02  我国的长城起源很早,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早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应用。历代长城大规模的修筑,始于秦止于明。通常称为万里长城,但
火车扑哧扑哧地喘着黑气,在云贵高原的地表上迂回蜿蜒。窗外林木荫荫,仿佛人间绿肺。待进入黔南,突然雨点纷飞,不时打在车窗上,被风吹成了一道道细流,顺着玻璃不断淌下,我的视线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山洞与雨点,渐渐模糊。14年如白驹过隙,许多尘事仿如过眼云烟,可是,有些人的形影愈是模糊,在心里的影像便愈是明晰。  记忆中的奶奶是典型的农村老太,常常一个人拄着拐杖,一歪一扭地上山下坡劳作,抑或者步履蹒跚地向我
[摘要]近些年来,“网络红人”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作者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为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文化,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网络红人;网络文化;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14 — 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兴起与迅速
[摘要]《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化理论巧妙地相结合,分析了新老中产阶级的转化和20世纪中期形成的白领世界,通过对这一阶层命运的塑造,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揭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般结构,其结论对于理解中产阶层和现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白领;老式中产阶级;新式中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D6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本位思潮的出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营利性组织,而且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理念逐渐被认同和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应是一个多元化地范畴。其应该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以及软法责任。通过这三种责任的协调运用,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要兼顾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软法责任;平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全面论述了有关问题,指明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及其与私有制的密切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现象普遍存在,当今社会,异化劳动的现象,或者说,准异化劳动的现象是否依然存在?从发生了连跳门的富士康,到有着众多细致的制度条款的大中小学,异化其实一直没有走出我们的生活。我们成为了异化的制造者,亦是受制者。而这一切背后不再是阶级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