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养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发挥着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地理人才。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升与时俱进的能力。教师应当将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生态发展理念能够完美地和课本知识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和生态发展理念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课堂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的生态价值观念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挥着充分的引导作用,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授给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倾向于和教师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在推动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时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首先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科学的认识。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对生态发展相关知识的储备,探索地理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专家来开展关于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讲座,重点让地理教师参加,为教师创造与专家交流的机会。然后明确要求教师将学习的成果渗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讲解“行星地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将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渗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提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我国是为了探索宇宙中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地球当前的生态环境极剧的恶化,人们需要寻找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当代人需要秉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推动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将生态价值观融入到了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是教师教授给学生地理知识的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开展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活动展开教学,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思考自己讲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目标后,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则,组织和引導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捡拾校园内的垃圾,给校园内的植物浇水,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看着整洁的校园,纷纷向我表示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保证自己会坚持下去。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增加学生的文化涵养,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他人,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传授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时,应当给予学生自主发言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帮助其勇敢地将自己的理念分享给其他同学,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以及展示的能力,为同学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将演讲的主题方向确定为“我国工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己确定。根据笔者的教学效果,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演讲的内容也都贴合主题,宣扬了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如有的同学说明了我国无证的小型煤矿较多,不具备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提出了政府要依法取缔这些煤矿,并且扶持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解决措施,对提升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的重要理念。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加强对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顺应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出具有社会发展能力的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彩霞.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分析[J].才智.2017,(33):69.
[2].肖宝军,刘颖.学生生态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教育[J].环境教育.2016,(09):28-31.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升与时俱进的能力。教师应当将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生态发展理念能够完美地和课本知识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和生态发展理念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课堂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的生态价值观念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挥着充分的引导作用,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授给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倾向于和教师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在推动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时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首先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科学的认识。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对生态发展相关知识的储备,探索地理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专家来开展关于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讲座,重点让地理教师参加,为教师创造与专家交流的机会。然后明确要求教师将学习的成果渗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讲解“行星地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将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渗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提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我国是为了探索宇宙中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地球当前的生态环境极剧的恶化,人们需要寻找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当代人需要秉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推动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将生态价值观融入到了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是教师教授给学生地理知识的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开展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活动展开教学,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思考自己讲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目标后,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则,组织和引導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捡拾校园内的垃圾,给校园内的植物浇水,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看着整洁的校园,纷纷向我表示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保证自己会坚持下去。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增加学生的文化涵养,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他人,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传授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时,应当给予学生自主发言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帮助其勇敢地将自己的理念分享给其他同学,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以及展示的能力,为同学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将演讲的主题方向确定为“我国工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己确定。根据笔者的教学效果,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演讲的内容也都贴合主题,宣扬了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如有的同学说明了我国无证的小型煤矿较多,不具备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提出了政府要依法取缔这些煤矿,并且扶持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解决措施,对提升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的重要理念。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加强对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顺应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出具有社会发展能力的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彩霞.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分析[J].才智.2017,(33):69.
[2].肖宝军,刘颖.学生生态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教育[J].环境教育.2016,(0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