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如象始端州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端州石室记》是李邕存世唯一的楷书作品。此作取法北碑,融隶入楷,书风逐渐由清丽到劲健,变妍关为雄强,是其“中年变法”的开始,在初唐到中唐的书风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得到了张旭、徐浩、颜真卿等书法家的遥相呼应,大唐盛世气象遂臻完善。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把李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并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其楷书对后世苏轼、赵孟頫等众多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邕;楷书;书风;变革;影响
  李邕《端州石室记》现存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内,位于七星岩石室洞口之外崖壁上,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刻。石刻高1.07米,宽0.79米,题、落款共18行,满行23字,共386字。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由于石刻中央偏左上方有一个马蹄形印记,故其又称“马蹄碑”。李邕之后,李绅、包拯、周敦颐、俞大猷、黎简、陈恭尹、朱德、陈毅、叶剑英等历代名人雅士为星湖留下的墨宝,镌刻在七星岩摩崖上,现存570多处。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中的“镇岩之宝”。
  一、李邕书风变革的基本历程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祖籍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晚年出任北海太守,后人称“李北海”。李邕能诗善文,尤长碑颂,平生多以行书入碑,《叶有道碑》《李思训碑》《娑罗树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名留书史。其唯一存世的楷书作品《端州石室记》是李邕有意取法北碑、融隶入楷“中年变法”的开始。《麓山寺碑》是他在此基础上对“碑帖交融”的个人风格的逐步确立,直至其晚年的《李秀碑》,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笔者试将李邕的书风变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早期:675—720年(45岁之前)
  早期的李邕,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众多初唐书法家一般,以研习继承王羲之书法为宗。《叶有道碑》立于开元五年(717),李邕42岁。原石已佚,有明翻刻版传世。此碑点画妍美秀丽,结体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尤为相似,斜向取势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思训碑》刻于开元八年(720),李邕45岁。原碑现在陕西省蒲城县。此碑“一拓直下”的用笔、内撅的笔势非常明显,然其劲健凌厉的气息,是王羲之“不激不厉”的“优美”书风中所少见的,李邕强调了某些特点来显示与王羲之的不同。如“者”字的横画,极力向右上角扬起,造就险势;“开”字的横折钩则极力向右下角外延伸,状如满弦之弓,欹侧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李邕早期的作品,虽然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对其结体加以夸张,但是仍以王羲之为宗,没有形成李邕的个人风格。
  (二)中期:721—734年(46—59岁)
  这个时期是李邕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时期。《宣和书谱》说李邕初习右军,“摆脱旧习,笔力一新”。笔者认为,李邕能够进行“中年变法”,与其仕途上的磨难经历以及时代审美风格的转变息息相关。此时期的《娑罗树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一步一步印证了其“中年变法”的基本过程。
  《娑罗树碑》立于开元十一年(723),李邕48岁。此碑左低右高的结字体势已经削弱,趋于平正,字形甚至出现了偏方偏宽的现象,仿佛透露出他取法北碑的萌芽。两年后,开元十三年(725),50岁的李邕仕途忽遭重大转折。他在陈州刺史任上被控贪赃枉法,依法当死,幸有许璋仰慕李邕“重义爱士”“拯孤恤穷”,上御书代死。玄宗惜才,免去李邕死罪,贬其为钦州遵化县尉。不久,岭南邕州梁大海叛乱,玄宗派宦官杨思勖南下镇压,李邕参与平乱有功,升任澧州司马。开元十五年(727)52岁的李邕途经端州,写下《端州石室记》。李邕的“中年变法”,和他的这次政治遭遇有直接的关系。《端州石室记》以楷书创作,取北碑之厚重,融隶法之扁平,笔法上除内撅外,外拓之法频现,结字上兼具隶楷的平正、宽扁特征,与早期作品相比较,重心从上提逐渐压为下沉,用笔力沉道重,追求稳重之美。《麓山寺碑》刻于开元十八年(730),李邕55岁,他把在《端州石室记》上的北碑取法移植到行书《麓山寺碑》创作中,并得到后人的肯定,可以说是其个人书风的定型之作。
  (三)晚期:735—747年(60—73岁)
  进入晚年的李邕,其书法更加成熟。《法华寺碑》开元廿三年(735)书,李邕60岁,时任括州刺史。原碑久佚,传世仅存何子贞藏宋拓孤本。此碑书法线条婉转圆润,显得非常老到。米芾云“李邕脱子敬体”,取王献之厚重雄强的意趣,舍纤媚流丽的弊端。《李秀碑》天宝元年(742)立,李邕67岁撰并书。原碑被裂作柱础,后佚,仅存二石,今在北京文天祥祠。此碑书法碑意甚浓,浑厚敦朴,骨力内含,笔画虽肥厚,字态虽丰腴,但雄健之气溢于字外,自成一家,是李邕存世碑刻中书之“最道美者”。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黄长睿评张从申书出于北海、赵子固,又以北海学子敬,病在欹侧,若张从申即无此矣。然从申书实似北海之《法华寺碑》,而北海出奇不穷,故当胜云: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予言者。”至此,李邕被誉为唐代学王羲之而能自立门户的大书家。
  二、《端州石室记》是李邕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风景如画的肇庆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被贬岭南遵化县尉、获升澧州司马的李邕,慕美景之名途经端州,写下《端州石室记》。这篇文章传回都城长安,让很多人知道了端州之名、七星岩之美。是记文辞烂漫多彩,描写生动细腻,指出仙境虚幻的同时,抒发了李邕积极有为的政治情怀。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从取法北碑、意兼楷隶的《端州石室记》出,开始得宽厚散朴、雄强稳重的个人基本面目。笔者认为,《端州石室记》是李邕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一)时风使然
  自高祖李渊建唐至玄宗李隆基即位,唐朝已經建立94年。玄宗励精图治,随着国家强盛,开启“开元盛世”,其“规模尚古”,篆书、隶书有重振之势,审美亦由清瘦转为丰硕,所谓宗派所变,流风陶染,书法亦适时而变。当时的玄宗喜好八分书,崇尚丰丽,且身体力行,其隶书,用笔圆浑劲健,结体严整丰满,不似汉隶之古朴与多变,却也雍容华贵。李邕历尽磨难,贬而复升,心情复杂。在“丰腴为美”的时风影响下,虽然没有直接写玄宗喜欢的隶书,但是他取法北碑、融隶为楷,以楷书写《端州石室记》,借此抒发其政治情怀,难免有讨好主人之意。翁方纲评《端州石室记》:“此北海书第一,亦唐楷中之隶法。”   (二)磨难写照
  李邕幼承庭训,少年便有文章知名于世,入仕后,他曾于开元十三年(725)在汴州谒见玄宗,其间献给皇帝辞赋数篇,甚得皇帝喜欢,难免“飘飘然”,竟然口出狂言“当居相位”,可谓得意忘形。数月后,他就受到指控,被贬谪岭南,又因平乱有功,升澧州司马。从谒见玄宗、被控死罪到免死遭贬、建功回升,促使李邕“中年变法”,和他的这次政治遭遇有直接关系。仕途遭遇如此磨难,贬而复升的李邕,心态发生了变化,作书的取法也随之而变。欹侧、轻佻、宕逸、秀美,已经不符合中年的李邕,端庄、平正、质朴、宽厚,下沉重心,追求稳重,才是李邕此时的写照。
  (三)变法之始
  清代何绍基云“北海书发源北朝”,阮元评李邕“字法半出北朝”,王士祯云北碑楷书《崔敬邕墓志铭》“字类李北海”。前人多称李邕之书源于北朝,依据其存世书法碑版考察分析,《端州石室记》是其取法北碑的开始,拉开了他“中年变法”的序幕。其“变法”还受到时风审美、政治磨难等因素的影响,与早期作品的清丽宕逸,以及晚期作品的肃静老辣相比较,产生了差异,是李邕一生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三、《端州石室记》的风格特征
  (一)笔法特征:方圆结合、中锋为主
  《端州石室记》的笔法,方圆兼备,中锋行笔,以圆笔为主。横画、竖画一般都藏锋逆入,以中锋加强铺毫;撇捺开张,舒展有度,捺画一般比撇画更长,呈一波三折状;转折处很少外露圭角,骨力内含,笔画呈现出来的形态,圆浑厚重。他在处理横画时,有意向左右延伸,如“兮”“五”。而撇捺开张处,则极力向左下和右下方向延伸,呈大鹏展翅状,如“琴”“介”。在处理竖钩等笔画时,加入了外拓笔法,如“河”“时”。李邕的楷书,行笔几乎都是中锋,在书写过程中的提按动作并不明显,增强了笔触的厚重感,这是取法北碑、汉隶的结果。(图1)
  (二)字法特征:宽厚稳重、方中趋扁
  《端州石室记》字形处理上呈现出减欹侧、趋平正的特点,又运用外拓笔势,铺毫行笔,使字形从瘦硬逐步过渡到宽厚,将早期作品的重心上提改为重心下沉,字形显得更加稳重。首先是减欹侧,使“字心”稳定。如“柱”字,右旁“主”的三笔横画,几乎是水平状;“年”字,前二笔短横虽然略做左低右高状,但末笔横画有意拉长,且方向近于水平,减弱了整个字的欹侧感,视觉上更加平正。其次,通过延伸或者缩短笔画,使字形近方趋扁。如“若”“五”“兮”的横画,极力向左右延伸,竖画又刻意收缩,如“平”“千”“中”。而撇捺则向外夸张延伸,如展翅之雄鹰翱翔于天际,如“琴”“介”“秦”。走之底亦同样拉长,呈一波三折状,若浮舟水面,悠然自得,如“退”“迹”。以上几种处理方式,使字形近方趋扁。再次,重心下沉,字形上大下小、上宽下窄。如“堂”字,宽宽的宝盖头罩着下面的“口”和“土”,并有意缩减下方各横的距离,重心明显下移。“颜”字亦是整体压低了重心,左旁“彦”的“立”,两横距离拉开,空间加大,下方的撇则缩短,如此形象如孩童一般头重脚轻,憨态可掬。“掇”“伏”“今”等字俱是如此处理。这一特征有别于初唐书法家,在中唐出现,显得古意盎然,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端州石室记》有别于其早期作品的原因。(图2)
  (三)章法特征:庄重规矩、疏朗有序
  《端州石室记》采用横有列、纵有行的格式,章法规矩,这和其他碑刻并没有区别。李邕有意加大了字距与行距,字形虽饱满厚重,却不显得拥挤。书丹时能够因地制宜、因字赋形,而大小有别,生动自然。由于是处于“中年变法”的开端,笔法与结体并没有达到“法度森严”的完美程度,在书写时既遵循了初唐以来楷书形成的“法”度,同时又趋于跳出“法”度的束缚,在法古求新中向自由的境界迈进,意趣横生。整体章法疏朗有致、井然有序,每列纵向的“字心”守在一条中轴线上,上下气息相通,虽字字独立,却显得浑然天成。
  四、《端州石室记》对后世楷书的影响
  李邕初习书法,免不了受到初唐书风的影响,自他取法北碑、融隶入楷获得成功之后,引导了一场改变初唐独尊王羲之书风的变革,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得到了盛中唐书法家的遥相呼应,到张旭、徐浩、颜真卿出现,呈现了全新的大唐盛世的审美模式,奏响了雄强、浑厚、道劲的“壮美书风”的最强音,并影响了唐之后苏轼、赵孟频等后世众多书法家。
  (一)初唐到盛中唐书风转变的发端者
  《端州石室记》出现之前,楷书以瘦硬、劲拔书风为主。李邕功在丰体,能适时而变,从《端州石室记》开始,渐见雄强、健硕的书风,这一书风转变,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李邕初习书法,难免有时风的影响,但是他能够变王羲之妍美为豪迈,取北碑遒劲而化为笔下的阳刚,这是他的可贵之处。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特别是在张旭、徐浩、颜真卿等众多书法家出现后,盛唐气象遂臻巅峰。清人钱泳《书学·唐人书》曰:“大都大历(766—779)以前宗欧(欧阳询)、褚(褚遂良)者多,大历以后宗颜(颜真卿)、李(李邕)者多。”可见李邕对唐代大历之后书法的影响。
  张旭的草书称著于世,楷书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楷书代表作《郎官石记序》,开元二十九年(741)立,晚《端州石室记》14年。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曰:“李白、杜甫、高适与李邕、张旭之交,堪称莫逆。”好友之间,雅集之时,相互观摩,互为影响。《郎官石记序》结字处理与《端州石室记》近似。如“外”“壁”“象”“邦”,特别是“象”字中间“口”中的一笔,在唐代其他楷书作品中,此处基本都是写成一竖,而李邕与张旭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均写成一横,印证“莫逆”。(图3)
  其后书法家徐浩、颜真卿,虽没有记载直接师从李邕,但是他们并出张旭门下,李邕与张旭为莫逆之交,通过张旭泽及后学,也是情理之中。
  (二)启发北宋书体之变
  《端州石室记》在法度森严的唐楷中,远追北碑生拙与趣味,注入了天真烂漫的一笔,南宋姜夔云“李北海字,倡导大小参差不齐,而开北宋书体之变”。唐人“以书判取士”,要求楷书道美,因此有科举习气,《端州石室记》虽然法度不完善,却大小有别、因字赋形,有天然之趣,对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具有启发作用。苏轼自言“书大似李北海”,黄庭坚曾经多次跋苏轼书,如“晚乃喜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又“苏公长年书,笔力豪壮,兼李邕、徐浩之长”。冯班云苏轼“体势学李北海”,刘熙载评《端州石室记》云:“东坡正书有其傲岸磅礴之气。”从苏轼与李邕的楷书分析,字形虽字字独立,但是都能够通过长、短、方、扁的变化增加作品的生动性,苏轼的字形比李邕更趋于扁平。字法上松下紧、重心下沉的特点近似,书风都有浑厚劲健的特征。李邕和苏轼的楷书,均有相同的审美特征:端庄中不乏灵动,刚健中又婀娜多姿,如“此”“守”“秦(奏)”“紫”。李邕曾有“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八字箴言。苏轼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推“宋四家”之首,其倡导的“尚意”书风,正是他摆脱唐楷法度束缚,而加以士大夫文人意趣的实践,“吾书虽不善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就是其中的注脚。透过李邕的书法变革,苏轼领悟到了求新善变的创新意义。(图4)
  (三)成为元人由唐入晋的基石
  赵孟頫生活的元代,书法进入低潮期,书学沉沦,他树立起“师法晋唐”的旗帜,复求古法,力求出新。在他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风,内含骨力,外形优美,雍容华贵,高雅秀逸。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赵孟烦吸收了李邕楷书撇捺舒展、重心安稳、笔圆形方等特点,减弱了欹侧,更趋于平正,《三门记》中的“若”“皇”“志”“瞩”“篆”等字与李邕《端州石室记》相比较,无论用笔、结字都极为相似,这正是赵孟頫善于学习的结果。阮元云:“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冯班《钝吟書要》曰:“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从学书入手的角度反向证实赵孟頫取法李邕的事实。赵孟頫能够由唐入晋,李邕是最重要的基点。元代之后,楷书渐渐式微,几无大家出现。(图5)
  五、结语
  晚唐书法家释亚栖《论书》曰:“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凡书通即变”,变则通。李邕的书风变革始于《端州石室记》,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把李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终名留书史,并得到后世多数人的赞同。笔者赋诗一首以赞:“书碑当日足风流,俗死变通新意求。跌宕沉浮岭南路,李邕如象始端州。”
其他文献
顾大可  顾大可,别署未济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无锡市滨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西神印社常务副社长。  印人顾大可,今时实难得。  丙申之夏,惠山画展之闲,得百草园刘石峰兄荐引,造访太湖之滨未济堂——顾大可先生寓所,见其刀痕笔迹,识得狂心笃意,稍有云林风,只是堂中佳物狼藉,想来不似当年清闷阁。归来心意未平时,得句相寄:  湖滨四月草生香,  闲
期刊
宋新涛  宋新涛(1930—1998),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纺织工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青岛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宋新涛先生是20世纪青岛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写意花鸟画家,也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儒家的士人精神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强气、重品、尚雅的个人绘画风貌。宋新涛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
期刊
内容提要:“不似之似似之”是石涛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石涛突破束缚,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贯山川之形神,在笔墨表现中也实现了造化万物“神”与“形”的高度契合。关键词:石涛;山水画;“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似”与“不似”一直是衡量绘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石涛的题画诗中有两处均写道“不似之似似之”,因其并未在画论中出现,所以给后人以探究意境的空间。黄宾虹谈“似”的时候说道
期刊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大多数人以为源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  禅宗虽与佛教有着血缘关系,但又有所不同。在我国,禅宗与法相、净土、天台宗等也迥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本宗旨。它的
期刊
张宜  张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山东艺术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画家笔下的一方天地,应是心灵的万里长空。在欣赏张宜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笔墨的气势和力量,
期刊
赵海明  赵海明,字子谦,祖籍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呼兰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北京印社社员。其书法及篆刻作品曾入选第三、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一、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荣获北京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复兴杯”和“长空杯”书
期刊
1964年,邓拓将个人珍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0余件(套)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就有一件落款为“王珪”的《百牛图》。该作除有若干邓拓收藏印,还有清代金石藏家阮元的“随文选楼之印”、清末民初收藏家周湘云的“宝米斋藏书画金石印”和李鸿章庶子李经迈的“小画禅室”等收藏印。  王硅(款)《百牛图》纵30.2厘米,横1320厘米,共分为七段。前六段是画面主体部分,共绘有36人、98头牛,第七段为明代万历年
期刊
内容提要:在当代研究《荐季直表》的成果中,论其书法风格的多,而对其进行考据、辨伪的研究却很少,将《荐季直表》的自身文本结合正史、传世书法文献以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荐季直表》的研究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此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史、传世书法文献、作品图像等多种资料入手,用综合的考察方法来求证《荐季直表》的真伪情况,以对当代既定的认知及结论给予有力的反驳。  关键词:《荐季
期刊
吴筱蘅,199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绘画系,获学士学位。现硕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画当代性创作研究,师从张见。作品曾参加“学院新方阵”第十二届年展、2020年第七届青春心印——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雅居”新工笔画征集展、与时偕行——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学术邀请展等。其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
期刊
内容提要:纵观中国书法史,能开一代新风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书家屈指可数。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将忠义不屈的人格和雄浑刚劲的艺术品格完美地结合,确立了他在书史上足以与王羲之比肩的崇高地位。颜氏书风自形成后影响了大批书家,唐代晚期的柳公权,“宋四家”中的苏、黄、米,以及明代的董其昌都深受颜体书法陶染。清代学颜闻名者更有其人,道州何凌汉、何绍基父子就以颜体为根基,融古汇今,终成自家风貌。  关键词:颜真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