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比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对唐及其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響。无论在散文创作理论还是具体的创作上,他们都有着极大的共性,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个性。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散文
  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创作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他们在散文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对他们的创作理论及作品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唐及其后的散文发展。
  一.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理论比较
  刘柳二人杰出的散文成就,与他们在一定的散文创作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在这种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创作理论的指导下,他们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
  首先,在作者的人品与作品的关系方面,他们都认为文章的高下与作者内在的“德”有着必然的联系。刘禹锡认为要写好文章必须加强主观修养,例如他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说“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1]其中的“道”便是指作者主观上的修养。而柳宗元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说:“大都文以行为主,先在诚其中。”[2]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作者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只有这样才能写好文章。二人的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太大的创见,因为这种“文品即人品”的思想由来已久,二人此说是对传统的继承。
  其次,关于学习与实践对散文创作影响的问题上,刘、柳都强调学习和继承前人作品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作用。所不同的是刘禹锡十分强调天才对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他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说:“五行秀气,得之居多者为俊人。其色潋滟于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天之所与,有物来相。彼由学而致者,如工人染夏,以视羽畎,有生死之殊矣。”[3]他认为最上乘的文章出于天才之手,天才不需学习便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天才的创作才能是上天赋予的。与天才相对的是“由学而致者”,这些人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也可以创作,但他们的文章与前者相比,存在着犹如生死的巨大差别。他甚至还强调地理环境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说“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4]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了人,从而影响到作品。
  第三,关于散文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方面。刘禹锡在《刘氏集略说》中说“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此耳。”刘禹锡认为创作动机虽与自然景物有关,但关键乃是“谪于沅湘”而“穷愁著书”。由被贬导致穷愁,由穷愁转而著书,是古代大部分读书人的创作历程。另外,他的“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5]一说,更清晰地表述了由悲愤到创作的必然性。进而,还认为:“胸中之气伊郁蜿蜒,泄为章句,以遣愁沮,凄然如焦桐孤竹,亦名闻于世间。”[6]在此,刘禹锡不仅认识到作者的身世遭际对写作的深刻影响,还进一步认为凄然的文章有如名琴之妙音,感人至深。而柳宗元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中认为“创作的原因在于怀有才具而不得施展,目的在于通过文章得到别人了解,从而有益于社会。”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说“今动作悖谬,以为谬于世,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以道之穷也而施乎者无日,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7]也阐述了自己因为处境窘迫,无法施展才华,才不得不勉强进行散文创作的情况。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也有过“自为罪人,舍恐惧则闲无事,故聊复为之。”[8]等类似的说法。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二人都认为散文创作的原因乃出于窘困的处境所引起的不平与激愤。
  二.刘禹锡和柳宗元散文题材的比较
  刘、柳二人散文内容涉及面极广,上至天道王业、宇宙人生,下及山水草木、贩夫走卒,可谓无所不包。于此相应,二人散文的题材也极为丰富。
  首先,作为有着相同贬谪经历的传统文人,二人都有大量以贬谪经历为题材的作品。柳宗元此类题材的文章如作于永州期间的《对贺者》一文,通过与一名道贺者之间虚构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的抑郁之怀和无法排遣的苦闷。刘禹锡此类题材的作品,如《上中书李相公启》《上淮南李相公启》等文,也表现了自己在遭贬后的愤懑和渴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然而,接连的打击似乎并未熄灭其斗志。因而,在此类题材的有些作品中流露出一种坚持理想、矢志无悔的精神。如《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谢上连州刺史表》等文便坦言对自己的不公和冤屈,少有顾虑。这种在困境中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是对“九死不悔”的屈原精神的直接继承和发扬,是此类题材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其次,作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刘、柳二人均创作过一些优秀的哲学题材作品以探讨天人关系为中心,旨在批判唯心主义天命论,肃清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二类、恶劣影响,提出了比少宝贵的唯物主义哲学命题,对中国古代哲学有很大的贡献。文章的论证过程层层深入、又破有立、十分严密,章太炎认为《天说》和《天论》代表了唐代论说文的最高成就。
  第三,作为中唐革新派的核心成员,刘柳二人都作有大量社会题材的文章。这类题材或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关心民生的思想;或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出解决的方案;或抨击时弊,揭露官场的黑暗;或歌颂为民做主、除暴安良的清官廉吏。例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之任序》,文章提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9]的观念,明确的表现出柳宗元进步的民本主义思想;《捕蛇者说》《段段太尉轶事状》等文也都属于这类题材。刘禹锡的《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愤怒地揭露豪强地主横行乡里、宰割良民、挟制官吏、荧惑视听的黑暗现实,热情颂美了县令刘仁师清正爱民、不畏权势的品格,并塑造了一位封建廉吏的形象文章疾恶扬善,立场十分鲜明。再加《答饶州元使君书》《讯甿》《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等文亦属此类题材。另外,刘、柳二人都能有一些宗教题材的散文,如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的《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等。   三.刘禹锡和柳宗元散文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刘禹锡、柳宗元的散文能够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与其语言风格密切相关。首先来考察一下两人散文语言的繁简程度,柳宗元的散文一贯注重文字推敲,加之细致入微的观察,造就了柳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例如《小石城山记》一文,涉及的方面很多,却只用了短短百余字,显得高度凝练。《钴鉧潭记》同样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全面地展现了潭水的各种姿态,并流露出自己的心境义绪。故而,刘禹锡认为柳文有“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的特点。刘禹锡的文章同样显示出简洁洗练的语言风格,刘禹锡也善于锤词炼句,以极为凝练的语言,表现丰富多姿的内容。如,《董氏武陵集纪》篇首一段文字极为警策简练,将丰富的意思作了清晰地表达。《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忠丞赐紫金鱼袋清河县开国男赠太师崔公神道碑》一文,只以了了数语,便将纷纭的历史事件作了清楚的交代。然而刘禹锡的议论文为了论证的细密严实,有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会显得有些繁复。例如《论易九六辩》一文,为了将有关《周易》的问题讨论清楚,用语不厌其烦。总之,柳宗元对散文语言简洁性的追求可谓是一以贯之的;刘禹锡同样能做到用语的简洁精练,但他并没有一位地追求这种文风。其次,柳文的语言具有峭拔峻洁的特点,刘文的语言则具有古藻绮丽的特点。柳文如《封建论》《三戒》《乞巧文》等,字面平常无奇,用意却往往出人意外,正如刘禹锡所评:“佶然以生,癯然以清”的风格。刘文如《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等文都写的才情横溢,文笔华贵。
  综上所述,作为具有相似人生经歷、相同政治立场和深厚友情的散文家,刘、柳二人在对散文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在散文题材的选择、语言的风格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处;同时作为各具个性的文学家,二人的散文题材又各具特色,因此被后人并称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3][4][5][6]刘禹锡.刘禹锡集笺证[M].瞿蜕园,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7][8][9]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民俗学视野中对刘禹锡作品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SB0260);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刘禹锡散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zb140013)。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尼采对鲁迅影响深远。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與酒神的二元冲动理论对艺术的本质加以说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由此诞生。《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兼具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在形式表征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鲁迅独特的抒情方式、精妙的文辞调度更是赋予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音乐般的审美效果;这分别与偏造型的日神精神及重音乐的酒神精神相契合。在情旨内蕴上,聪明人对奴才虚空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扰,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寻求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
内容摘要:王维的《相思》历来为人传颂,但对其归属赠友诗或是爱情诗一直未有定论,通过细读文本,结合诗人生平,本文力图证明其乃赠友之爱情诗这一结论,并品析其深情内蓄的特点。   关键词:《相思》 赠友诗 爱情诗 深情内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一首《相思》,又题《江上赠李龟年》[1],相传乃是天宝年间王维给李龟年的赠诗,安史乱后李龟年流寓江南,谱曲传唱,遂为世人所知。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一生有诸多文学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西方。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并从细节之处把原文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力译作。该文浅析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如何在《浮生六记》译本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译本 翻译思想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有着众多精彩的作品,如《京华烟云》《吾国
内容摘要:如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表面化和测试题化的趋势。由于在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入相关文本,因此可以在此互文阅读中找到与目标文本相关的互文性,以便获得更深刻,更多样化和更准确的理解。互文性理论认为,教师应注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的相关性入手,打破文本解释的孤立状态,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作者阐述了互文性理论与初中语文教材相结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指导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清真词涉及女性形象及其表现方法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其形象变化表现在女性形象的展现从天真活泼、年轻柔媚的性格特征到满腹愁绪、典雅端庄的样态转变,变现手法从细节描写向从对面落笔、追忆与景语代替情语抒发身世之慨转变。而其流变源于北宋周邦彦半生宦海沉浮,三别京华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清真词 女性形象 周邦彦 流变  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周邦彦,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清
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若问文学是否在历史上起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Lakoff
内容摘要:生物学上的疫病是生命活动受到的破坏,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疫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疫病的描写,已经完全具有了超脱于疾病本身的意义。唐代传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疫病书写,其背后的文学内涵值得探究。基于特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唐代小说中疫病描写的结构安排,可窥探疫病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疫病的出现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剖析唐代涉疫文学作品中疫病描寫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意义,反映出的精神文
内容摘要:《神女峰》是新时期著名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名作,在传统的题材中另辟蹊径,以真挚的情感和大胆直率的气质震撼了诗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数千年来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大胆无畏的挑战。诗歌中充分张扬和释放现代女性意识,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时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   关键词:《神女峰》 舒婷 诗歌赏析 女性意识  在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