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挑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改善,并观察其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挑灸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均取得了明显临床疗效(P 【关键词】挑灸疗法;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电图;F波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32-02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的对照组32例,采用“挑灸疗法”的治疗组2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18个月。
2. 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挑灸疗法”进行治疗。
2.1.1 选取治疗点:一般我们从三个方面选取治疗点。在后颈部的皮肤上寻找皮肤色素沉着点,或称“党参饮片样花斑”;在颈椎棘突沿线或棘突旁寻找压痛点;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变部位。每次挑灸选择3个点进行治疗,一般在患侧选取2个点,对侧选取1个点。
2.1.2 挑治姜灸:常规碘酊局部治疗区域消毒,2%的利多卡因于治疗点处皮内或皮下局麻,每个点注射0.5-1ml。约过半分钟达到局麻效果,即可开始挑灸。以特制不锈钢针(针尖要圆钝,不要过于锋利)沿局麻针眼处横向进针,首先挑破表皮层,再将真皮层的白色或黄色纤维逐层挑断。最后达到皮下,总的深度约0.3cm、宽度约1cm。操作时针体不要倾斜过大。以把肌纤维撑断为佳。3个穴位交替进行。挑完后,用摄子、剪刀把挑断的肌纤维断端剪掉。创口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敷盖以75%酒精浸泡过的薄生姜片(现用现削,越薄越好,最好如纸样薄,大小以能覆盖创口为度),外敷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一般每周挑灸1次,4次为一个疗程。个别病人创口愈合慢的,可适当延迟下次治疗的时间。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常规针刺,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1】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取穴:大椎、天柱、后溪、 颈夹脊穴。
加减:风寒阻络者加风门、风府;血瘀者加隔俞、合谷、太冲;痰湿阻络型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足三里;气血亏虚者加肾俞、足三里、太冲、百会。
针刺每周3次,隔日1次,周末休息2天,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临床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微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对比,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原症状、体征无改善。
4.研究结果
4.1两组病人总体疗效比较:
依据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挑灸疗法总体疗效要优于传统针灸治疗。
4.2兩组病人治疗前后状态比较:
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等制定的颈椎病评分方法【3】,对患者治疗前后状态进行了综合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 治疗组病情较对照组好转显著。(P﹤0.001)(如表1)
4.3 治疗前后F 波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表3: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F波传导速度比较,正中神经与尺神经腕、肘刺激点均P﹤0.05
5.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应用挑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挑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6.挑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1、松解作用:潘之清等【4】认为“党参饮片样花斑”可能是椎体骨质、滑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后在表皮的反应。实践中,我们发现挑出的皮下纤维确与正常的纤维不同,病程长者多硬而脆。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机械型压迫导致局部肌肉痉挛,营养供应差而使皮下纤维变硬变脆。通过挑的方法将这些皮下纤维挑断,起到了局部松解的作用,使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挑后敷以鲜姜则是取其温热散寒解表的作用,改善局部循环,解除肌肉痉挛,起到治疗作用。
2.针刺效应:挑灸疗法,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和针刺同样起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作用。当针挑断表皮、挑出皮内纤维时,患者即可产生酸、麻、胀、重感,甚则向远侧放射的感觉,且其强度明显高于一般的针刺,此种针刺效应在整个挑治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挑灸点分布于督脉和膀胱经上,所以挑灸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3.镇痛效应:现代医学认为伤害性冲动通过细纤维传入脊髓,抑制胶质内神经元,使闸门开放而产生疼痛。当挑刺治疗进行挑提、牵拉、摇摆时,其良性刺激信息会通过粗纤维传人脊髓,直接兴奋胶质神经元和间接地激动脊髓上控系统,抑制伤害性冲动传人,关闭闸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
4.刺血效应:在挑灸过程中,会刺破穴位周围的毛细血管及碰到皮下脉络丛而引起穴位上少量冒珠状或渗出性出血,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疲郁状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证实刺血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和激发人体免疫功能。
5.炎症修复作用:在挑灸结束后,穴位局部会留下一个小小损伤创口,其受损创口局部组织细胞释放出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源控论理论,人体神经将损伤穴位需要修复和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机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修复调整的源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患病部位与针挑穴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同类集,在修复及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由于损伤创口修复时间较长,其积累的后作用也较持久,这样,就把那些不正常的病理状态修复过来,达到治病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田中靖久,国分正一,佐藤哲朗.颈部神经根症ぐ对する保存的治疗の成绩とその预测,整灾外,1997,40: 167- 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1993:373-374.
(责任审校:黄永胜)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32-02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的对照组32例,采用“挑灸疗法”的治疗组2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18个月。
2. 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挑灸疗法”进行治疗。
2.1.1 选取治疗点:一般我们从三个方面选取治疗点。在后颈部的皮肤上寻找皮肤色素沉着点,或称“党参饮片样花斑”;在颈椎棘突沿线或棘突旁寻找压痛点;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变部位。每次挑灸选择3个点进行治疗,一般在患侧选取2个点,对侧选取1个点。
2.1.2 挑治姜灸:常规碘酊局部治疗区域消毒,2%的利多卡因于治疗点处皮内或皮下局麻,每个点注射0.5-1ml。约过半分钟达到局麻效果,即可开始挑灸。以特制不锈钢针(针尖要圆钝,不要过于锋利)沿局麻针眼处横向进针,首先挑破表皮层,再将真皮层的白色或黄色纤维逐层挑断。最后达到皮下,总的深度约0.3cm、宽度约1cm。操作时针体不要倾斜过大。以把肌纤维撑断为佳。3个穴位交替进行。挑完后,用摄子、剪刀把挑断的肌纤维断端剪掉。创口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敷盖以75%酒精浸泡过的薄生姜片(现用现削,越薄越好,最好如纸样薄,大小以能覆盖创口为度),外敷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一般每周挑灸1次,4次为一个疗程。个别病人创口愈合慢的,可适当延迟下次治疗的时间。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常规针刺,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1】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取穴:大椎、天柱、后溪、 颈夹脊穴。
加减:风寒阻络者加风门、风府;血瘀者加隔俞、合谷、太冲;痰湿阻络型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足三里;气血亏虚者加肾俞、足三里、太冲、百会。
针刺每周3次,隔日1次,周末休息2天,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临床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微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对比,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原症状、体征无改善。
4.研究结果
4.1两组病人总体疗效比较:
依据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挑灸疗法总体疗效要优于传统针灸治疗。
4.2兩组病人治疗前后状态比较:
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等制定的颈椎病评分方法【3】,对患者治疗前后状态进行了综合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 治疗组病情较对照组好转显著。(P﹤0.001)(如表1)
4.3 治疗前后F 波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表3: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F波传导速度比较,正中神经与尺神经腕、肘刺激点均P﹤0.05
5.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应用挑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挑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6.挑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1、松解作用:潘之清等【4】认为“党参饮片样花斑”可能是椎体骨质、滑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后在表皮的反应。实践中,我们发现挑出的皮下纤维确与正常的纤维不同,病程长者多硬而脆。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机械型压迫导致局部肌肉痉挛,营养供应差而使皮下纤维变硬变脆。通过挑的方法将这些皮下纤维挑断,起到了局部松解的作用,使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挑后敷以鲜姜则是取其温热散寒解表的作用,改善局部循环,解除肌肉痉挛,起到治疗作用。
2.针刺效应:挑灸疗法,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和针刺同样起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作用。当针挑断表皮、挑出皮内纤维时,患者即可产生酸、麻、胀、重感,甚则向远侧放射的感觉,且其强度明显高于一般的针刺,此种针刺效应在整个挑治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挑灸点分布于督脉和膀胱经上,所以挑灸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3.镇痛效应:现代医学认为伤害性冲动通过细纤维传入脊髓,抑制胶质内神经元,使闸门开放而产生疼痛。当挑刺治疗进行挑提、牵拉、摇摆时,其良性刺激信息会通过粗纤维传人脊髓,直接兴奋胶质神经元和间接地激动脊髓上控系统,抑制伤害性冲动传人,关闭闸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
4.刺血效应:在挑灸过程中,会刺破穴位周围的毛细血管及碰到皮下脉络丛而引起穴位上少量冒珠状或渗出性出血,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疲郁状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证实刺血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和激发人体免疫功能。
5.炎症修复作用:在挑灸结束后,穴位局部会留下一个小小损伤创口,其受损创口局部组织细胞释放出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源控论理论,人体神经将损伤穴位需要修复和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机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修复调整的源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患病部位与针挑穴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同类集,在修复及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由于损伤创口修复时间较长,其积累的后作用也较持久,这样,就把那些不正常的病理状态修复过来,达到治病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田中靖久,国分正一,佐藤哲朗.颈部神经根症ぐ对する保存的治疗の成绩とその预测,整灾外,1997,40: 167- 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1993:373-374.
(责任审校:黄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