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明确区域物流的定义和区域物流的整合模式探究,研究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过程,重点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主体的物流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区域物流整合过程中对区域物流信息的需要以及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要求,其次,了解应急物流的定义和和分类,研究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内容,最后,与淮河地区为例,研究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对应急物流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模式;应急物流
1、区域物流概述
1.1区域物流的定义
区域物流是指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
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世界各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就是社会分工合作,国际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在微观上一个城市内部或是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也变得更加普遍。而在这其中夹杂着物流系统的运作,因此使得城市区域的发展与物流系统的运作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1)。
当前学者还未对区域物流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经济区域”的概念已被普遍认同,并且学者认为区域物流分析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间产生的物流活动的规律。董千里(1997)认为乡村、城市可以作为基本的构成单位来形成区域物流的空间范围,企业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构成空间范围(2)。区域可以描述为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多个地区、多个省市或是一个国家,它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涉及的一个空间。在分析区域物流系统时,它可以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区域统一体。它对于叙述、研究、规划、运行、管理或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具有的一定的影响作用。区域是一个动态的范围。
1.2区域物流信息整合模式
诸多研究者在物流整合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学者中我们发现唐纳德·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等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其为物流战略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想法,并且其在运输节约方面和物流节点位置以及成本最小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研究理论。其认为运输和库存在整合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运用成本和客户服务进行整合效果的评价,使服务和成本处于一个平衡点上,形成整合效果的最佳。这样在服务质量、利润获取、竞争优势以及资源整合配置上形成战略优势。
多罗斯·莱昂纳多分析了物流整合的具体方法,他认为实现物流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要对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综合的规划分析和管理,同时运用一定的决策手段以帮助达到其整合的效果。这样在整合的同时,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达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
S·Teeket和Closs也在整合物流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他们认为物流管理要充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使得资源运用达到最优,形成整合的效果。
1.3区域物流信息及资源整合需求
2.1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区域物流指以某一行政区、经济区或特定地域为基本活动范围并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的社会物流活动。区域物流属宏观物流范畴,是超出单一企业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运作的社会物流表现。区域物流表现为一定地域或跨区域范围的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协作以及相互作用,共同组织大范围专项或综合物流活动的过程,区域物流可以实现社会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合理化。区域物流系统能力与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务模式。而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更需要从狭义的内涵发展第三方物流,即第三方物流是作为外部组织依托现代技术、经济关系为客户提供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3)。所谓现代技术主要是指基于电子计算机和移动通信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经济关系主要是指长期的合同关系,一般是3年到5年,或更长合作时间。国内目前主要是1年以上,或有长期协议,每年续签一次合同的居多(4)。这种模式是通过与制造企业、商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建立物流联盟的过程中实现集成服务要求的。
2.2物流资源整合要求
自营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需求主体转换成物流供给主体,部分物流需求转换成物流供给,这不但挤压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空间,而且会影响到合肥区域乃至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除了外在原因,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在理念、技术、组织和机制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5)。诸如,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一般经营规模小、整合力弱,物流资源十分分散,例如,道路货运业有340万个经营业户,而平均每个业户只有1.4辆营运货车;仓库资源也有类似的状况,现有仓库利用率低下,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时而出现。加之,随着时间推移,物流市场需求的波浪波动与资源能力供给的阶梯递增方式不一致,物流供给能力与 资源保有不平衡等原因,因此,在买方市场中物流资源部分数量相对过剩总是存在的。可见,仅有信息平台远远不够,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需要以第三方物流角色利用信息平台采用虚拟经营方式等策略协同运作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即作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实现物流的专业、系统以及网络化的發展方向,应当起到整合社会物流总资源的主要作用。但是在目前实践活动中,自营物流企业的技术比较先进,规模也比较大,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呈现出来是一种资源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的一种状态。所谓资源分散指的不光是地理位置上的物流资源不集中,还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使用权等分散在不同主体上面,加上一些传统理念的影响从而很难形成协调。所以,在目前的合肥市场,乃至中国市场,能够承受大中型客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寥寥无几。
而低层次的公共物流、特别是基本物流资源数量供给却相对过剩。分散在不同部门、企业、经营者的物流资源应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做沟通桥梁,否则难以支持第三方物流主导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进程 3 1.3 物流信息平台是提升资源整合力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资源整合以及虚拟经营方式运用等过程,具体表现为企业整合、过程整合和资源整合等。供应链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将分散在不同企业、部门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管理预期目标的要求进行剥离、重组、转换、联合或虚拟运作等方式,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整体最佳效果。虚拟经营一般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虚拟经营的资源相对过剩;资源拥有者愿意并能够按经营者要求运作;经营者具有对资源调度、组织和监控的整合能力。目前用于支持第三方物流高级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实现货物跟踪的条码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车辆跟踪的GPS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平台。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使得第三方物流有可能利用一部分自有能力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即“牵动四两拨千斤”。但是,第三方物流实际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别很大,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网络全程监控。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可能为这样的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并为降低运作、监控等物流资源整合成本奠定基础,从而提升经营主体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而供应链物流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动态联盟、虚拟经营、体制改革等方式和途径达到一体化协调运作,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共赢的效果。
2、应急物流
2.1应急物流的定义
在应急物流概念提出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对与应急物流相关的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军事物流、现代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在 2003 年 SARS 疫情之后,欧忠文等首次提出应急物流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也相应的提出自己的概念,如雷玲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质、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7)。总之,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研究学者探索了应急物流的概念,初步确定了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
本文所采用的应急物流概念即欧忠文博士提出的:所谓应急物流,是指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是,由于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信息高度缺失特征,使得应急物流成为一个非常态的物流过程,所以应急物流属于物流行为,却又不等同于普通物流行为。普通物流不但强调物流的效率,而且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根据需要,它包括物品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
2.2 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
应急物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子系统、应急物流政策法规子系统、应急物流理论技术子系统、应急物资子系统、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子系统、应急物流专业人员子系统七个构件(8)。这七个构件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如图1所示。
2.3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内容
高效的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不可缺少的神经网。建立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应急物流获取准确及时的灾害情况、物资的储存和生产情况、运输资源情况等,将有利于应急物流的辅助决策,充分及时的信息可以把应急物流所需的前置期压缩到最短时间,可以帮助应急领导机构做出正确的决策。
3、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的运行模式
我们建立的物流信息系统除了开放性、模块化及适应性等复杂系统基本的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满足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9);平台内统一的数据定义、信息格式及通信协议,确保不同模块开发各自独立的系统具有互操作性;具有与现有其它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及近期通信技术兼容等特点。
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整合资源的运行模式,结合合肥市物流信息发展现状和物流信息系统理论构建合肥市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如图2所示:
建立专业的救灾物资物流配送中心为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安徽省政府应该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所以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应该是一个常设机构,可选址省会合肥,与合肥国家救灾储备库结合,遵从设于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配,在灾害发生前各项物资和配送工作就准备就绪,灾害发生时不需花费太长的启动时间。根据现代物流管理共同配送思想,安徽省政府应建立多个配送中心,分别分布在未受灾地区和灾区附近,如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等沿淮城市,通过运输网络互相支持与联系,各司其职,应急物流配送流程图见图3。
根据每年的地质气象预测,配送中心应具备应急预案,每年年初采购水灾救灾物资,如帐篷、方便食品、衣被、纯净水、粮食、医药器械等。水灾发生前,配送中心需将各类物资集中分类、包装;水灾发生时,配送中心应将救灾物资按需求情况的紧急性来进行先后配送,对物资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好入库、出库、发放签收等工作,避免救灾物资的配送混乱(10)。实行整车运输、专列运输,提高水灾中的应急物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和运输成本;灾后,配送中心还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应急物资,做清理工作,降低物资成本。
参考文献:
[1]DONG Q ian-li.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y of third-part logistics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hina SoftScience,2000,10(10):34—37.
[2]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193—198.
[3]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5—270.
[5][美]Novell公司.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57—69.
[4]崔征:企業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学版)[J].2006(2):74~77
[5]姚国章:电子化物流发展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46~51
[6][美]Novell公司.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57—69
[7]李明,吴耀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框架研究[J].物流技术,2010(7)
[8]刘志华,区域性应急物流中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08(9)
[9]刘焕成,刘永.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
[10]高建国,贾燕,李保俊.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日.国际地震态,2005(4):5-12
关键词: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模式;应急物流
1、区域物流概述
1.1区域物流的定义
区域物流是指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
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世界各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就是社会分工合作,国际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在微观上一个城市内部或是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也变得更加普遍。而在这其中夹杂着物流系统的运作,因此使得城市区域的发展与物流系统的运作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1)。
当前学者还未对区域物流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经济区域”的概念已被普遍认同,并且学者认为区域物流分析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间产生的物流活动的规律。董千里(1997)认为乡村、城市可以作为基本的构成单位来形成区域物流的空间范围,企业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构成空间范围(2)。区域可以描述为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多个地区、多个省市或是一个国家,它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涉及的一个空间。在分析区域物流系统时,它可以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区域统一体。它对于叙述、研究、规划、运行、管理或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具有的一定的影响作用。区域是一个动态的范围。
1.2区域物流信息整合模式
诸多研究者在物流整合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学者中我们发现唐纳德·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等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其为物流战略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想法,并且其在运输节约方面和物流节点位置以及成本最小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研究理论。其认为运输和库存在整合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运用成本和客户服务进行整合效果的评价,使服务和成本处于一个平衡点上,形成整合效果的最佳。这样在服务质量、利润获取、竞争优势以及资源整合配置上形成战略优势。
多罗斯·莱昂纳多分析了物流整合的具体方法,他认为实现物流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要对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综合的规划分析和管理,同时运用一定的决策手段以帮助达到其整合的效果。这样在整合的同时,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达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
S·Teeket和Closs也在整合物流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他们认为物流管理要充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使得资源运用达到最优,形成整合的效果。
1.3区域物流信息及资源整合需求
2.1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区域物流指以某一行政区、经济区或特定地域为基本活动范围并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的社会物流活动。区域物流属宏观物流范畴,是超出单一企业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运作的社会物流表现。区域物流表现为一定地域或跨区域范围的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协作以及相互作用,共同组织大范围专项或综合物流活动的过程,区域物流可以实现社会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合理化。区域物流系统能力与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务模式。而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更需要从狭义的内涵发展第三方物流,即第三方物流是作为外部组织依托现代技术、经济关系为客户提供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3)。所谓现代技术主要是指基于电子计算机和移动通信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经济关系主要是指长期的合同关系,一般是3年到5年,或更长合作时间。国内目前主要是1年以上,或有长期协议,每年续签一次合同的居多(4)。这种模式是通过与制造企业、商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建立物流联盟的过程中实现集成服务要求的。
2.2物流资源整合要求
自营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需求主体转换成物流供给主体,部分物流需求转换成物流供给,这不但挤压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空间,而且会影响到合肥区域乃至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除了外在原因,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在理念、技术、组织和机制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5)。诸如,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一般经营规模小、整合力弱,物流资源十分分散,例如,道路货运业有340万个经营业户,而平均每个业户只有1.4辆营运货车;仓库资源也有类似的状况,现有仓库利用率低下,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时而出现。加之,随着时间推移,物流市场需求的波浪波动与资源能力供给的阶梯递增方式不一致,物流供给能力与 资源保有不平衡等原因,因此,在买方市场中物流资源部分数量相对过剩总是存在的。可见,仅有信息平台远远不够,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需要以第三方物流角色利用信息平台采用虚拟经营方式等策略协同运作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即作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实现物流的专业、系统以及网络化的發展方向,应当起到整合社会物流总资源的主要作用。但是在目前实践活动中,自营物流企业的技术比较先进,规模也比较大,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呈现出来是一种资源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的一种状态。所谓资源分散指的不光是地理位置上的物流资源不集中,还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使用权等分散在不同主体上面,加上一些传统理念的影响从而很难形成协调。所以,在目前的合肥市场,乃至中国市场,能够承受大中型客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寥寥无几。
而低层次的公共物流、特别是基本物流资源数量供给却相对过剩。分散在不同部门、企业、经营者的物流资源应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做沟通桥梁,否则难以支持第三方物流主导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进程 3 1.3 物流信息平台是提升资源整合力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资源整合以及虚拟经营方式运用等过程,具体表现为企业整合、过程整合和资源整合等。供应链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将分散在不同企业、部门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管理预期目标的要求进行剥离、重组、转换、联合或虚拟运作等方式,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整体最佳效果。虚拟经营一般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虚拟经营的资源相对过剩;资源拥有者愿意并能够按经营者要求运作;经营者具有对资源调度、组织和监控的整合能力。目前用于支持第三方物流高级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实现货物跟踪的条码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车辆跟踪的GPS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平台。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使得第三方物流有可能利用一部分自有能力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即“牵动四两拨千斤”。但是,第三方物流实际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别很大,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网络全程监控。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可能为这样的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并为降低运作、监控等物流资源整合成本奠定基础,从而提升经营主体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而供应链物流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动态联盟、虚拟经营、体制改革等方式和途径达到一体化协调运作,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共赢的效果。
2、应急物流
2.1应急物流的定义
在应急物流概念提出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对与应急物流相关的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军事物流、现代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在 2003 年 SARS 疫情之后,欧忠文等首次提出应急物流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也相应的提出自己的概念,如雷玲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质、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7)。总之,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研究学者探索了应急物流的概念,初步确定了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
本文所采用的应急物流概念即欧忠文博士提出的:所谓应急物流,是指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是,由于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信息高度缺失特征,使得应急物流成为一个非常态的物流过程,所以应急物流属于物流行为,却又不等同于普通物流行为。普通物流不但强调物流的效率,而且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根据需要,它包括物品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
2.2 应急物流的组成部分
应急物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子系统、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子系统、应急物流政策法规子系统、应急物流理论技术子系统、应急物资子系统、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子系统、应急物流专业人员子系统七个构件(8)。这七个构件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如图1所示。
2.3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内容
高效的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不可缺少的神经网。建立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应急物流获取准确及时的灾害情况、物资的储存和生产情况、运输资源情况等,将有利于应急物流的辅助决策,充分及时的信息可以把应急物流所需的前置期压缩到最短时间,可以帮助应急领导机构做出正确的决策。
3、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的运行模式
我们建立的物流信息系统除了开放性、模块化及适应性等复杂系统基本的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满足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9);平台内统一的数据定义、信息格式及通信协议,确保不同模块开发各自独立的系统具有互操作性;具有与现有其它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及近期通信技术兼容等特点。
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整合资源的运行模式,结合合肥市物流信息发展现状和物流信息系统理论构建合肥市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如图2所示:
建立专业的救灾物资物流配送中心为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安徽省政府应该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所以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应该是一个常设机构,可选址省会合肥,与合肥国家救灾储备库结合,遵从设于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配,在灾害发生前各项物资和配送工作就准备就绪,灾害发生时不需花费太长的启动时间。根据现代物流管理共同配送思想,安徽省政府应建立多个配送中心,分别分布在未受灾地区和灾区附近,如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等沿淮城市,通过运输网络互相支持与联系,各司其职,应急物流配送流程图见图3。
根据每年的地质气象预测,配送中心应具备应急预案,每年年初采购水灾救灾物资,如帐篷、方便食品、衣被、纯净水、粮食、医药器械等。水灾发生前,配送中心需将各类物资集中分类、包装;水灾发生时,配送中心应将救灾物资按需求情况的紧急性来进行先后配送,对物资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好入库、出库、发放签收等工作,避免救灾物资的配送混乱(10)。实行整车运输、专列运输,提高水灾中的应急物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和运输成本;灾后,配送中心还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应急物资,做清理工作,降低物资成本。
参考文献:
[1]DONG Q ian-li. Research into the strategy of third-part logistics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hina SoftScience,2000,10(10):34—37.
[2]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193—198.
[3]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5—270.
[5][美]Novell公司.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57—69.
[4]崔征:企業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学版)[J].2006(2):74~77
[5]姚国章:电子化物流发展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46~51
[6][美]Novell公司.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57—69
[7]李明,吴耀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框架研究[J].物流技术,2010(7)
[8]刘志华,区域性应急物流中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08(9)
[9]刘焕成,刘永.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
[10]高建国,贾燕,李保俊.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日.国际地震态,2005(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