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唇齿相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事实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却是“花开两枝,各显一处” 。很多时候,阅读教学只为 “理解” 服务,教师的立足点往往是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而对于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作方法等,教师并没有深入探究。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引导学生调动其情感积淀,而忽视启发学生运用在阅读课上已积累的语言储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味着还有很多,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例子意味着是一种示范。因而,语文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巧妙地捕捉这些例子里的写作规律进行作文教学,潜移默化地进行作文铺垫,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唇齿相依”。
  ◆写作模式常谈
  崔峦说:“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怎样写,大多能够从阅读中领悟到。凭借课文的例子,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将文章的写作模式有机整合并灌输给作文刚起步的学生。比如苏教版六上第六组教材都是以介绍“名人风采”为主题的课文。语言表达上虽各有千秋,但是殊途同归,都是運用一人一事,以及在典型实例中体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詹天佑》通过其主持修筑成功了京张铁路故事来展示人物品质,而同样是写人的文章《钱学森》却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旁白的补充来展示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因此在这一单元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写人文章的共性特点等,引导学生将这一组写人的文章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领悟和运用写人文章中一人一事的写作方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习作要领应该是看得到的,摸得到的,学得到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引导学生感悟优秀的文章、精彩的语段时,还要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模式,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就像是给他们 “写作”安装上“导航器”。
  ◆写作技巧巧谈
  写作技巧就是表现的技巧、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明确,我们在引导学生关注同类文章的相同点之时,也要与学生共同感悟每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并不需要老师多大的引领。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多花些时间与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技巧,引导学生反思,引领学生感悟。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一课是一篇科学小品,可为何又有开头的一段很漂亮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同样是写人的文章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这一课的开头与《詹天佑》一文的开头有何区别?《安塞腰鼓》一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在写哪一类文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反复的句式?苏教版第九册第五课介绍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为何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特色?等等许多有关于文章写作技巧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追求学生们有完整的答案,但是也许就是这些问题引领着他们懵懵懂懂地打开习作的大门。学生们将从阅读中明白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道理,日积月累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写作技巧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分析、感受,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写作示范作用,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虽然学生对这些写作技巧未必能运用到位,但是教师恰如其分的巧妙点拨,将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写作”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 写作情感重谈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作品进行欣赏品味,从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与精神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叶圣陶在文学鉴赏方面为我们所提供的积极启迪。学生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后,阅读中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影响,自己的情感也会不由自主的丰富起来。有了这种情感的积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作文时就不至于写假话、空话、套话。例如,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由于作者萧红在行文中处处流淌着儿童的童真,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许多学生在阅读此文后,童趣被激发,在后续练笔《我的七彩童年》时,往往就能我笔写我心了。苏教版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中在与学生感受刘老师用圆木棍支撑自己上课的情景时,刻意再追问学生,这一根圆木棍仅仅是支撑刘老师的身体吗?还支撑起什么?让学生们从情感的深层次感悟,从内心里涌起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由于学生们有了这种情感的印记,他们在生活中对于那些身残志坚,有顽强精神的人就会感触尤深。这种在阅读教学中所造成的情感与灵魂的震荡可能是终身的。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就得到了升华、积淀。这种积淀将会使学生的作文情感渐渐地丰富起来。
  古人强调“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因而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为作文教学搭设桥梁,埋下伏笔,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唇齿相依。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依然存在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说话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让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致盎然,思维敏捷。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影响学生的思维,也影响学生多种心理因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激情式语言——拉近师生
《父亲的压岁钱》主要讲了父亲三次赠“我”压岁钱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却令人回味无穷。同样的文本,因为不同的解读和设计,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慢慢的“悟”、细细的“研”,是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一、抓住文眼,突出体裁特点  《语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师教育理念逐步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研意识不断深化。在改革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提倡,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应反思的几个“不等式”,谈一些体会与认识。  一、启发引导不等于单纯提问  小学语文课的启发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进行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在课堂中不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与原计划不同的教学流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会发动、会预设、会调整,一个充满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必然会有一次次美丽的“动态生成”。  一、动态备课,还
何谓“语文”?从字面上理解,“语”为说话,“文”为写作,说话与写作构成语文,由此可见说话的重要性。重视口语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听话和说话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处在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说话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口语交际训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说,大胆地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会说,能够以句为主,使儿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