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9式中型坦克从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并装备部队至今, “兵龄”已有40多年,属于国产装备中的“老将”了。由于59式中型坦克装备数量多,因此,在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十余年来,我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早已“超期”服役的这位“老将”进行了数次重大改进,使它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真可谓宝刀不老。
59式中型坦克有多种改进型,诸如59式(双稳)中型坦克、59- 1式中型坦克(WZl20A)、59-2式中型坦克(BWl20B)、59-2式指挥坦克(BWl20B)、59式扫雷坦克、 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 (BWl20K)、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 (BKl940)、ZTZ59D1式中型坦克 (WZl20C)。另外,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盘基础上,还发展了几种变型车,如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 (WZ411)、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 (WZ652)和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651)等。本文将较为详细地介绍59式中型坦克的几种典型改进型车的情况,以飨读者。
一、“以人为本”的 59-1式中型坦克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国决定对 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 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l20A。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制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我国自行生产59式中型坦克以来第一次进行比较集中的改进,标志着我国主战坦克走上了研改结合的道路,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进后的59-I式中型坦克,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老式装甲装备的不断改进积累了经验。从其结构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进行了 19项改进。改进后的59-1式中型坦克的最大特色,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下面就着重介绍其“以人为本”的10个“亮点”。
一是为59式中型坦克火炮增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和73式激光测距机。这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并缩短了瞄准时间,结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没有火控系统,“判距靠炮长的眼睛,射击靠射手经验”的历史。
二是增装了并列机枪弹和高射机枪弹压弹机。原59式坦克的并列机枪弹要靠乘员人工压装,费时、费力不说,时间长了弄得手很疼。改进后,机枪弹可以半机械化压装了,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时、省力。
三是在车外增装了红外大灯。坦克驾驶员都怕夜间用夜视仪驾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59式坦克的夜视仪清晰度不高而且失真。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车外左侧翼板前部增装了1个80瓦的6610型红外大灯,提高了红外照度,这就改善了驾驶员使用夜视仪观察的效果。
四是增装了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过去驾驶员在行驶中拉操纵杆着实不太容易,需要很大的拉力。改进后的坦克增装了转向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使驾驶员可以轻便灵活地操作。
五是增装防滑履刺。过去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驶前,为防滑需要乘员把履带拆开,然后隔几块履带反装一块(履带刺朝下),最后再把履带结合起来。当过坦克兵的都知道,调履带可是件苦差事,4个乘员要忙乎一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寒冬腊月就更难了。现在好了,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左侧翼板上排气管后方加装了1个储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时直接将防滑履刺加装到履带上,给东北地区及高寒高原地区的坦克兵们带来了“福音”。
六是在非指挥坦克上增装一根伪装天线。这主要是吸取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教训。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非指挥车炮塔顶的甲板后部增装1根伪装天线,使敌人难以分辨战斗坦克与指挥坦克。
七是安全门改为三点支撑式向外开启的圆形门。安全门就是坦克兵在车辆中弹等紧急情况下,隐蔽迅速脱离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称它为“逃生门”。老59式坦克的安全门要打开4个把手并向内拉开,而且火炮要转准角度乘员才能从车内钻出去,很不方便。改进后变成3个把手并向外推开,这样不论火炮处于什么角度,乘员都可以迅速钻出去。
八是加装了空气瓶充气装置。老59式坦克的高压空气瓶用几次后就没气了,保养时要拆下来送到修理分队去充气,费事又麻烦。更严重的是,一旦在战场上电瓶电压不足,高压空气瓶又没气,坦克根本就别想动弹了。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高压空气瓶连接管上增装了1个充气接头,可利用火炮双向唧筒向空气瓶充气。这样,坦克在作战中就可以边打炮边充气了。当然,平时还得拆下来充气,但改进一下还是好多了,起码不用担心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没气了。
九是增装了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器。老59式坦克经常出现发动机机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发动机烧毁的事故。所以,驾驶员开起车来总是提心吊胆,得经常扭头去看位于一侧的仪表板,很不方便,也不放心。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加装了油压传感器、油压指示器、报警gS和指示灯等,一旦由于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压,就会自动报警。
十是增装了摩托小时计录仪。由于坦克的工作环境恶劣、负荷大,所以坦克发动机“寿命”要比一般车辆的发动机寿命短得多。所以,准确记录坦克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是乘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老59式坦克没有自动记录摩托小时的装置,驾驶员只好用钟表等手工记录,既不准确,也费事。改进后的 59-1式坦克,增装了摩托小时记录仪,可自动记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也可用于驾驶员计时。
不难看出,59-1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项目,注重了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改进之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说明我国坦克的设计开始注重人机工程。59-1式的改进成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老装备的战斗力,而且为以后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改进摸索了经验。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制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复合装甲等。
二、打得更狠、通信距离更远的59—2式坦克
在紧锣密鼓地改进59-1式坦克和研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同时,决策部门决定继续采用新技术改造现役老式坦克,以延长其服役期。为此,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前苏联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试制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同年4月,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该坦克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该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相应的弹药。59-2式中型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约标准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准定装式弹药,种类分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备的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 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 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 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 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再看看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4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最后看看VRC-8000型坦克电台。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2000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 (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式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式指挥坦克是与59-2式中型坦克同时研制的。它与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安装了两部VRC-8000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了两发炮弹。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焕发了青春活力,它标志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技术上说,59-2式坦克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第一种实装到部队并能与国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也是第一种通信能力与当时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国产坦克。
三、“价廉物美”的 59—2A式中型坦克
如果说59-2式的最大亮点是依靠引进的新型火炮技术、跳频电台和高灵敏度的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三项技术,使老式的59式坦克战技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话,那么59-2A式则主要是依靠我国自己的技术使老装备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进期,装甲机械化部队对新装备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装甲武器短时间内还难以装备部队的情况下,为了加快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并为改造队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础,1984年底解放军总部机关下达研制 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务,并要求有关科研单位参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进过程的成功经验,突出解决59式中型在火力与火力机动性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要求使59式中型坦克在防护、机动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1984年11月开始至1985年4朋,有关科研单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方案技术设计。1985年10月,试制出1辆初样车,并进行了分析统和部件的性能试验和整车的行驶试验。根据初样在试验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科研人员又对初样车进行了改进,并于1986年5月研制出3辆正样车,其中1辆为带机械扫雷器的扫雷坦克。正样车试制出来后,便交付部队进行6000千米设计定型试验,对车辆的战术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区适应性进行了全面考核。试验证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满足了战术技术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机动性较之59式中型坦克有明显提高,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式中型坦克被正式批准定型。尽管59-2A中型坦克与59-2式中型坦克在战术技术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从外形上看,令人耳目一新:车体和炮塔的外形更为流畅,配以侧屏蔽板和抛射式烟幕弹发射装置,给人以现代主战坦克的美感。
其次,它采用了带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带轻型热护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出现弯曲,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这也是从外观上它与59-2式坦克所装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区别。
第三,采用了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火力精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使用这套系统,坦克可在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实施准确打击。该系统对静止目标的反应时间不大于7秒,对活动目标的反应时不大于10秒;用脱壳穿甲弹射击时的有效射程对固定目标不低于2500米,对活动目标为2400米以上。这些指标说明,8lA坦克炮是相当棒的。
第四,安装了炮长微光视瞄准镜、车长微光度视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光夜战能力大大提高。这是它与59-2式坦克相比的一大亮点。
第五,车首挂装了国产复合装甲,两侧挂装了侧屏蔽裙板,炮塔两侧各装4具烟幕弹抛射装置,其整体防护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烟幕弹的射程可达100米,烟幕屏障宽60米,高8~1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分钟。有了这套装置,该坦克就可以在作战中来个“金蝉脱间,也可用于驾驶员计时。
不难看出,59-1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项目,注重了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改进之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说明我国坦克的设计开始注重人机工程。59-1式的改进成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老装备的战斗力,而且为以后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改进摸索了经验。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制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复合装甲等。
二、打得更狠、通信距离更远的59—2式坦克
在紧锣密鼓地改进59-1式坦克和研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同时,决策部门决定继续采用新技术改造现役老式坦克,以延长其服役期。为此,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前苏联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试制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同年4月,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该坦克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该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相应的弹药。59-2式中型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约标准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准定装式弹药,种类分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备的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 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 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 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 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再看看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4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最后看看VRC-8000型坦克电台。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2000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 (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式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式指挥坦克是与59-2式中型坦克同时研制的。它与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安装了两部VRC-8000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了两发炮弹。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焕发了青春活力,它标志着我军装甲机械化壳”,有效对抗敌军反坦克导弹等威胁。
第六,增装了推土装置。该车在车体首下装甲板上挂有一个推土铲,用于挖掘坦克掩体与清除路障等,挖一个坦克掩体约需20分钟。虽然使用起来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还是比没有强多了。当过坦克兵的人都知道,挖坦克掩体也是件苦差事,坦克部队人手少,谁也帮不上谁,得自己动手。坦克有了推土铲,就方便多了。
当然,59-2A式坦克在电台性能、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反应时间和效能等方面,与59-2式坦克相比要稍逊一筹。然而,59-2A式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我国自己的技术对老装备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性较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便于组织批量生产,特别是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良好的维修、使用性能,受到试验部队的高度评价。所以,59-2A式中型坦克可以称得上是“价廉物美”的“铁骑”。
在59-2A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开发了59-2A式扫雷坦克和59-2A式指挥坦克。59-2A式扫雷坦克与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将车首安装的推土铲,换为机械扫雷器;59-2A式指挥坦克则增装1部CWT-176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3发炮弹。
四、 “攀登新高峰”的ZTZ 59D1主战坦克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军事革命不仅给军队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军数字化部队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欲望。虽然此时,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以59-2式坦克为典型代表的59式中型坦克改造工作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总体性能仍难以与国外二代坦克相抗衡。在新形势下,老59式坦克的改造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90年7月,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我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重大改造的决定。相关单位立即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对59式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同年7月,军地双方经深入研究后确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
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复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了两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制出两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它为ZTZ 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 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 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科研人员又研制出ZTZ 59D式中型坦克。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 ZTZ 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 ZTZ 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式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坦克”。
与59式中型坦克的其他改进型相比,59D1式主战坦克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它的新型火控系统。它采用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装有微型计算机、光点注入式激光测距瞄准镜、光点注入式炮长微光瞄准镜及各种传感器。这种新型的火控系统能进行精确激光测距、自动检测目标运动角速度和炮耳轴倾斜角度,并可通过火控计算机面板人工装定各种射击诸元。射击时,炮长瞄准目标,并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对目标实施测距,同时,火控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数值,以及根据所接收到的各种环境数据(如气温、药温、横风、火炮初速减退、距离、系统偏差、弹种修正量等)和车体状态、目标状态信息,计算出高低和方向及射击前置角,并在炮长瞄准镜中注入射击瞄准标记——光点和光环,同时向稳定器输出自动调炮信号,使火炮自动赋予高低和方向的射击提前量。炮长只需将光点对准目标中心即可射击。与过去相比,射手只需完成测距、用光点和光环瞄准、击发几个动作即可,操作大为简化。同时,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炮夜间射击(距离 1000米)时,静对静命中率为90%,静对动命中率为85%。另外,这种火控系统还提供了坦克环境因素的修正,尽管是人工输入,但毕竟为火炮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供了一种手段。
其次是59D1式主战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距离可达1000米。车长指挥观察镜采用了 88式主战坦克的车长指挥观察镜,驾驶员使用的二代微光夜视仪,可使夜视距离达100米。
再就是59D1式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与其他59式坦克不同,59D1式坦克首上装甲板上挂装了FY-2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前部挂装了FY-1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后部安装了栅栏式屏蔽,车体两侧挂装了夹布橡胶裙板,车体及炮塔的防护能力得到了
五、堪称“车中极品”的外贸型59—125坦克
为开拓国外市场,北方兵器工业公司推出了一款装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59- 125,并立即吸引了兵器爱好者的眼球,也使一些资深兵器专家和职业军人为之一震。首先,从已公布的资料看,这款59式改进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安装了国产三代主战坦克的 125毫米坦克炮,并配以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据说,这种火炮的威力完全可与美国的M1A1系列、“豹”2系列的火炮相媲美;首发命中率大大提高,行进间的精确射击也不在话下。从火力上说,外贸型59-125坦克要比59D式坦克等高出许多,具备了与国外先进的三代主战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次,其机动能力也大大提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外贸型59-125坦克安装了730马力的发动机,相当于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平,因此,机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三,其防护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照片上分析,该车车体外形线条流畅,视觉效果好,看上去更加雄浑有力。通过对车体外形的分析比较,该车的车体首上装甲可能加挂了复合武装甲。可以说,这是59系列改进型坦克中变化最大的一款车型,将“老爷车”59式坦克的改进推向了高峰,堪称“车中极品”。这款车如果能被军方采购,无疑将为我军“陆战之王”家族再添“新丁”。
除了上述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外,我国还与外商合作,对出口的老式59式坦克联合进行了技术改造。我方负责的改进项目包括加长身管的105坦克炮、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1990年8月至9月,我方成功地改造出1辆样车;同年12月,又按样车标准对外方3辆59式坦克进行了改造;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中外双方又在外方修理厂共同完成了6辆59式坦克的改造。
59式中型坦克有多种改进型,诸如59式(双稳)中型坦克、59- 1式中型坦克(WZl20A)、59-2式中型坦克(BWl20B)、59-2式指挥坦克(BWl20B)、59式扫雷坦克、 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 (BWl20K)、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 (BKl940)、ZTZ59D1式中型坦克 (WZl20C)。另外,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盘基础上,还发展了几种变型车,如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 (WZ411)、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 (WZ652)和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651)等。本文将较为详细地介绍59式中型坦克的几种典型改进型车的情况,以飨读者。
一、“以人为本”的 59-1式中型坦克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国决定对 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 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l20A。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制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我国自行生产59式中型坦克以来第一次进行比较集中的改进,标志着我国主战坦克走上了研改结合的道路,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进后的59-I式中型坦克,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老式装甲装备的不断改进积累了经验。从其结构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进行了 19项改进。改进后的59-1式中型坦克的最大特色,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下面就着重介绍其“以人为本”的10个“亮点”。
一是为59式中型坦克火炮增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和73式激光测距机。这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并缩短了瞄准时间,结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没有火控系统,“判距靠炮长的眼睛,射击靠射手经验”的历史。
二是增装了并列机枪弹和高射机枪弹压弹机。原59式坦克的并列机枪弹要靠乘员人工压装,费时、费力不说,时间长了弄得手很疼。改进后,机枪弹可以半机械化压装了,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时、省力。
三是在车外增装了红外大灯。坦克驾驶员都怕夜间用夜视仪驾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59式坦克的夜视仪清晰度不高而且失真。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车外左侧翼板前部增装了1个80瓦的6610型红外大灯,提高了红外照度,这就改善了驾驶员使用夜视仪观察的效果。
四是增装了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过去驾驶员在行驶中拉操纵杆着实不太容易,需要很大的拉力。改进后的坦克增装了转向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使驾驶员可以轻便灵活地操作。
五是增装防滑履刺。过去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驶前,为防滑需要乘员把履带拆开,然后隔几块履带反装一块(履带刺朝下),最后再把履带结合起来。当过坦克兵的都知道,调履带可是件苦差事,4个乘员要忙乎一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寒冬腊月就更难了。现在好了,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左侧翼板上排气管后方加装了1个储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时直接将防滑履刺加装到履带上,给东北地区及高寒高原地区的坦克兵们带来了“福音”。
六是在非指挥坦克上增装一根伪装天线。这主要是吸取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教训。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非指挥车炮塔顶的甲板后部增装1根伪装天线,使敌人难以分辨战斗坦克与指挥坦克。
七是安全门改为三点支撑式向外开启的圆形门。安全门就是坦克兵在车辆中弹等紧急情况下,隐蔽迅速脱离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称它为“逃生门”。老59式坦克的安全门要打开4个把手并向内拉开,而且火炮要转准角度乘员才能从车内钻出去,很不方便。改进后变成3个把手并向外推开,这样不论火炮处于什么角度,乘员都可以迅速钻出去。
八是加装了空气瓶充气装置。老59式坦克的高压空气瓶用几次后就没气了,保养时要拆下来送到修理分队去充气,费事又麻烦。更严重的是,一旦在战场上电瓶电压不足,高压空气瓶又没气,坦克根本就别想动弹了。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在高压空气瓶连接管上增装了1个充气接头,可利用火炮双向唧筒向空气瓶充气。这样,坦克在作战中就可以边打炮边充气了。当然,平时还得拆下来充气,但改进一下还是好多了,起码不用担心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没气了。
九是增装了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器。老59式坦克经常出现发动机机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发动机烧毁的事故。所以,驾驶员开起车来总是提心吊胆,得经常扭头去看位于一侧的仪表板,很不方便,也不放心。改进后的59-1式坦克,加装了油压传感器、油压指示器、报警gS和指示灯等,一旦由于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压,就会自动报警。
十是增装了摩托小时计录仪。由于坦克的工作环境恶劣、负荷大,所以坦克发动机“寿命”要比一般车辆的发动机寿命短得多。所以,准确记录坦克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是乘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老59式坦克没有自动记录摩托小时的装置,驾驶员只好用钟表等手工记录,既不准确,也费事。改进后的 59-1式坦克,增装了摩托小时记录仪,可自动记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也可用于驾驶员计时。
不难看出,59-1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项目,注重了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改进之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说明我国坦克的设计开始注重人机工程。59-1式的改进成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老装备的战斗力,而且为以后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改进摸索了经验。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制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复合装甲等。
二、打得更狠、通信距离更远的59—2式坦克
在紧锣密鼓地改进59-1式坦克和研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同时,决策部门决定继续采用新技术改造现役老式坦克,以延长其服役期。为此,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前苏联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试制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同年4月,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该坦克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该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相应的弹药。59-2式中型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约标准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准定装式弹药,种类分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备的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 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 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 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 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再看看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4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最后看看VRC-8000型坦克电台。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2000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 (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式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式指挥坦克是与59-2式中型坦克同时研制的。它与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安装了两部VRC-8000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了两发炮弹。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焕发了青春活力,它标志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技术上说,59-2式坦克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第一种实装到部队并能与国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也是第一种通信能力与当时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国产坦克。
三、“价廉物美”的 59—2A式中型坦克
如果说59-2式的最大亮点是依靠引进的新型火炮技术、跳频电台和高灵敏度的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三项技术,使老式的59式坦克战技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话,那么59-2A式则主要是依靠我国自己的技术使老装备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进期,装甲机械化部队对新装备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装甲武器短时间内还难以装备部队的情况下,为了加快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并为改造队装备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础,1984年底解放军总部机关下达研制 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务,并要求有关科研单位参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进过程的成功经验,突出解决59式中型在火力与火力机动性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要求使59式中型坦克在防护、机动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1984年11月开始至1985年4朋,有关科研单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方案技术设计。1985年10月,试制出1辆初样车,并进行了分析统和部件的性能试验和整车的行驶试验。根据初样在试验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科研人员又对初样车进行了改进,并于1986年5月研制出3辆正样车,其中1辆为带机械扫雷器的扫雷坦克。正样车试制出来后,便交付部队进行6000千米设计定型试验,对车辆的战术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区适应性进行了全面考核。试验证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满足了战术技术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机动性较之59式中型坦克有明显提高,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式中型坦克被正式批准定型。尽管59-2A中型坦克与59-2式中型坦克在战术技术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从外形上看,令人耳目一新:车体和炮塔的外形更为流畅,配以侧屏蔽板和抛射式烟幕弹发射装置,给人以现代主战坦克的美感。
其次,它采用了带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带轻型热护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出现弯曲,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这也是从外观上它与59-2式坦克所装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区别。
第三,采用了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火力精度高,系统反应时间短。使用这套系统,坦克可在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实施准确打击。该系统对静止目标的反应时间不大于7秒,对活动目标的反应时不大于10秒;用脱壳穿甲弹射击时的有效射程对固定目标不低于2500米,对活动目标为2400米以上。这些指标说明,8lA坦克炮是相当棒的。
第四,安装了炮长微光视瞄准镜、车长微光度视仪、驾驶员微光夜视仪,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光夜战能力大大提高。这是它与59-2式坦克相比的一大亮点。
第五,车首挂装了国产复合装甲,两侧挂装了侧屏蔽裙板,炮塔两侧各装4具烟幕弹抛射装置,其整体防护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烟幕弹的射程可达100米,烟幕屏障宽60米,高8~1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分钟。有了这套装置,该坦克就可以在作战中来个“金蝉脱间,也可用于驾驶员计时。
不难看出,59-1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项目,注重了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改进之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说明我国坦克的设计开始注重人机工程。59-1式的改进成功,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老装备的战斗力,而且为以后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和改进摸索了经验。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制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复合装甲等。
二、打得更狠、通信距离更远的59—2式坦克
在紧锣密鼓地改进59-1式坦克和研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同时,决策部门决定继续采用新技术改造现役老式坦克,以延长其服役期。为此,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前苏联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试制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同年4月,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该坦克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该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相应的弹药。59-2式中型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约标准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准定装式弹药,种类分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备的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 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 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 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 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再看看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4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最后看看VRC-8000型坦克电台。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2000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 (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式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式指挥坦克是与59-2式中型坦克同时研制的。它与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安装了两部VRC-8000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了两发炮弹。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焕发了青春活力,它标志着我军装甲机械化壳”,有效对抗敌军反坦克导弹等威胁。
第六,增装了推土装置。该车在车体首下装甲板上挂有一个推土铲,用于挖掘坦克掩体与清除路障等,挖一个坦克掩体约需20分钟。虽然使用起来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还是比没有强多了。当过坦克兵的人都知道,挖坦克掩体也是件苦差事,坦克部队人手少,谁也帮不上谁,得自己动手。坦克有了推土铲,就方便多了。
当然,59-2A式坦克在电台性能、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反应时间和效能等方面,与59-2式坦克相比要稍逊一筹。然而,59-2A式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我国自己的技术对老装备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性较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便于组织批量生产,特别是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良好的维修、使用性能,受到试验部队的高度评价。所以,59-2A式中型坦克可以称得上是“价廉物美”的“铁骑”。
在59-2A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开发了59-2A式扫雷坦克和59-2A式指挥坦克。59-2A式扫雷坦克与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将车首安装的推土铲,换为机械扫雷器;59-2A式指挥坦克则增装1部CWT-176型坦克电台,并相应减少3发炮弹。
四、 “攀登新高峰”的ZTZ 59D1主战坦克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军事革命不仅给军队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军数字化部队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欲望。虽然此时,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以59-2式坦克为典型代表的59式中型坦克改造工作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总体性能仍难以与国外二代坦克相抗衡。在新形势下,老59式坦克的改造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90年7月,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我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重大改造的决定。相关单位立即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对59式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同年7月,军地双方经深入研究后确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
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复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了两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制出两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它为ZTZ 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 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 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科研人员又研制出ZTZ 59D式中型坦克。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 ZTZ 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 ZTZ 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式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坦克”。
与59式中型坦克的其他改进型相比,59D1式主战坦克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它的新型火控系统。它采用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装有微型计算机、光点注入式激光测距瞄准镜、光点注入式炮长微光瞄准镜及各种传感器。这种新型的火控系统能进行精确激光测距、自动检测目标运动角速度和炮耳轴倾斜角度,并可通过火控计算机面板人工装定各种射击诸元。射击时,炮长瞄准目标,并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对目标实施测距,同时,火控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数值,以及根据所接收到的各种环境数据(如气温、药温、横风、火炮初速减退、距离、系统偏差、弹种修正量等)和车体状态、目标状态信息,计算出高低和方向及射击前置角,并在炮长瞄准镜中注入射击瞄准标记——光点和光环,同时向稳定器输出自动调炮信号,使火炮自动赋予高低和方向的射击提前量。炮长只需将光点对准目标中心即可射击。与过去相比,射手只需完成测距、用光点和光环瞄准、击发几个动作即可,操作大为简化。同时,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炮夜间射击(距离 1000米)时,静对静命中率为90%,静对动命中率为85%。另外,这种火控系统还提供了坦克环境因素的修正,尽管是人工输入,但毕竟为火炮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供了一种手段。
其次是59D1式主战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距离可达1000米。车长指挥观察镜采用了 88式主战坦克的车长指挥观察镜,驾驶员使用的二代微光夜视仪,可使夜视距离达100米。
再就是59D1式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与其他59式坦克不同,59D1式坦克首上装甲板上挂装了FY-2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前部挂装了FY-1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后部安装了栅栏式屏蔽,车体两侧挂装了夹布橡胶裙板,车体及炮塔的防护能力得到了
五、堪称“车中极品”的外贸型59—125坦克
为开拓国外市场,北方兵器工业公司推出了一款装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59- 125,并立即吸引了兵器爱好者的眼球,也使一些资深兵器专家和职业军人为之一震。首先,从已公布的资料看,这款59式改进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安装了国产三代主战坦克的 125毫米坦克炮,并配以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据说,这种火炮的威力完全可与美国的M1A1系列、“豹”2系列的火炮相媲美;首发命中率大大提高,行进间的精确射击也不在话下。从火力上说,外贸型59-125坦克要比59D式坦克等高出许多,具备了与国外先进的三代主战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次,其机动能力也大大提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外贸型59-125坦克安装了730马力的发动机,相当于国产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平,因此,机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三,其防护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照片上分析,该车车体外形线条流畅,视觉效果好,看上去更加雄浑有力。通过对车体外形的分析比较,该车的车体首上装甲可能加挂了复合武装甲。可以说,这是59系列改进型坦克中变化最大的一款车型,将“老爷车”59式坦克的改进推向了高峰,堪称“车中极品”。这款车如果能被军方采购,无疑将为我军“陆战之王”家族再添“新丁”。
除了上述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外,我国还与外商合作,对出口的老式59式坦克联合进行了技术改造。我方负责的改进项目包括加长身管的105坦克炮、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1990年8月至9月,我方成功地改造出1辆样车;同年12月,又按样车标准对外方3辆59式坦克进行了改造;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中外双方又在外方修理厂共同完成了6辆59式坦克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