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谚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幽默语言种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语中应用的比较广泛,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也随处可见。汉语谚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又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对于这种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谚语的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双方面,这无疑是谚语翻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1.汉英谚语的内涵
  在汉语中,《辞海》对其下的定义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练、富有意義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对于谚语的概念英语中存在着多种不同阐述,《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proverb is 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一种为人熟知,表达人民群众智慧的简短格言,通常语言凝练,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记忆。)
  2.谚语人文化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谚语。英汉谚语之间的共性体现为群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不同点主要集中在谚语表现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独特的文化色彩上面。
  (1)生活环境
  地理上英国属岛国,因此许多英语谚语都展现了英国人民的航海、捕鱼经验。
  而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方而的谚语占多数,如“春雨贵似油”“民以食为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2)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
  语言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习性影响并限制语言表达系统。中国有一俗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白菜、萝卜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两种蔬菜,在此谚语中被用来代表人们不同的品位和意见。如将此谚语翻译成英语,人们会用“apple”(苹果)、“onion”(洋葱)这两种在英国相当普遍的食物替代“白菜”和“萝卜”来表达人们的不同偏好。
  (3)宗教信仰
  宗教对人们生活和精神思想都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是佛教,汉语谚语中可以看到很多体现佛教文化的词语。例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
  而英语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上帝”“魔鬼”的形象在很多英语谚语中可以看到。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者);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上帝送来肉,魔鬼送来厨子。)
  (4)历史和文学典故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往往可以在谚语中找到其踪迹。来自文学作品的典故也常常出现在谚语当中。汉语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来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一件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好事。英语谚语中有好些是来自《伊索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希腊神话。“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是来自《伊索寓言》,意思是一群人为了出于某种利益而不是真正的友谊而纠结在一起。它和汉语谚语“一丘之貉”在意义和感情色彩上很一致。
  (5)价值观
  与中国人重整体不同,英语谚语中体现出英美人重个体、个人自由及自身利益,如体现个体主义的谚语如:“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身命运的建筑师。)
  英语谚语也反对极端的个人价值至上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越来越来收到重视,如谚语:“One man is no man.”(个人是渺小的);“A swallow ca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3.谚语的翻译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要想准确地翻译,原汁原味地保持其民族的特点,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谚语的来源和历史典故以及所包括的文化特点,否则就会出现歧义、不解甚至错误的理解,从而导致一些不忠实于原语文本甚至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译文。
  (1)直译
  英汉谚语中大多设有生动的比喻,翻译中只要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使原语中的比喻形象在译语中得到再现。如:光限似箭,稍纵即逝(Time flies an arrow, and time lost never returns.);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2)套译
  套译是指汉英两种文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形式,其喻体虽然有所不同,但喻指相同或相似,读者对其中的比喻形象比较熟悉,因此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当然有时因汉英文化差汉语谚语中的比喻形象也往往需要相应的转换。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 three boys no boy.)
  (3)意译
  谚语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相当一部分谚语民族文化色彩浓重,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则译文牵强附会,喻义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法,以简洁精炼的语句译出喻义。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失之东隅,收之桑榆(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其他文献
兴趣是一种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学习也就会变得十分积极主动。语文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与其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相关。下面就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的几点建议: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某些缺点经常受到批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全面变革。教师想深入、扎实、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就必须对课堂教学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
期刊
语文写作一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的难题,尤其是在农村初中,教师传统单一、机械的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讲范文、讲题材的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得良好的写作方法,导致学生“不知怎么写”;学生缺少知识的积累和生活圈子的局限,造成“无题可写、无话可说”。而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更灵活、更开放、更高效,学生更容易领会写作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学生“不知怎么写”的问题
期刊
网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网络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实施创新性的教育。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除此之外,由于资源的共享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翻阅资料,这使得学生有更加便利的学习平台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特点是虚拟性与开放性,这使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古诗阅读教学在各个学段经历的常常是背诵、窜译、分析情感主旨的教学过程,加之近年学生整体阅读量减少,中国古诗的表达含蓄、文言句式词义丰富,语文教师在古诗阅读教学上往往采用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忽略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忽略了语文研究实质——语
期刊
四月初聆听我校郭平老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公开课,我感悟颇深。我认为以下几点很成功:1.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不仅内容实用,可以切实的为教学内容服务,同时还使课堂容量加大。特别在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基本步骤与依据分析对比方面,郭老师更是下足了工夫,通过教学,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并不单纯止步于知识的巩固训练。2.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有效,一元一次不等式
期刊
很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至上,理性至上成为学科教学中的一大弊端。而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课堂评价也严重存在着重视理性,逻辑认识,轻视直觉感悟,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老师的评价或冷若冰霜,或声嘶力竭,或笑容如昙花一现,简单地一个“对”字,或愤怒地打击一片。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
期刊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体验生活,分析生活现象,自主的解决问题。许多教师也充分认识到:良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經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未来对“文盲”的界定,将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
期刊
作为小学老师,由于所面对的特殊对象——小学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5至20分钟。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采用多策并举,提高课堂效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小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