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时代的阐发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戏剧人物扎根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自由自觉的灵魂,这种灵魂在很大程度上被剧作家们采用“英雄”这一人物形式来完成。在地域色彩浓厚,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稠密的环境中,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则更带有本土文化中的异域色彩。
  关键词:少数民族   戏剧   英雄人物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45-03
   在戏剧当中塑造出一个立体的典型人物向来是属于艺术家智慧的一项挑战,成功的塑造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人物所被赋予的使命感是否与现实息息相关,从而使得观众得到在人物的身上所需要找寻到的慰藉;其二,将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变得不再扁平,不满于人物性格的单一,而在叙事中,逐渐变为圆形人物。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戏剧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戏剧人物扎根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自由自觉的灵魂,这种灵魂在很大程度上被剧作家们采用“英雄”这一人物形式来完成。
   “英雄”这一角色,通常在戏剧创作中占有极大的分量,塑造一个“英雄”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英雄”自身极富特色的感染力的引发,这也就导致,在戏剧当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通常都被赋予了极具个人魅力的传奇性,这是英雄区别于其他戏剧典型人物的特征,同样也是英雄之间互相制约彼此的特征。而在少数民族题材的戏剧中,这一“传奇性”的缔造,在各自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则会呈现出其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地域色彩浓厚,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稠密的环境中,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则更带有本土文化中的异域色彩。
  一、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多来自神话传说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多达18个民族,仅仅在这18个民族当中,就流传着来自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口述、笔墨记载,不只是记录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更是在这些历史当中融入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传说,而我省的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材于这些传说,通过文字加工、饱蘸时代色彩的着墨,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色与现实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民族音乐剧《血丹砂》,以鬼手务川仡佬族丹砂宝王传说为故事筑基,通过对剧中主人公“砂”肩负族人嘱托和使命,历经艰险,想要寻找到丹砂,从而带领族人开拓崭新的幸福之路。该剧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紧扣“凝聚力量走新路,携手同步奔小康”的现实主题,彰显仡佬族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和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在剧中,主人公“砂”就是一个被塑造为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主人公是故事的主角,在故事中进行最主要的决定性行动。英雄作为观众认同的焦点,随着戏剧的进程作为一个人而成长、改变。这也就促使,“砂”这个英雄,他本身是一个不完美的人类,而在他成为英雄的过程中,就是在克服自身的不完美,个性当中的坚韧不拔也就是他区别于剧中其他人物的首要特征。在弗洛伊德学说中,英雄代表着自我,是心灵中负责形成独特的个人身份感的那一部分。“英雄之旅”代表着自我渐趋完整的过程,通过发现和认知自我未知的层面。识别和自我认知方面的结合。因此,砂的自我之旅开始于族人殷切希望,是在洪荒的弥乱中企图找寻到生活的真挚的开始与重负,是将众人的望变为自己的望的英雄人物。当然,如果故事只是这样进行下去,那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未免过于俗套,并且毫无性格。于是,随着剧情的展开,砂陷入了爱情,这也就使他暂时忘却了他的族人、部落所带给他的使命,这样的安排并不能使这个英雄的个性特征受到“污染”,反而会使得砂的形象更加的饱满,更加能够深入到观众的心中,英雄的缺点真正成为了放大英雄个性美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砂是源自于仡佬族的传说当中的一个人物,通过砂的个性特质去推导出原始的仡佬族人民所信奉的“神”以及民族文化精神,不难看出,仡佬族同样也是一个包容的少数民族,这种包容性由内而外,仡佬族人允许自己的英雄有缺点,而这种缺点也不影响仡佬族英雄宝王源作为凡人又超于凡人的性格特质,英雄在历练中所必须具备的缺点也可见一斑。
   至于追溯到贵州仡佬族的文化,仡佬族崇拜祖先,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给了丹砂幻化为人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因为仡佬族人生活环境的较为封闭,也就使得仡佬族人的英雄形象带有明显为“人”的优劣,在这样一出少数民族戏剧的英雄人物性格特征也就具备了多样化的特点,以及类民化的脸谱。
  二、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在情境下的自我启发
   小仲马曾指出:“剧作家在设想一个情境时,他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情况下我该做些什么事?别人将做些什么事?什么事是应该做的?谁不觉得这种分析是必要的,谁就应该放弃戏剧,因为他将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剧作家”。这段话,即人物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内容,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是需要客观的情境去推动的,向外是剧作家的写作脉络,对内则是作为人物之一的“英雄”在情境下的自我的启发。
   大型民族歌舞剧《射背牌》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坡苗族射背牌》为创作题材,以歌舞的形式立于舞台,通过对这一民间习俗艺术化的提升,充分展现出苗族同胞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苗族不断迁徙的遭遇以及对战争的描述,充分展现了这一民族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在这出戏当中,围绕着苗族迁徙文化以及苗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战争,“英雄”这一人物的特质不单单是体现在男主角诺瑟诺东身上,他固然有着通常所认为的英雄的特质:无私,勇于面对命运的不公,并且永远爱护自己的人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娥妹娥芭,相爱却无法相守,相恋却要送自己心爱之人赴战场,夜夜辗转难眠,最终心痛另嫁他人,却惊闻逝者未逝,最终二人“射背牌”以期往生。娥妹娥芭身上作为一个英雄的特质并不明显,对比男主角来说她更像是一个等待拯救之人,而非救世主。但在男主角的心中,也未尝不能够说娥妹娥芭就是一个英雄。    苗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对英雄这一形象的刻画离不开他们历史中多及五次的迁徙和过程当中的战乱,正是在这些无法回避的真实中,造成了苗族的英雄多以坚韧、不屈的英雄形象或者以博爱、仁慈的形象流传至今,在特殊的情境下,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展露出不同的特点。在《射背牌》当中,男主角轻甲上阵,突显出这一英雄人物性格当中骁勇善战以及堅韧不拔,在女主角身上又能看到一个热爱和平,愿意以自我的爱去灌溉世间的爱的深邃形象,由战乱所造成的两个形象的类比,这两个形象又因为爱的关系互相牵挂,描述出了苗族最为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对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塑造上,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环境。在本民族的文化、传说中所找寻到的情境能够与现代社会的情境相切合,塑造出的英雄人物能够以多种角度的性格特征立于舞台之上,这是剧作家在文本上所赋予的启发,也是一个英雄人物在剧情的情境当中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自我启发。
  三、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经长期历史衍变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少数民族戏剧浓缩保存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含着文化生态平衡和安全,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团结、凝聚、发展的重要基础。于是少数民族戏剧分散到各自的民族文化当中,其呈现的方式就各具特色。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在如此多种类的戏剧当中,少数民族戏剧剧目所创作出来的英雄,并不都只是空口而谈,根据自身民族的文化的传说、神话当中取材,在文本之上舞台之中构建出一个切合实际和当代思想的英雄人物,则成为了各个民族戏剧中的一项职能。
   于是,由于各个英雄人物的出处不同,也就造成了少数民族戏剧当中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通常是与其来源的那个民族的文化的个性特征相一致。西藏藏戏《文成公主》其中文成公主在入藏前后的对比,中原文化与西藏文化在一个人物身上融合后的协调,使得文成公主的个性特征更为平顺,且包容。云南白剧《望夫云》《阿盖公主》两部戏在主人公的身上都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显性的不同。再比如藏族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产生于公元11至13世纪,共有120多部,多达150万行,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以篇轶之恢弘、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流传之广阔著称于世,与《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岭国国王,一生征战四方,是藏族人民神化和理想化的人物。而藏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其征战的历史,给了剧作家在创作格萨尔王这一英雄人物时的理想化形象,格萨尔王所创造的理想之邦,同时也构成了格萨尔王这一形象在舞台上的理想化,这种产自于游牧民族的自由与勇敢在格萨尔王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尤其是被赋予了藏族人民朴素真挚的善恶观,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民族特色相互照应,显得十分显著。
   综上,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当中的英雄人物,尚未出场就被打上了鲜明的少数民族色彩的烙印,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最具特点的,就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的体现,这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的一个突出点。其次,少数民族题材英雄人物因为多来自于民族传说或神话,这也就使得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超人性”,这种“超人性”的存在使得英雄的品格、性格都高于一般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戏剧当中的“英雄”人物一般都肩负重任的缘故。最后,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当中的英雄人物在塑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比剧中其他人物,这些英雄的个性特征中又带着一定的“共时性”,即高于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却不会超于观众所处时代的个性特征。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当中英雄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也在不断的摸索、进化中,戏剧当中典型的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少数民族戏剧题材中如何才能更为的发光发亮,也是剧作家们正在解构的部分。不过,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恰恰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中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的着力点。
其他文献
摘要:《舞蹈作品鉴赏》是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在该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重点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以促使其智能多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正是高校公共舞蹈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高校公共舞蹈教学 多元智能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J70-05
期刊
摘要:在音乐课堂上,同学们用“笔”和“本”的几率极少,甚至有些学生连教科书都会忘记带!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养成了在音乐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只要一翻开书,就会不自觉的动笔写写画画,形成一种惯性,从而获得一种自学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专注力 理解分析力 温故知新力 精心洗礼 匠心突破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其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是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音阶问好歌”为例分析当下互动教学模式理念和其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 互动 课堂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我们知道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而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情景教学,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音乐表现和学生欣赏体验音乐之美的过程之中。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引导,就没有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体验,也就没有我们小学音乐课堂的情景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
期刊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基本理念,笔者深知音乐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力,试图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人音版、湘艺版三套初中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总结教材反映的共性与个性,提出需改良的思考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民族音乐融入教材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教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
期刊
摘要:陆华柏的《侗乡欢庆舞》创作于1976年,是一首二部曲式结构形式、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单簧管-钢琴小协奏曲”。广西瑶族侗乡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着“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他们历史、文化、风情特点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保留至今。陆华柏的《侗乡欢庆舞》,运用了西洋乐器协奏的形式来表现广西瑶族音乐,使歌曲具有较强较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关键词:陆华柏 《侗乡欢庆舞》 时代性 现代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展览的手段既是单一的又是丰富的,这取决于多个方面,如:博物馆的类型与专业领域、策展人的思路开阔程度和展览环境等。作为以戏剧为主题的博物馆,需要从戏剧本体出发来策划、设计展览内容与呈现形式。摆脱传统的展览模式,尝试新的方式和手段。《“水袖与蓬裙的邂逅”——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展》就是这样一次崭新的尝试。  关键词:展览 “汤·莎400年特展” 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期刊
摘要: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剧种中,仫佬剧是一种新兴的剧种,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亦具备戏曲表演的程式化,但又不同于程式化。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浓烈的民族表演气息,仫佬剧融入高校戏剧表演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认识,提升学生戏剧表演的技能,并对戏剧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民族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仫佬剧 高校 戏剧表演  中图分类号:J80-05
期刊
作品风格多样而精神内涵统一是高安训艺术的典型特点。在安训笔下,物以神聚,他渴望画出既接近事物表象,又是全新的、而非“复制物象”的画。这时,他的镜中花背后的“注视者”、被褪去外壳的机器,他的表意不明的画面,他的复杂而难解的具象性,便似乎是可阐释、可体悟、可欣赏的。   站在高安训的作品前,即使你不懂油画,也能感觉到一种直击心灵的精神力量。透过层层油彩,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严密、深沉、冷峻和细腻。“干惟
期刊
摘要: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联合执导的电影《云图》由六个相互独立却又存在微妙联系的故事组成。本文从电影语言、电影哲学、电影外化三个角度剖析《云图》,在这场蒙太奇盛宴里,在个体意识转向社会意识的外化中,电影《云图》做出了基于历史的哲学反思。  关键词:《云图》 蒙太奇 福柯 外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