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例青少年偏差行为为例治疗,揭露与探索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及相关因素,其中使用了沙盘治疗、涂鸦艺术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配合治疗,结果对该青少年的行为修正与健康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与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50—01
1 来访者基本情况介绍
晓庭,男孩,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见到晓庭本人之前,先接到的是他母亲的咨询电话。电话记录如下:
您好!我需要您的帮助,我不明白我的儿子为什么成为这样,我是被学校叫家长之后才知道儿子在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偷了同学的东西,而且不只一两次,经班级内查证之后竟都是他所为,老师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大家眼中的晓庭同学,所以班主任老师给他机会单独叫到办公室,但他只是沉默,不为自己辩解一句。但好像也没有感觉到羞愧、自责。老师告诉我这些时,我无地自容但百思不得其解,我儿子怎么成为了小偷,他是什么样的孩子我比谁都了解…(情绪激动落泪)我们的家一直都属于稳定的家庭,从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与恶习,他爸爸工作很忙,儿子也一直属于比较乖巧型的,很少让我们那么操心,我们同事朋友来到家中总是能看到孩子很礼貌地称呼叔叔阿姨,但孩子的性格偏内向,这一点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的。现在可好,竟然成了人人唾弃的小偷,老师还告诉这些天在学校和同学们关系有一些小摩擦还发生了肢体冲突;上课对体育老师不尊重,他一直很喜欢体育的啊。我因为气不过,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回家后第一次动手打了他,但他似乎没什么反应,问他也没有回应,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他的行为真的让我不知所措。
首先,我们知道心理咨询开展的对象或前提要求是遵循求助者主动模式,谁有痛苦谁治疗而非谁有问题谁治疗。但晓庭妈妈的焦虑与慌乱溢于言表,所以我们先对妈妈的情绪和困扰进行安抚与合理化,任何一个行为问题的产生背后一定有其相应的原因,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分析对策,才能对症下药,予以纠正。所以建议她和孩子能一起走进咨询室,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治疗。
2 诊断:
通过相关心理量表及輔助工具诊断,排除严重精神疾病、生理器质性病变及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障碍,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 咨询方案及过程的记录:
3.1 方案:拟分为三阶段,使用沙盘治疗、涂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配合。咨询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追踪评估,保证治疗效果的巩固和完善。
3.2 咨询过程的开展:
初次见到晓庭是由妈妈带着走进咨询室的,孩子并没有对咨询很抗拒,看上去乖巧清秀,但问他最近是否遇到什么事情和困难时,总是低头不语,应付几句。交谈几分钟后,为了能打开他的心扉并且建立稳定的咨访关系,决定开展以沙盘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解与探索。沙盘治疗作为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工具与疗法,通过沙具的辅助,展现其潜意识内容,能够有效、快捷地反应来访者的一些问题,它非常适用于不善言辞的青少年及对自身问题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时,也能成功绕开“阻抗”等心理防卫。
治疗开展的也如想象中顺利,接到指导语后晓庭很快进入了沙盘游戏当中,本次治疗也给他设定了题目“摆出自己的家或房子”。我们熟知在沙盘治疗中“摆房子”是非常常见的命题,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我们平时说“心房”也就是潜意识中把心比作一座房子,它可以指出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状态,且房子的一些结构与元素也会呈现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大概十分钟左右,晓庭完成了“家”这个作品,呈现在眼前的房子空间很大,有围墙有院子,有窗有门,只是人物的摆放很有特色,对于这个作品我们让晓庭稍作解释: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紧闭房门在写作业,没有过多的交流。当问及爸爸在哪里时,他说,不知道,见不到他。再问若给爸爸一个位置的话,他在哪里,结果被安排在离家门比较远的树荫下。
听到这里我相信这是孩子内心对家的真实感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与爱是人很重要的需求。青少年作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狂风骤雨”期,任何一位正常的孩子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对爱的渴求,他们对家庭的需求及对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亚于任何其他的时期。孩子会通过父母亲的微笑、抚摸及交谈等行为获得爱的满足。而我们从晓庭的作品中没有感受到一丝的家庭温暖与关怀,沙盘作品让我们对孩子的内心状态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孩子内心对家的这个概念绝不仅仅是妈妈口中稳定温馨的画面。当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从而也找不到自身的任何价值。
下一次在咨询室中开展的涂鸦无主题的艺术疗法,再一次呈现出的作品也进一步让我们对晓庭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接触。他的涂鸦用色相对单一,以黑、蓝、红为主色调,给人第一感觉是整个画面庞杂而凌乱,以黑、蓝为底色,粗而鲜红的线条在他自己设定的封闭框框中冲撞、乱窜而找不到出口。很少有人在涂鸦时给自己先画个框框起来。通过涂鸦我们了解到晓庭内心有很大的冲突,红色本身代表动力、生机,正如他青春而富有朝气的面庞,然而封闭的框在此阻挡着,动力在流动乱窜而找不到途径与出口发泄,面临崩溃的边缘,而底线以黑、蓝着色,压抑、阴沉的内心状态更加得以显现。
埃里克森在人的八阶段理论中讲到青春期(12--8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本能冲突的高涨即会引发新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而感到困惑和混乱。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及他在所属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否则面临的危机即角色混乱。在同一性建立的阶段,母亲的角色相对弱化,同性父亲的位置上升到重要地位,孩子需要通过与父亲建立认同感,完成自身男性角色的转变。而现实中父亲的功能很模糊,孩子宁选择做一个“坏人”也不愿像空气一样存在着,之后发生的偷窃与打架、和不尊重体育老师(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等也就不难理解。 每次治疗在后期都会给孩子做一些基本的放松训练,家庭作业要求他有目标有计划的经常和朋友一起户外活动,写一些心情日记,检查其计划执行情况和情绪状态。同时进入第二阶段配合家庭治疗,通过家庭成员内部互动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健康发展的目的。我们要求晓庭父亲要尽可能找出时间参加家庭治疗。
将每次和孩子创作的“作品”及心得展现并讲解给家长听,症状只是信号,不代表什么实际意义,打消母亲的沉重感。普及青春期孩子的基本心理状态和需求,甚至危机及严重后果,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会布置长期的家庭作业。我们给的对策是父子俩人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如:每日在网上或书籍中搜集几则小幽默、笑话等相互讲给彼此听,相互交谈感受心得,在小段中共同体验家庭气氛和快乐。父亲作为银行职员每天必须找出一定的时间半小时左右与孩子聊聊生活及成长中的困惑及难题,得到父亲的支持与帮助。
其次,讓孩子列出一个列表,主题是对父母的要求。内容是“如果爸爸能做到....,我就一定能做到.....,如果妈妈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这样的要求越多越好,将这张“心理处方”交到父母亲手里,共同探讨处方的合理性并监督实施。家庭作业坚持做两个月,稳定的家庭关系形成后,晓庭的行为有了很明显的转变,不良行为不再存在。
第三阶段为后期的追踪治疗,连续半年通过电话、互联网对其状况进行追踪,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成果,最后一次来到资咨询室,做了SCL-90等各项心理测验,都属于正常值范围。
4 心得总结
家庭做为孩子的一级环境,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对孩子最科学的爱的表达。心理治疗的最根本目的达到了,它使得晓庭学会能够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对待爱的获得与给予。在这样的安全感、受保护的氛围中,晓庭能放心、勇敢、踏踏实实地去开始自我心灵的探索了。
参考文献:
[1] 于鲁文编著:《心理咨询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 朱建军著:《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版。
[4] Richard S.Sharf著,胡佩诚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顾昭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与管理心理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50—01
1 来访者基本情况介绍
晓庭,男孩,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见到晓庭本人之前,先接到的是他母亲的咨询电话。电话记录如下:
您好!我需要您的帮助,我不明白我的儿子为什么成为这样,我是被学校叫家长之后才知道儿子在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偷了同学的东西,而且不只一两次,经班级内查证之后竟都是他所为,老师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大家眼中的晓庭同学,所以班主任老师给他机会单独叫到办公室,但他只是沉默,不为自己辩解一句。但好像也没有感觉到羞愧、自责。老师告诉我这些时,我无地自容但百思不得其解,我儿子怎么成为了小偷,他是什么样的孩子我比谁都了解…(情绪激动落泪)我们的家一直都属于稳定的家庭,从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与恶习,他爸爸工作很忙,儿子也一直属于比较乖巧型的,很少让我们那么操心,我们同事朋友来到家中总是能看到孩子很礼貌地称呼叔叔阿姨,但孩子的性格偏内向,这一点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的。现在可好,竟然成了人人唾弃的小偷,老师还告诉这些天在学校和同学们关系有一些小摩擦还发生了肢体冲突;上课对体育老师不尊重,他一直很喜欢体育的啊。我因为气不过,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回家后第一次动手打了他,但他似乎没什么反应,问他也没有回应,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他的行为真的让我不知所措。
首先,我们知道心理咨询开展的对象或前提要求是遵循求助者主动模式,谁有痛苦谁治疗而非谁有问题谁治疗。但晓庭妈妈的焦虑与慌乱溢于言表,所以我们先对妈妈的情绪和困扰进行安抚与合理化,任何一个行为问题的产生背后一定有其相应的原因,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分析对策,才能对症下药,予以纠正。所以建议她和孩子能一起走进咨询室,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治疗。
2 诊断:
通过相关心理量表及輔助工具诊断,排除严重精神疾病、生理器质性病变及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障碍,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 咨询方案及过程的记录:
3.1 方案:拟分为三阶段,使用沙盘治疗、涂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配合。咨询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追踪评估,保证治疗效果的巩固和完善。
3.2 咨询过程的开展:
初次见到晓庭是由妈妈带着走进咨询室的,孩子并没有对咨询很抗拒,看上去乖巧清秀,但问他最近是否遇到什么事情和困难时,总是低头不语,应付几句。交谈几分钟后,为了能打开他的心扉并且建立稳定的咨访关系,决定开展以沙盘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解与探索。沙盘治疗作为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工具与疗法,通过沙具的辅助,展现其潜意识内容,能够有效、快捷地反应来访者的一些问题,它非常适用于不善言辞的青少年及对自身问题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时,也能成功绕开“阻抗”等心理防卫。
治疗开展的也如想象中顺利,接到指导语后晓庭很快进入了沙盘游戏当中,本次治疗也给他设定了题目“摆出自己的家或房子”。我们熟知在沙盘治疗中“摆房子”是非常常见的命题,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我们平时说“心房”也就是潜意识中把心比作一座房子,它可以指出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状态,且房子的一些结构与元素也会呈现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大概十分钟左右,晓庭完成了“家”这个作品,呈现在眼前的房子空间很大,有围墙有院子,有窗有门,只是人物的摆放很有特色,对于这个作品我们让晓庭稍作解释: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紧闭房门在写作业,没有过多的交流。当问及爸爸在哪里时,他说,不知道,见不到他。再问若给爸爸一个位置的话,他在哪里,结果被安排在离家门比较远的树荫下。
听到这里我相信这是孩子内心对家的真实感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与爱是人很重要的需求。青少年作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狂风骤雨”期,任何一位正常的孩子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对爱的渴求,他们对家庭的需求及对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亚于任何其他的时期。孩子会通过父母亲的微笑、抚摸及交谈等行为获得爱的满足。而我们从晓庭的作品中没有感受到一丝的家庭温暖与关怀,沙盘作品让我们对孩子的内心状态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孩子内心对家的这个概念绝不仅仅是妈妈口中稳定温馨的画面。当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从而也找不到自身的任何价值。
下一次在咨询室中开展的涂鸦无主题的艺术疗法,再一次呈现出的作品也进一步让我们对晓庭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接触。他的涂鸦用色相对单一,以黑、蓝、红为主色调,给人第一感觉是整个画面庞杂而凌乱,以黑、蓝为底色,粗而鲜红的线条在他自己设定的封闭框框中冲撞、乱窜而找不到出口。很少有人在涂鸦时给自己先画个框框起来。通过涂鸦我们了解到晓庭内心有很大的冲突,红色本身代表动力、生机,正如他青春而富有朝气的面庞,然而封闭的框在此阻挡着,动力在流动乱窜而找不到途径与出口发泄,面临崩溃的边缘,而底线以黑、蓝着色,压抑、阴沉的内心状态更加得以显现。
埃里克森在人的八阶段理论中讲到青春期(12--8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本能冲突的高涨即会引发新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而感到困惑和混乱。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及他在所属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否则面临的危机即角色混乱。在同一性建立的阶段,母亲的角色相对弱化,同性父亲的位置上升到重要地位,孩子需要通过与父亲建立认同感,完成自身男性角色的转变。而现实中父亲的功能很模糊,孩子宁选择做一个“坏人”也不愿像空气一样存在着,之后发生的偷窃与打架、和不尊重体育老师(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等也就不难理解。 每次治疗在后期都会给孩子做一些基本的放松训练,家庭作业要求他有目标有计划的经常和朋友一起户外活动,写一些心情日记,检查其计划执行情况和情绪状态。同时进入第二阶段配合家庭治疗,通过家庭成员内部互动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健康发展的目的。我们要求晓庭父亲要尽可能找出时间参加家庭治疗。
将每次和孩子创作的“作品”及心得展现并讲解给家长听,症状只是信号,不代表什么实际意义,打消母亲的沉重感。普及青春期孩子的基本心理状态和需求,甚至危机及严重后果,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会布置长期的家庭作业。我们给的对策是父子俩人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如:每日在网上或书籍中搜集几则小幽默、笑话等相互讲给彼此听,相互交谈感受心得,在小段中共同体验家庭气氛和快乐。父亲作为银行职员每天必须找出一定的时间半小时左右与孩子聊聊生活及成长中的困惑及难题,得到父亲的支持与帮助。
其次,讓孩子列出一个列表,主题是对父母的要求。内容是“如果爸爸能做到....,我就一定能做到.....,如果妈妈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这样的要求越多越好,将这张“心理处方”交到父母亲手里,共同探讨处方的合理性并监督实施。家庭作业坚持做两个月,稳定的家庭关系形成后,晓庭的行为有了很明显的转变,不良行为不再存在。
第三阶段为后期的追踪治疗,连续半年通过电话、互联网对其状况进行追踪,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成果,最后一次来到资咨询室,做了SCL-90等各项心理测验,都属于正常值范围。
4 心得总结
家庭做为孩子的一级环境,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对孩子最科学的爱的表达。心理治疗的最根本目的达到了,它使得晓庭学会能够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对待爱的获得与给予。在这样的安全感、受保护的氛围中,晓庭能放心、勇敢、踏踏实实地去开始自我心灵的探索了。
参考文献:
[1] 于鲁文编著:《心理咨询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 朱建军著:《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版。
[4] Richard S.Sharf著,胡佩诚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顾昭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与管理心理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