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提倡意义学习,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全面的发展。基于这种观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应从课程体系的建立、考核方式的完善、先进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达到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人本主义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刘海燕(1978- ),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张凯(1969- ),男,郑州轻工業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09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各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也随之重要起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的基础又参差不齐,这些都给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现状,首先就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无意义音节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及个人意义,是累积知识的学习,与完整的人无关。而意义学习是一种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对未来选择的行动方针起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不仅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它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自由学习。①在教学中就应该提倡意义学习,而尽量减少无意义学习,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确定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课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下面是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所学专业服务。据此,同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在第二学期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如“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注意了和各自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
课程的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反馈,这样才能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一个有益的促进。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理论为主,辅助一些试验;而计算机课程中,理论内容较少,偏重操作。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不仅全部采用上机考试,而且最终成绩还包含平时的学习表现(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课下钻研程度等)以及个性化课程设计、平时上机测试等。
二、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合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人本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学习由自我发起,其内在动力起主要作用;学习同时具有渗透性,它会使学生的行为、个性、态度都发生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督促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采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不同学习模式。比如,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这些学习模式都是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
例如,在讲Word时可以改变原来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②在讲Word的综合排版时,先给学生一个设计一份报纸样张的任务。学生接到任务之后就可以通过查阅教材或者上网查询等方式完成这一任务,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明确任务:把设计的样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其次是分析任务:这一步骤在任务比较复杂时非常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任务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步骤,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再次是解决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汇总,为任务展示评价阶段做准备。对那些能较快完成任务的同学,应积极鼓励他们去“改造”和“创新”任务。最后是任务评价: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再如,讲程序设计技术时,在课程进行到中后期时,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简单实用小程序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学生可以采用协作模式进行。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实力相近。在帮助学生分析完任务之后,就让学生开始进行,并限制一定的完成期限。每一组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可以分工协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询相关资料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作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利用一次上课时间,组织对各个小组完成情况的公开评价。让每一组学生选一到两个代表对本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结果教师应该给予全面的评价,包括对结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协作完成过程的评价。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学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综合运用上述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外,网络学习平台还能支持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紧密。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头脑开始运转起来,成为计算机领域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这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授课内容,周密安排上机实践内容。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逐步增进他们头脑中的元认知策略知识以及调节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学程序设计时,学生对于较复杂的程序结构的理解往往有困难,教师可画出流程图以示程序执行过程,并在讲课中养成画流程图讲解思路,然后分模块完成、逐模块细化,最后将各模块有机组合的习惯。反复训练学生如此解题,就可使学生形成一种解题习惯,形成一种认知策略。进而再设计程序时,不再经过这种思考过程,而直接就可写出程序,达到了“熟能生巧”,就表明学生形成了编制程序的心智技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2)尊重学习者,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注释]
①马锦华.人本主义教学观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2(10):25.
②高应波.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研究探索,2007(2):24.
[参考文献]
宋丽,吴玉华,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
[关键词]人本主义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刘海燕(1978- ),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张凯(1969- ),男,郑州轻工業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09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各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也随之重要起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的基础又参差不齐,这些都给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现状,首先就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无意义音节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及个人意义,是累积知识的学习,与完整的人无关。而意义学习是一种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对未来选择的行动方针起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不仅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它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自由学习。①在教学中就应该提倡意义学习,而尽量减少无意义学习,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确定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课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下面是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所学专业服务。据此,同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在第二学期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如“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注意了和各自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
课程的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反馈,这样才能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一个有益的促进。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理论为主,辅助一些试验;而计算机课程中,理论内容较少,偏重操作。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不仅全部采用上机考试,而且最终成绩还包含平时的学习表现(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课下钻研程度等)以及个性化课程设计、平时上机测试等。
二、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合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人本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学习由自我发起,其内在动力起主要作用;学习同时具有渗透性,它会使学生的行为、个性、态度都发生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督促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采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不同学习模式。比如,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这些学习模式都是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
例如,在讲Word时可以改变原来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②在讲Word的综合排版时,先给学生一个设计一份报纸样张的任务。学生接到任务之后就可以通过查阅教材或者上网查询等方式完成这一任务,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明确任务:把设计的样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其次是分析任务:这一步骤在任务比较复杂时非常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任务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步骤,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再次是解决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汇总,为任务展示评价阶段做准备。对那些能较快完成任务的同学,应积极鼓励他们去“改造”和“创新”任务。最后是任务评价: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再如,讲程序设计技术时,在课程进行到中后期时,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简单实用小程序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学生可以采用协作模式进行。教师按照自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实力相近。在帮助学生分析完任务之后,就让学生开始进行,并限制一定的完成期限。每一组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可以分工协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询相关资料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作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利用一次上课时间,组织对各个小组完成情况的公开评价。让每一组学生选一到两个代表对本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结果教师应该给予全面的评价,包括对结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协作完成过程的评价。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学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综合运用上述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外,网络学习平台还能支持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紧密。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头脑开始运转起来,成为计算机领域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这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授课内容,周密安排上机实践内容。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逐步增进他们头脑中的元认知策略知识以及调节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学程序设计时,学生对于较复杂的程序结构的理解往往有困难,教师可画出流程图以示程序执行过程,并在讲课中养成画流程图讲解思路,然后分模块完成、逐模块细化,最后将各模块有机组合的习惯。反复训练学生如此解题,就可使学生形成一种解题习惯,形成一种认知策略。进而再设计程序时,不再经过这种思考过程,而直接就可写出程序,达到了“熟能生巧”,就表明学生形成了编制程序的心智技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2)尊重学习者,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注释]
①马锦华.人本主义教学观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2(10):25.
②高应波.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研究探索,2007(2):24.
[参考文献]
宋丽,吴玉华,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