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请让我们一起观看同学们自编的哑剧《一颗钉子》。
(班里有个板凳,上面的钉子凸起来了,第一位同学把凳子换给了别人,第二位同学也换给了别人……直到有位同学用工具把钉子钉下去,此时,前面那几位同学都涨红了脸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从哑剧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生:几位同学表演得不错,还真有点演员的味道。(学生大笑)
生:有几位同学遇到困难自己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不负责任地推给了别人。
生:明知凳上有凸起的钉子不能坐,却换给别人,这是损人利己。
生:我看前面几位同学的行为实际上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生:我要向最后那位同学学习,对人对己都要负责任。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有的同学认识还非常深刻。是啊,人不能有过多的私欲,否则它会让你失去快乐,失去做人的准则。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窗》对人性的美与丑就作了最好的诠释。
(评点:学生在表演哑剧时神情非常投入,有的学生在表演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效果很不错。学生观看表演,感受着角色形象,在剧情发展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在鲜明的对比中明辨是与非,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师: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窗”?
生:“窗”是一面镜子,照出两位病人心灵的美丑。
生:题目包含着深义,是对伦理道德的评判。
生:取名为“窗”,主要是将“靠近窗户的病人”与“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灵进行对比,烘托人性的美丑与善恶。
生:“窗”是文章的线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投影:完成下表,表略。)
(学生自由读课文,合作填表,师引导。)
(投影: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现在让我们一起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两位病人开始时关系如何?你愿意做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生:开始时关系非常友好。我愿意做听众,因为靠窗病友描绘的景色太生动形象了。
生:两人非常和睦。我也愿意做聆听者,那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生:两位病友关系非常融洽。我愿意做靠窗的病人,因为有一种成就感,我为我的朋友带来了快乐,分担了痛苦。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的?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这样写非常巧妙,可以看出不靠窗病人的庸人自扰。
生:抓住“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理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灵魂深处的丑陋。
师:当“靠近窗户的病人”夜间病情发作时,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试分析人物形象。
生:太残忍了,如果是我,会不顾一切地按响床边的急救按钮。
生:他的自私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一切,也要珍惜这位朋友的友谊。
生:“不靠窗口的病人”自私、冷酷、无情得令人发指。
师:本文的结局出乎意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越是这样越能反衬出“不靠窗口的病人”心灵的丑陋,对比强烈,感染力强。
师:这也是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可以让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点:有小说中两位病人经历的学生肯定很少,但借助开头的《一颗钉子》的影响,学生的讨论便容易走向深刻。在情节对比中,学生的心灵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面对追问,学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正反映着他们的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选择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在交流中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合作中分享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能力。)
师: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家对文章领悟得比较深刻,尤其对两位病人的形象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让我们做个有趣的猜测。
(投影: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好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两米”,第一位说。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第三位说:“_____________。”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投影: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爱因斯坦)
师:同学们,请开动我们的大脑,设想一下第三位是怎样回答的。
生:越近越好,用磁铁去吸。
生:伸手就能拿到的距离,但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生:宁愿不要那块金子,太危险了。
师:同学们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要我选择的话,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
(评点:问题设计仅从内容上看跟所学课文并无直接联系,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想象正是创造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感到“窗”的构思真是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它的情节发展着实出人意料,但让人觉得很合乎情理,这应归功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匠心。在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执教者的一番激趣的苦心,也不难发现它又落实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即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师:小说的结尾很值得我们去寻味,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它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要求先想后说再写。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
生:他非常痛苦,在极度的自责中死亡。
生:他很内疚,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病人,他也向新来的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生:他到了天堂,向“靠近窗户的病人”赎罪弥补自己的过失。
生:他本性难改,住进一位新病友,由于光照问题,医院决定为新病人开一扇门,可以通风晒太阳,可是他又开始嫉妒,于是病情加重,死得很痛苦。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再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准备在下一节课交流。
(投影:续写《窗》。要求:想象合理,构思精巧。)
(班里有个板凳,上面的钉子凸起来了,第一位同学把凳子换给了别人,第二位同学也换给了别人……直到有位同学用工具把钉子钉下去,此时,前面那几位同学都涨红了脸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从哑剧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生:几位同学表演得不错,还真有点演员的味道。(学生大笑)
生:有几位同学遇到困难自己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不负责任地推给了别人。
生:明知凳上有凸起的钉子不能坐,却换给别人,这是损人利己。
生:我看前面几位同学的行为实际上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生:我要向最后那位同学学习,对人对己都要负责任。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有的同学认识还非常深刻。是啊,人不能有过多的私欲,否则它会让你失去快乐,失去做人的准则。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窗》对人性的美与丑就作了最好的诠释。
(评点:学生在表演哑剧时神情非常投入,有的学生在表演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效果很不错。学生观看表演,感受着角色形象,在剧情发展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在鲜明的对比中明辨是与非,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师: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窗”?
生:“窗”是一面镜子,照出两位病人心灵的美丑。
生:题目包含着深义,是对伦理道德的评判。
生:取名为“窗”,主要是将“靠近窗户的病人”与“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灵进行对比,烘托人性的美丑与善恶。
生:“窗”是文章的线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投影:完成下表,表略。)
(学生自由读课文,合作填表,师引导。)
(投影: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现在让我们一起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两位病人开始时关系如何?你愿意做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生:开始时关系非常友好。我愿意做听众,因为靠窗病友描绘的景色太生动形象了。
生:两人非常和睦。我也愿意做聆听者,那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生:两位病友关系非常融洽。我愿意做靠窗的病人,因为有一种成就感,我为我的朋友带来了快乐,分担了痛苦。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的?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这样写非常巧妙,可以看出不靠窗病人的庸人自扰。
生:抓住“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理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灵魂深处的丑陋。
师:当“靠近窗户的病人”夜间病情发作时,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试分析人物形象。
生:太残忍了,如果是我,会不顾一切地按响床边的急救按钮。
生:他的自私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一切,也要珍惜这位朋友的友谊。
生:“不靠窗口的病人”自私、冷酷、无情得令人发指。
师:本文的结局出乎意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越是这样越能反衬出“不靠窗口的病人”心灵的丑陋,对比强烈,感染力强。
师:这也是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可以让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点:有小说中两位病人经历的学生肯定很少,但借助开头的《一颗钉子》的影响,学生的讨论便容易走向深刻。在情节对比中,学生的心灵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面对追问,学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正反映着他们的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选择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在交流中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合作中分享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能力。)
师: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家对文章领悟得比较深刻,尤其对两位病人的形象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让我们做个有趣的猜测。
(投影: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好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两米”,第一位说。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第三位说:“_____________。”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投影: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爱因斯坦)
师:同学们,请开动我们的大脑,设想一下第三位是怎样回答的。
生:越近越好,用磁铁去吸。
生:伸手就能拿到的距离,但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生:宁愿不要那块金子,太危险了。
师:同学们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要我选择的话,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
(评点:问题设计仅从内容上看跟所学课文并无直接联系,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想象正是创造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感到“窗”的构思真是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它的情节发展着实出人意料,但让人觉得很合乎情理,这应归功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匠心。在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执教者的一番激趣的苦心,也不难发现它又落实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即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师:小说的结尾很值得我们去寻味,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它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要求先想后说再写。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
生:他非常痛苦,在极度的自责中死亡。
生:他很内疚,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病人,他也向新来的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生:他到了天堂,向“靠近窗户的病人”赎罪弥补自己的过失。
生:他本性难改,住进一位新病友,由于光照问题,医院决定为新病人开一扇门,可以通风晒太阳,可是他又开始嫉妒,于是病情加重,死得很痛苦。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再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准备在下一节课交流。
(投影:续写《窗》。要求:想象合理,构思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