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历练
  
  回首过去,记忆犹如秋风中的落叶般漫天飞舞,近三年的成长道路上,新视角DV社经历地太多太多。他们做过短篇小品拍摄、组织原创作品欣赏、承办技术知识讲座……记忆如片片树叶轻轻地飘落至社团负责人刘盈的面前,她悉数回味着,与我分享这些社团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记忆……
  首都经贸大学新视角DV社成立于2005年9月。最初只是因为几个爱好拍摄DV短片的同学聚在一起,后来索性就创建了这个社团。随着近几年DV的普及,喜欢拍摄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团也逐渐壮大起来:在原有的技术部、外联部和宣传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负责办公室和企划部,目前固定社员有30余人。
  “对拍摄DV短片,欣赏DV短片,或者对DV短片拍摄相关的其他一些内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社团。”刘盈说,“社团对同学们在技术上面没有任何的要求,对于那些对技术方面感兴趣的同学,我们会集中安排讲座。”
  
  式微·待归
  
  2007年,新视角DV社原创了短片《式微·待归》。这个名字,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看我一脸茫然,刘盈笑着解释道:“《式微·待归》源于《诗经》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其中,‘式微’还有日益衰败、渐渐变坏的意思。”
  本片主要讲的是男主角原本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小孩,后来在成长过程中学坏了,变成了一个带有“韦小宝”性格的男孩;而女主角在童年时有一次受到坏孩子欺负,得到过男主角的帮助。但当他们在大学中再次相遇时她发现了男主角的变化。‘待归’则说出了女主人公的心声,盼他童年的“英雄”早日归来。
  “一开始大家都想拍部武侠片,”刘盈继续介绍道,“但是因为我们第一次拍,布景、道具等太难搞定,所以才转型成了这样部带有一点点武侠风格的校园短剧。”
  “那校园短剧又怎么联系上的《诗经》呢?”我仍是一脸的问号。
  “就是因为剧本对男主和女主的描写,让我们联想起了那句诗经中的话。大家也觉得十分贴切,就决定以那个命名了。”刘盈耐心解释道。
  她的一席话,让我在脑海中产生无限遐想。《诗经》可谓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至今还广为传颂。他们在现代校园题材的人物背景中,引用古文元素埋于暗线,使整个影片更具深度,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前期拍摄应该算比较顺利——演员挑选其它学院选出的“形象大使”,器材自备,道具大部分都是通过社员的“人脉”搞定,校内拍摄也为其省时不少。
  当谈到拍摄过程之中碰到的趣事的时候,刘盈一脸无奈的告诉我,有场关于女主人公要回忆童年的戏,让他们“欲哭无泪,欲笑无门”。
  
  原来这场戏是要两个八九岁的小朋友来出演男女主人公的童年形象,但因为没有受过培训,小朋友的好奇心又比较强,极度地不入戏。不管拍摄人员怎么和他们沟通都总是笑场。几分钟的镜头,整整拍了一个下午。这对于“时间胜过金钱”的DV社成员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心理上的巨大煎熬。
  “那最后是怎样搞定那两孩子的呢?”我也很好奇。
  “只好使出我们的必杀技:耐心引导+美食诱惑。”刘盈一脸坏笑,随后又很诚恳地说,“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平时自己呆惯了,对小朋友还是挺没辙的。原本认为很简单的戏,却总拍不好,心里就会有点焦虑,可是我们请他们帮忙,那种着急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耐着性子地讨好他们。不过下次就知道了,有拍小朋友的戏,一定要事先和他们多沟通。”
  整部片子从创编剧本到后期制作完毕一共花去了五个月的时间,其中后期制作就用了近三个月。在采访之前,我自己对拍片时间的划分是四个月拍摄,一个月制作。但事实证明,我从根本上错了。
  “主要还是后期制作上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同期录音的效果不好,制作完成一遍之后只得返工,加上配音。”刘盈回忆着说道,“演员也没有配音经验,所以大家都是试着努力地去做。”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以前也帮艺术学院的师兄拍过DV短片。当时时间紧,我们已经熬了两个通宵,但还要坚持。最后到了镜头关、三秒钟之内没喊“重来”就能睡着的境界。所以,当刘盈说到这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深夜里那白炽灯下张张疲惫的脸,黑眼圈重得连熊猫看了都会惭愧”的画面。
  由于是第一部作品,好多制作技术都处于尝试摸索阶段。例如在制作男女主人公内心对话的那场戏时,技术组就第一次尝试并成功运用了“抠像”技术。“抠像”就是让演员在一个单一颜色的(一般是蓝色)背景前表演,之后把演员从背景上剪下来,贴到其他场景中去。完成之后,会出现两个男主角在同一画面中的效果。
  由于缺乏经验,很多问题常常在后期制作时才浮出水面。后期发现问题时又不可能再重新拍摄,只能尽量在技术上弥补,这无疑又给制作人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像画面的饱和度、整个画面的布局掌握等,在拍的时候不觉得,剪的时候才发现和想象中的真的会差很多。”刘盈总结道:“我们是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中前进。一开始觉得很难,但只要敢于尝试,就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在整个制片过程中,刘盈非常注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家的课程都很紧,时间方面的比较协调很困难,如果不是大家在拍摄的时候相互协调配合,并有效利用时间,我们就不会按照计划完成拍摄的。”字里行间中我体会到了她的欣慰和自豪。欣慰的是社员们为完成这部影片都积极配合,甘愿奉献;自豪的是DV社里拥有如此敬业且充满活力的成员。
  《式微,待归》在制作完成之后就被加到了新视角DV社的播客上,而且为了更好地宣传这部作品,新视角DV社举办了“DV分享盛宴”活动。在活动中短片在校内的首映,现场还请了导演,演员上台与观众分享了一下拍片心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刘盈笑笑说:“我想也是因为这是我们学校的第一部全部由在校同学完成的短片吧。”为了增大该片的知名度,新视角DV社特别邀请了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等拥有同类社团的兄弟院校参加。同时也借机欣赏了部分兄弟院校的原创作品。这的确是场“分享盛宴”,新视角DV社为院校间DV拍摄的技术经验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观看他们的作品,聆听他们对作品的解释之后我们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不管是技术、还是题材的选择或者是剧本的创意,有很多地方都是我们以后在拍摄短片时可以借鉴的。”刘盈谦虚的说道,“其实我们的片子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拍摄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
  目前,北京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正式向新视角DV社团发出了邀请。刘盈也准备携带着他们的处女作《式微·待归》赴赛。当我问起是否有信心拿奖时,她想了想,非常认真地说这次参赛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提高作品知名度,二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部短片做准备。至于拿奖,并不是这次参赛的主要目的。
  
  丰羽·起飞
  
  “从拍摄到后期制作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社团的方向:就是做属于自己的东西,把生活中的快乐记录下来。这也是这是我们走到一起的目的。
  我们从这部短片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了第一部的基础,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去参加一些短篇征集的活动,希望自己拍的短篇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当我问到社团今后的计划和DV社团在北京高校的发展前景时,刘盈非常肯定地说,“DV已经从以前的奢侈品逐渐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很普通的物品,未来DV会变得像我们现在的手机样普遍。而DV本身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单纯地用来记录某些瞬间的工具了,它还会发挥日记本一样的功能,记录下我们的点滴心情、收藏着我们的古怪想法,是稚气未尽的我们描绘自己童话的工具。所以对于DV社团的前景我很看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DV社在高校中会像话剧社等些比较常见的社团一样出现在学校里,而且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上帝给你多一份阻碍,就会相应的赐予你解决困难的智慧。”这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刘盈给我印象最深的话。相信她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在私下里的交谈中,她说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都不会觉得,反而会沉浸在自我满足和享受之中,就像熬夜出去玩后第二天还是精力充沛样。在此笔者也祝愿刘盈及她的社团能够在DV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其他文献
上世纪的1991年,我使用的是VHS-C型摄像机,剪辑用松下L-15家用录像机,字幕用玻璃板写,用摄像机拍,后来用学习机打字,然后RUN,字就一行行往上蹦,再用摄像机对着屏幕拍。一个自制的“调音台”混合音频,肯定是标准的“线编”了。当时的兴头和兴奋不亚于现在用非编做HDV。  后来听说一个字幕机的品牌,厂商还到我们这做了巡展活动,它就是“大洋”。记得当时看到那炫得发晕的字幕效果时,就好像吃了京城带
期刊
高清技术进入中国已经有好几年,2007年高清设备尤其是民用级的高清DV越来越普及,然而高清的应用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除了电影,电视剧以及一些纪录片,其他的几乎都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究其原因播出平台的限制成为高清影像普及的瓶颈。这一状况在2007年末似乎有了些许转机。先是信产部关于3G即将正式商用的消息,然后是网络视频的火爆,再之后是电子杂志嵌入视频得到广泛的好评,这些都为高清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
期刊
在BD统一了高清光盘的格式之后,媒体关注的焦点放在了BD为什么会胜利上,却鲜有人去琢磨在特殊的制度与环境之下的对策,这个对策不仅仅是我们用户,作为企业和经销商也在寻求。  在广播电视领域,作为BD技术的起草者,Sony发布了一系列专业光盘产品,从摄像机到后期的非编设备都有。与磁带的线性存储相比,非线性存储的专业光盘能极大地提高查询速度。但价格昂贵,存储容量和速度不及硬盘是专业光盘的不足之处。专业市
期刊
前言    新媒体部落这个版块自创办以来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新媒体”这三个字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受到众多行业的关注与追捧。然而,在蜂拥而至的概念与名词前,新媒体的面纱却还没有被完全揭开。到底何为新媒体?新媒体时代对我们的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今天开始,解读新媒体将以专栏的形式,从理论、内容、产业三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新媒体及其相关知识。不但要对新媒体本身进行理性的剖析,还要逐一对新媒体的
期刊
作为一名当然的高清发烧友,在中央电视台采用国标地面无线标准DMB-TH的“综合高清频道”试验播出之前就开始打听:去哪里购买高清机顶盒?安装多大的天线才能正常接收?同事从国内一家数一数二的机顶盒厂商处获悉:由于国标DMB-TH采用单载波和多载波两种方案,兼容两种方案的芯片还没有正式推出,而中央电视台今次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试验播出,高清频道采用的是单载波方案,标清频道采用的是多载波方案;也就是说即使用现
期刊
200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一年,影像大家与DV新人们依旧忙碌着。一部部精彩的作品,一段段火爆的视频,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回望2007年,那些或默默无闻或风风火火的影像人,用自己的激情与汗水,在电视机上、银幕上甚至是网络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影像符号。    风云人物:赵兰卿  上榜理由:农民导演拿起DV拍片献礼奥运    继去年成功拍摄《鬼子进村》之后,许昌农民赵兰卿今年携
期刊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买了新手机。我问他为什么不买智能手机,他说,智能手机无非就多一些外接键盘之类的功能,对他没什么用。我这才发现,其实很多人对智能手机存在误解,甚至根本不了解智能手机是什么。于是,我马上去手机导购的网站上搜索了一下主流智能手机的相关信息,发现这些介绍信息除了介绍手机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并没有详细地介绍智能手机的特点,难怪普通消费者不知道哪些手机是智能机,也不了解智能手机的好处了。   
期刊
上个世纪,中国家庭旁轴、傻瓜胶片相机的普及为数码相机在中国大地上的“遍地开花”打下了基础。数码用户在外出旅游、假日休闲时都已经习惯了随身携带数码相机将自己经历的美好瞬间永远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上。摄像机在几年前还是电视台的“特权产品”,而今也已落入寻常百姓家。DV和DC一对亲兄弟也成了竞争对手。数码产品本着“服务大众”的原则被消费者所接受,没有几个人愿意在外出时同时携带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增加行李负
期刊
2008年的CES早已尘埃落定,短短的四天时间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展会给整个数码市场带来了一阵高清旋风,席卷了整个高清行业。接下来的二月和三月,索尼、松下、佳能等厂商相继在国内也推出了自己AVCHD新品。AVCHD随即在高清的“大盘”上“高开高走”,一路“飘红”,各厂家纷纷“进仓”,又一场AVCHD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AVCHD机型凭借其介质的多样性、非线性博得了高清市场广阔的占有率
期刊
由开封网友自拍自演,具有浓郁开封特色的DV巨献《大宋奇遇》日前登上新浪播客首页,并在重要位置被推荐。同时,该片还被百度视频,土豆网、酷6等各大视频网站转载。仅仅3天,该片在新浪的点击率已经超过4万人次。    2007年3月7日,开封网友五黄提出了“2008年开封满城尽穿古衣装迎奥运”的想法,从而使“2008倾城计划”的狂想引来了全国网友的热议。时隔一年,五黄把《大宋奇遇》搬上网络。《大宋奇遇》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