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情绪教育是指培养孩子体验他人情绪、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遗憾的是,中国家长普遍忽视情绪教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致使问题儿童越来越多。那么,怎样实施情绪教育呢?让我们借鉴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编者
美国:自我控制是人生基础课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友人的孩子,今年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上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奥斯丁有了很大变化。不小心碰到了妹妹,他马上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像主人一样与客人握手,还要说一句“见到您很高兴”。坐车时,他还会提醒爸爸系好安全带。当然,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里学到的。
奥斯丁的母亲认为,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础课,要比多认单词、多做算术题更重要。
后来,我看到奥斯丁从学校里带回的一张漫画。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下面是一道公式:1 3 10=镇静。漫画中有个大头娃娃在讲解这个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慢慢地从1数到10”。漫画的最下方写着“保持镇静使我能够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奥斯丁的母亲告诉我,这是学校里老师给学生们讲“自我控制”时发的。老师要求孩子们在生气时按照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成年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成了一个重要内容。
(李奇)
英国斥资千万改善小学生情绪
早在2005年,英国教育部就拨款1000万英镑,用来改善小学生的品行,重点是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此前有调查显示,英国小学生的品行出现滑坡,表现为自我意识膨胀,稍遇不顺就怒火冲天,失去理智,甚至行为失控,出现打人、砸东西等暴力行为。英国肯特郡就有数十名小学生因为品行不佳而被开除,其中一名5岁的小学生在操场拿刀威胁同学,另一名10岁的男孩在教室挥舞刀子威胁他人。据警方统计,发生在英国小学校园里的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警方曾在伦敦一个区展开调查,85%的小学生都承认自己曾经带刀上学。
英国教育部认为,造成小学生品行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破碎”,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深”。教育部告诉各小学的校长,学校不应该再把教育小学生控制自己脾气的责任推给家长,所以教育部才推出这项改善小学生品行的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为目前那些不知道通情达理为何物的小学生提供情绪教育与社交礼仪方面的指导”。计划的一项内容是鼓励小学生们讨论自己的情绪,并一起玩“猜猜我的感觉是什么”的小游戏。
该计划最初在英国几百所小学实施,不久扩展到全英国的2万所小学。(安静)
瑞典:教育从尊重开始
在瑞典人的眼中,孩子是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无权漠视孩子的意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个性。所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孩子在家,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听孩子的意见。
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高度上保持一致,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和孩子讲话时,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做,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架下自由选择正确的做法。在餐桌上,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权。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更不会逼迫孩子吃某道菜。家长只有解释权,告诉孩子这道菜含有哪些营养,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吃或者不吃。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瑞典人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条捷径。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大概就是瑞典人尊重孩子的理论依据吧。(保罗)
德国:自我控制是孩子必修课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将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在德国,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把主宰自己的情绪看做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从娃娃时期就着力培养。
本哈德·比布博士是德国知名的青少年教育学家。这位曾培养了英国亲王、西班牙王后、德意志银行总裁等显赫政经名流的原德国最著名私立学校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孩子享有太多爱,自控能力却太小。他认为,社会越开放,面临的诱惑也越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重要。人才的竞争首先是自控能力的竞争。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教授、小提琴家菲舍尔女士也对记者说:“自控能力非常关键,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比同等智商的孩子要高20%左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教育学家认为,自控力的培养可以从学龄前开始。心理学教授戴蒙德说,如果儿童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就属于自控力缺乏。这种情况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即可避免。
专家还建议,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进行记忆,有助于儿童自控力的发展。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给他展示图画。这能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记忆,而不是看图画跟随故事的进展。
在培养自控能力上,家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站”。在德国,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记事本。孩子把近期和长期的大小计划都记在上面,周密地安排时间。当然,在培养自控能力方面,德国家长也得起到表率作用。
在德国中小学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要穿制服,违反校规惩罚接踵而至。有些学校还故意把伙食弄得比较差,在缺少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去操场、课堂,并坚持洗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要开窗就寝。比布博士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去除孩子的娇气,培养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德国学校还通过演讲、辩论、饰演反面人物等活动,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自控能力的教育。在汉堡一所监狱里,老师带孩子们听了几位犯人的故事。听完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走向犯罪。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失去自控力的后果,有助于他们控制情绪。
(国伟根)
芬兰: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优良品质
芬兰人对孩子的体育运动非常重视,认为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项目,会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
我的小儿子从小学1年级起,就参加了社区的足球队。足球队的组织者和教练都是家长,政府要给予一点支持,如提供场地,培训家长训练和带队的水平等。足球是男孩子的共同爱好,凡是愿意踢球的孩子都可以参加,一个年龄段组一个队。出去跟其他社区的队比赛时,这些孩子被分成五人一组,轮番上场。有时一个组里有一个女孩不踢球,就在场上走来走去,其他男孩也不会把她撵下场,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奋力拼搏。教练说,应该给每一个喜欢踢球的孩子均等的机会,至少,孩子在体验足球。
除了机会均等,我想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什么是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人的能力虽有不同,但大家是伙伴,应当和平共处、共同进步,集体运动项目给了他们培养这种宽容善良品质的机会。
另一个从参加运动中能学到的重要品质,是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体育比赛总是有赢有输,这次失败了不意味着下次没有机会,这次赢了也不意味着下次还能赢,重要的是为胜利而拼搏。儿子所在的足球队几乎每周都有比赛,家长都尽量陪同,为自己的孩子大声加油。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从容面对输赢,情绪波动不大,赢了不轻狂,输了从头开始,颇有大将风度。
有一次,我跟一位芬兰朋友抱怨:“我上中学的大儿子回家后很少看书。”他说:“我想,学校已经教给了他必要的知识,回家就应该休息,锻炼身体。孩子,尤其是男孩,在16岁前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后再在学习上下工夫。有个好的身体,才是今后学习工作的基本保证。”我的这位芬兰朋友,年轻时爱好三千米障碍跑,曾经参加芬兰全国比赛,并进入前8名,速度滑雪也是专业水平,但他拥有工科和商业管理双学位,生意做得也很成功。他警告我,逼孩子用功学习,其实是在培养孩子“追求完美”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输不起”。(范晴)
【编辑:陈彤】
——编者
美国:自我控制是人生基础课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友人的孩子,今年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上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奥斯丁有了很大变化。不小心碰到了妹妹,他马上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像主人一样与客人握手,还要说一句“见到您很高兴”。坐车时,他还会提醒爸爸系好安全带。当然,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里学到的。
奥斯丁的母亲认为,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础课,要比多认单词、多做算术题更重要。
后来,我看到奥斯丁从学校里带回的一张漫画。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下面是一道公式:1 3 10=镇静。漫画中有个大头娃娃在讲解这个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慢慢地从1数到10”。漫画的最下方写着“保持镇静使我能够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奥斯丁的母亲告诉我,这是学校里老师给学生们讲“自我控制”时发的。老师要求孩子们在生气时按照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成年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成了一个重要内容。
(李奇)
英国斥资千万改善小学生情绪
早在2005年,英国教育部就拨款1000万英镑,用来改善小学生的品行,重点是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此前有调查显示,英国小学生的品行出现滑坡,表现为自我意识膨胀,稍遇不顺就怒火冲天,失去理智,甚至行为失控,出现打人、砸东西等暴力行为。英国肯特郡就有数十名小学生因为品行不佳而被开除,其中一名5岁的小学生在操场拿刀威胁同学,另一名10岁的男孩在教室挥舞刀子威胁他人。据警方统计,发生在英国小学校园里的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警方曾在伦敦一个区展开调查,85%的小学生都承认自己曾经带刀上学。
英国教育部认为,造成小学生品行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破碎”,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深”。教育部告诉各小学的校长,学校不应该再把教育小学生控制自己脾气的责任推给家长,所以教育部才推出这项改善小学生品行的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为目前那些不知道通情达理为何物的小学生提供情绪教育与社交礼仪方面的指导”。计划的一项内容是鼓励小学生们讨论自己的情绪,并一起玩“猜猜我的感觉是什么”的小游戏。
该计划最初在英国几百所小学实施,不久扩展到全英国的2万所小学。(安静)
瑞典:教育从尊重开始
在瑞典人的眼中,孩子是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无权漠视孩子的意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个性。所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孩子在家,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听孩子的意见。
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高度上保持一致,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和孩子讲话时,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做,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架下自由选择正确的做法。在餐桌上,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权。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更不会逼迫孩子吃某道菜。家长只有解释权,告诉孩子这道菜含有哪些营养,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吃或者不吃。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瑞典人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条捷径。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大概就是瑞典人尊重孩子的理论依据吧。(保罗)
德国:自我控制是孩子必修课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将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在德国,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把主宰自己的情绪看做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从娃娃时期就着力培养。
本哈德·比布博士是德国知名的青少年教育学家。这位曾培养了英国亲王、西班牙王后、德意志银行总裁等显赫政经名流的原德国最著名私立学校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孩子享有太多爱,自控能力却太小。他认为,社会越开放,面临的诱惑也越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重要。人才的竞争首先是自控能力的竞争。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教授、小提琴家菲舍尔女士也对记者说:“自控能力非常关键,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比同等智商的孩子要高20%左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教育学家认为,自控力的培养可以从学龄前开始。心理学教授戴蒙德说,如果儿童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就属于自控力缺乏。这种情况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即可避免。
专家还建议,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进行记忆,有助于儿童自控力的发展。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给他展示图画。这能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记忆,而不是看图画跟随故事的进展。
在培养自控能力上,家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站”。在德国,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记事本。孩子把近期和长期的大小计划都记在上面,周密地安排时间。当然,在培养自控能力方面,德国家长也得起到表率作用。
在德国中小学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要穿制服,违反校规惩罚接踵而至。有些学校还故意把伙食弄得比较差,在缺少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去操场、课堂,并坚持洗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要开窗就寝。比布博士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去除孩子的娇气,培养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德国学校还通过演讲、辩论、饰演反面人物等活动,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自控能力的教育。在汉堡一所监狱里,老师带孩子们听了几位犯人的故事。听完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走向犯罪。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失去自控力的后果,有助于他们控制情绪。
(国伟根)
芬兰: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优良品质
芬兰人对孩子的体育运动非常重视,认为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项目,会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
我的小儿子从小学1年级起,就参加了社区的足球队。足球队的组织者和教练都是家长,政府要给予一点支持,如提供场地,培训家长训练和带队的水平等。足球是男孩子的共同爱好,凡是愿意踢球的孩子都可以参加,一个年龄段组一个队。出去跟其他社区的队比赛时,这些孩子被分成五人一组,轮番上场。有时一个组里有一个女孩不踢球,就在场上走来走去,其他男孩也不会把她撵下场,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奋力拼搏。教练说,应该给每一个喜欢踢球的孩子均等的机会,至少,孩子在体验足球。
除了机会均等,我想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什么是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人的能力虽有不同,但大家是伙伴,应当和平共处、共同进步,集体运动项目给了他们培养这种宽容善良品质的机会。
另一个从参加运动中能学到的重要品质,是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体育比赛总是有赢有输,这次失败了不意味着下次没有机会,这次赢了也不意味着下次还能赢,重要的是为胜利而拼搏。儿子所在的足球队几乎每周都有比赛,家长都尽量陪同,为自己的孩子大声加油。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从容面对输赢,情绪波动不大,赢了不轻狂,输了从头开始,颇有大将风度。
有一次,我跟一位芬兰朋友抱怨:“我上中学的大儿子回家后很少看书。”他说:“我想,学校已经教给了他必要的知识,回家就应该休息,锻炼身体。孩子,尤其是男孩,在16岁前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后再在学习上下工夫。有个好的身体,才是今后学习工作的基本保证。”我的这位芬兰朋友,年轻时爱好三千米障碍跑,曾经参加芬兰全国比赛,并进入前8名,速度滑雪也是专业水平,但他拥有工科和商业管理双学位,生意做得也很成功。他警告我,逼孩子用功学习,其实是在培养孩子“追求完美”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输不起”。(范晴)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