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旅行 等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灵的旅行
  胡凌虹
  
  快速地穿梭于拥挤的街道,奔波于忙忙碌碌的工作,疲惫的上班族期待着长假的来临,然一到假日,各景点拥挤的人群让旅行变得烦人而扫兴。西藏,拉萨,欧洲……梦想周游世界,但费用昂贵,旅行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抱怨、苦闷,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在自己房间里旅行》,这本书对旅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定义,激发人对呆板的生活进行反观与思考。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的作者是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小说家、画家,也是一位贵族军官。1794年,这位27岁的年轻贵族军官,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禁锢了他的身体,但他却用心灵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涉足远行。目之所及,心随之动,郁闷不堪的禁足,变成一次多彩轻盈又富哲学探索的心灵之旅。1795年《在自己房间里旅行》法文版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成为心灵游记的开山之作,并成为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今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中文版,使得这本法国经典在210年后,终于和中国读者见面。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之所以成为萨米耶·德梅斯特的传世之作,不一定在于他说了什么新观点、新见解,而是他展现了一种深切自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所忽视的。走过千山万水,行遍红尘岁月,赫然回首,我们是否走进过自己内心的世界,仔细审视一下在瞬息万变的尘世中忙乱的自己?我们时常抱怨客观条件对自身的束缚,却不曾想到自己的房间也可以成为广大的心灵资源。事实上,通过阅读,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脱离空间的桎梏,驰畅于外,让麻木的心变得敏锐,让生命变得更加丰沛。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法)萨米耶·德梅斯特著,严慧莹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8.00元
  
  《碧奴》:“重述”孟姜女
  末茶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孟姜女的故事,一位奇女子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因悲伤而哭倒长城。今年9月,作家苏童的新作《碧奴》面世,“重述”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小说中,苏童将主人公的名字由孟姜女改为碧奴,以丰富的想像力重构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碧奴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淳朴、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中国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之所以选择孟姜女,苏童称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悲伤的传奇,用眼泪完成了关于力量的主题,这是一种让我惊骇的、最好的也是最原始的想像力。”苏童对孟姜女的认识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一颗纯朴的心的认识,对一种久违的情感的认识,更是对孟姜女命运的认识,对苦难和生存的认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传奇。”《碧奴》所传达的意义、展现的力量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奴役和被奴役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碧奴需要面对的是无道的君主、不义的刺客和与她拥有同样命运但却愚昧的苦难者,她始终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她永远没有出路,“哭”是碧奴表达绝望和反抗的唯一方式。整观全书,哭倒长城的结局似乎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的惊讶,让我们感动而震撼的是碧奴绝望的寻夫过程,带着明知的无望和徒然,执意前行,这也隐含了生存的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世间积极而执着地向理想前进。
  《碧奴》:苏童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5.00元
其他文献
夏日的午后,坐在后院露台的墨绿色的阳伞下,任微风轻轻地吹着头发,轻轻地翻过书页。书页很黄,是本很老的书了。  朋友来电话问,在家里做什么?  在阳伞下面看书。我说。    感觉不要太小资哦。朋友说话带着上海的腔调。又问,看什么书?  《共产党宣言》。我回答。  什么?朋友尖叫起来,差点没把我耳膜刺破。你有毛病啊?你想做什么?她大叫道。好像我要武装北上似的。  我只是看本书而已,和看其他任何书一样,
期刊
  
期刊
时间回溯到1994年,美国正举办着一个第三世界的纪录片节,其中设有“关注中国”的专题,放映中国的一些纪录片,此专题吸引了正在海外留学的张平杰。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的呢?带着好奇,张平杰询问了很多人,可惜反响不如人意。片子里,人物话还没有讲完,画外音就已响起,频繁出现的旁白带有太强主观性使纪录片显得虚假,这是当时中国纪录片的一个通病,在国外很犯忌。真实——纪录片的核心。其他第三世界的小国家,拍
期刊
主持人: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在各大媒体看到很多诸如“安全套百分百进入娱乐场所”等头版醒目新闻报道。相比多年前“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安装自动售套机”的如火如荼的讨论,今天很多防艾举措的实行似乎顺风顺水,没有很大异议。这说明多年防艾的宣传已经比较深入人心;对于艾滋病的重视,已然成为全民的共识。只是,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比较集中于性工作者,因为身份的隐秘性,如何在这个群体中有效
期刊
清代光绪年间,上海南市十六铺是内江和外洋轮船停泊的大码头,往来船只靠岸时,就有一群码头工人忙忙碌碌搬运货物,工人中有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于宁波奉化常昭村,兄弟四人,他是老三。少儿时代砍柴、割草、放牛,还下田耕种。十三岁那年,见邻村后生出外谋生,他不愿自己埋没在荒僻的山坳里,鼓足勇气,跟人到宁波学打铁。辛劳的汗水,换来一身铮铮铁骨。可是他受不住老板的剥削欺压,十六岁满师,又敢冒风险,独自一人到上海
期刊
北京是我出公差经常要去的城市,以前一夜火车过去,现在常常是飞机早去晚回像坐城际快车。每次只要一进北京城,马上感觉到北京的霸气迎面而来:城市霸占着巨大的土地资源,北京人对外来人也俨然一副颐指气使的霸气。结果自己也总是诚惶诚恐,仿佛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北京现在也有不少高档的商业楼,但都四四方方像火柴盒般造型,而且所有商店基本上临街的一面没有什么橱窗展示,也是一派“爱来就来、不买拉倒”的霸气,绝对不像
期刊
演出:    “辞旧迎新”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展示演出  2007年1月1—2日 13:30   天蟾逸夫舞台   票价:220、150、100、60、30元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2007新年音乐会  2007年1月1—4日 19:30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东方音乐厅   票价:680、500、400、300、200、100元      瑞士洛桑交响乐团2007新年音乐会 
期刊
虽然在采访前我们就已经了解到,这位新上任的荷兰驻上海总领事先生是一位“中国通”。不过,当看到他接过我们名片后的反应,还是令我们吃了一惊,他可以很清楚地读出我们名片上的中文名字。      会说中国话,或者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已经不算希奇了,但真的能读会写的毕竟还是少见。再接过总领事递来的名片,上面居然是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汪一力(Eric Verwaal)。    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期刊
陆在易的住所在一条幽静的路上,一片高大树木的阴蔽下,一幢红色的老式公房。敲门而进,一抬头便是堆积着的书籍。进入书房,只见一音响,一钢琴,一电脑,一书桌,各霸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间三把椅子“三足鼎立”,是陆在易特地为这次采访准备的。家虽大,但陆在易的活动空间基本锁定在书房这10来个平方米内,前期因添置音响设备而“改头换面”一番,不料因事务繁忙,成了“半成品”。然而,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凌乱和局促无一不
期刊
2007年春天。世界地球日。来自英美德日韩印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个家庭齐聚上海动物园绿意盎然的大草坪。主办方长宁区科委、上海动物园、虹桥国际学校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国际民族村,国际村展示了各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经验以及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呼吁人们携手共护地球家园。各国儿童在此流连玩耍,突破了肤色、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对他们来说,这是课堂之外的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也是开阔眼界,放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