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这里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武当山古建筑群以瑰丽辉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其中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
太和宫,俗称金顶,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会大殿。
※南岩冒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南岩宫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棋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棋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险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南岩宫建筑群总体布局上独具匠心,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布局和模式,将整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与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紫霄宫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其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紫霄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复真观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师们顺依山势的同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夾道墙,被誉为“九曲黄河墙”。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王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充分体现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内涵。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太和剪影”的奇观。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该牌坊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11.9米,阔14.5米。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其中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
太和宫,俗称金顶,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会大殿。
※南岩冒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南岩宫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棋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棋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险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南岩宫建筑群总体布局上独具匠心,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布局和模式,将整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与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紫霄宫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其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紫霄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复真观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利用狮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师们顺依山势的同转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夾道墙,被誉为“九曲黄河墙”。进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王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充分体现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内涵。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太和剪影”的奇观。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该牌坊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11.9米,阔14.5米。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