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木油田大部分区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难度进一步增加,需要运用静态资料,结合动态资料,深入研究剩余油富集区及分布规律,并针对性提出高效挖潜措施,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采收率;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023-01
划分油藏开发阶段的方法和指标很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产量变化趋势划分开发阶段,另一种是以含水率的变化特点划分开发阶段。划分标准:低含水阶段:含水<20%;中含水阶段:20%-60%;高含水阶段:60%-90%,特高含水期:含水>90%。
1.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停产停注井多,注采对应率低,注采系统极不完善
2)目前水淹严重、单井产量低、采油速度低。
3)由于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分层生产情况差异大。对于注水油田,由于水总是首先沿高渗透层突进,低渗透层吸水量小,甚至不吸水,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各层的压力就要发生变化,高渗透的高压层将干扰低渗透的低压层,特别是油井见水后,井底压力上升,低渗透的低压层的产量就会降低甚至停产。如果再加上原油性质的差异,干扰将更加严重。因此多层合采的砂岩油田由于层间非均值性而造成部分比较差的层动用不好,甚至不能动用的现象,是多层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时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2.对采收率进行标定
当油藏全面投入水驱开发并进入稳产阶段后,当油藏的含水率达到50%以上,在半对数坐标上累积产油和累积产水总可以找到直线段,这一关系可包含研究工作难以准确描述的诸如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水驱油过程的复杂等因素,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可以预测油田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本次采收率标定利用动静态结合预测采收率。
(1)Ⅰ型曲线(又称甲型曲线)
(2)Ⅱ型曲线
(3)Ⅳ型曲线
:油藏累计产水量,;
(4)胜利油区多元回归公式
Er=0.09029+0.088921lg(k/uo)+0.18966Ф+0.0028f
(5)smz回归公式
Er=0.09204+0.0741lgk-0.06068lgμ+0.1581Ф+0.00234f
(6)总公司储量研究室多元回归公式
Er=0.05842+0.08461lg(k/uo)+0.3464Ф+0.003871f
:分别代表甲、Ⅱ型、Ⅳ驱曲线直线段的截距;
:分别代表甲、Ⅱ型、Ⅳ驱曲线直线段的斜率;
:水驱油藏的累计产液量,;:水驱油藏的累计产油量,;
:油藏的可采储量,;:水驱油藏的极限含水率,小数,一般为0.98;Er:采出程度,小数;f:井网密度,口/km2;Ф:孔隙度,小数;k:空气渗透率,10-3um2;uo:地下原油粘度,mPa·S;Ke:有效渗透率,10-3um2;
3.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控制。一是地质因素包括沉积相带、储层的非均质性、微构造等;二是开发因素,包括注采井网、吸水产液能力、射孔状况等。通过剩余油的控制因素的分析,综合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发现本研究区主要以下六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1)成片分布的差油层型:这类剩余油主要由于油层薄、物性差、分布面积相对比较大,但是由于物性条件差,注水水驱效果不明显,动用状况差,主要分布在水道侧缘和水道间区域。
2)注采不完善型:原有井网虽然有井点钻遇,但是却有注无采、有采无注而形成的剩余油,该类剩余油分布比较分散。在所有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它和地质因素的处理关系。不稳定砂体分布、小砂体或井网控制程度低都可能导致注采系统的不完善(没有生产井或没有注入井),从而形成剩余油。注采关系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主流线上的地层发生严重水侵,而在非主流线上的地层则水侵程度较轻。当地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水驱井网也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很大的影响。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及系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的井网形式其面积注水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式下,如果地层性质沿注入井方向变化很大,则甚至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剩余油。剩余油富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线上。然而在四点面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
3)滞留区型:一种主要分布在相邻两口或者多口注水井之间,该类不论是辫状水道相带还是水道间等非主力相带都占有一定的比率,但分布面积比较小。另外一种主要分布在辫状水道的边角地带,由于窜流通道造成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未发育区域驱替效果差,形成滞留区。
4)层间干扰型:该类剩余油存在于纵向上物性相对较差的油层中,在原有井网虽然已经射孔,注采关系也相对比较完善,但是由于该类油层的物性比同时射孔其他油层物性差很多,因而不吸水、不出油,造成油层不动用或者动用效果差,形成剩余油。
5)层内未水淹型:存在于厚油层中,由于油层内的非均质性,正韵律油层底部物性好,先水淹,在底部形成窜流通道后,其顶部未水驱部分存在剩余油,多个夹层间由于夹层的抑制作用,水驱效果差也存在剩余油。
6)低级序断层遮挡型:研究区内部低级序断层,无论是早期识别的还是后期识别的,由于断层的阻挡,让注水井注水效果失效,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一般分布面积的大小与断层的发育状况相关。
4.技术与对策研究
分井区综合治理,针对井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对待综合治理,主要问题是目前开发效果差,油层条件较差,注采系统不合理,停产井多,井网较稀的井区,建议下步先恢复油井再恢复水井;问题主要是注采系统不合理,水井太多,井间滞留区多,建议水井改为油井;整体注采系统较完善,但注水沿断层水窜的井区,下步需要关井,针对井間滞留区及剩余油富集层,可以针对性部署加密井,此外老井还可提液来提高产量。
[关键词]采收率;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023-01
划分油藏开发阶段的方法和指标很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产量变化趋势划分开发阶段,另一种是以含水率的变化特点划分开发阶段。划分标准:低含水阶段:含水<20%;中含水阶段:20%-60%;高含水阶段:60%-90%,特高含水期:含水>90%。
1.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停产停注井多,注采对应率低,注采系统极不完善
2)目前水淹严重、单井产量低、采油速度低。
3)由于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分层生产情况差异大。对于注水油田,由于水总是首先沿高渗透层突进,低渗透层吸水量小,甚至不吸水,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各层的压力就要发生变化,高渗透的高压层将干扰低渗透的低压层,特别是油井见水后,井底压力上升,低渗透的低压层的产量就会降低甚至停产。如果再加上原油性质的差异,干扰将更加严重。因此多层合采的砂岩油田由于层间非均值性而造成部分比较差的层动用不好,甚至不能动用的现象,是多层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时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2.对采收率进行标定
当油藏全面投入水驱开发并进入稳产阶段后,当油藏的含水率达到50%以上,在半对数坐标上累积产油和累积产水总可以找到直线段,这一关系可包含研究工作难以准确描述的诸如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水驱油过程的复杂等因素,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可以预测油田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本次采收率标定利用动静态结合预测采收率。
(1)Ⅰ型曲线(又称甲型曲线)
(2)Ⅱ型曲线
(3)Ⅳ型曲线
:油藏累计产水量,;
(4)胜利油区多元回归公式
Er=0.09029+0.088921lg(k/uo)+0.18966Ф+0.0028f
(5)smz回归公式
Er=0.09204+0.0741lgk-0.06068lgμ+0.1581Ф+0.00234f
(6)总公司储量研究室多元回归公式
Er=0.05842+0.08461lg(k/uo)+0.3464Ф+0.003871f
:分别代表甲、Ⅱ型、Ⅳ驱曲线直线段的截距;
:分别代表甲、Ⅱ型、Ⅳ驱曲线直线段的斜率;
:水驱油藏的累计产液量,;:水驱油藏的累计产油量,;
:油藏的可采储量,;:水驱油藏的极限含水率,小数,一般为0.98;Er:采出程度,小数;f:井网密度,口/km2;Ф:孔隙度,小数;k:空气渗透率,10-3um2;uo:地下原油粘度,mPa·S;Ke:有效渗透率,10-3um2;
3.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控制。一是地质因素包括沉积相带、储层的非均质性、微构造等;二是开发因素,包括注采井网、吸水产液能力、射孔状况等。通过剩余油的控制因素的分析,综合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发现本研究区主要以下六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1)成片分布的差油层型:这类剩余油主要由于油层薄、物性差、分布面积相对比较大,但是由于物性条件差,注水水驱效果不明显,动用状况差,主要分布在水道侧缘和水道间区域。
2)注采不完善型:原有井网虽然有井点钻遇,但是却有注无采、有采无注而形成的剩余油,该类剩余油分布比较分散。在所有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它和地质因素的处理关系。不稳定砂体分布、小砂体或井网控制程度低都可能导致注采系统的不完善(没有生产井或没有注入井),从而形成剩余油。注采关系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主流线上的地层发生严重水侵,而在非主流线上的地层则水侵程度较轻。当地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水驱井网也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很大的影响。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及系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的井网形式其面积注水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式下,如果地层性质沿注入井方向变化很大,则甚至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剩余油。剩余油富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中线上。然而在四点面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
3)滞留区型:一种主要分布在相邻两口或者多口注水井之间,该类不论是辫状水道相带还是水道间等非主力相带都占有一定的比率,但分布面积比较小。另外一种主要分布在辫状水道的边角地带,由于窜流通道造成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未发育区域驱替效果差,形成滞留区。
4)层间干扰型:该类剩余油存在于纵向上物性相对较差的油层中,在原有井网虽然已经射孔,注采关系也相对比较完善,但是由于该类油层的物性比同时射孔其他油层物性差很多,因而不吸水、不出油,造成油层不动用或者动用效果差,形成剩余油。
5)层内未水淹型:存在于厚油层中,由于油层内的非均质性,正韵律油层底部物性好,先水淹,在底部形成窜流通道后,其顶部未水驱部分存在剩余油,多个夹层间由于夹层的抑制作用,水驱效果差也存在剩余油。
6)低级序断层遮挡型:研究区内部低级序断层,无论是早期识别的还是后期识别的,由于断层的阻挡,让注水井注水效果失效,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一般分布面积的大小与断层的发育状况相关。
4.技术与对策研究
分井区综合治理,针对井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对待综合治理,主要问题是目前开发效果差,油层条件较差,注采系统不合理,停产井多,井网较稀的井区,建议下步先恢复油井再恢复水井;问题主要是注采系统不合理,水井太多,井间滞留区多,建议水井改为油井;整体注采系统较完善,但注水沿断层水窜的井区,下步需要关井,针对井間滞留区及剩余油富集层,可以针对性部署加密井,此外老井还可提液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