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师大附中东区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数为中心,采取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培养,致使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两方面:
1. 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认真做好自己与学生双边的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前深入备课,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案,能极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呢
(1)科学解读教材。教学案编写的质量和对提升教学效率的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编写者对于教材的科学解读,为此,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要有正确的学科思想。就历史而言,学科思想主要有:对社会来说你是学科具有“资政治世”的功能;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公民教育,为着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在于“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即历史解读服务和服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最大的现实是实现现代化,所以必须引导学生经过历史学习,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经验、教训。通过对历史学科思想的解读,可以指导我们对单元和专题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简化,使我们的讲课能以问题为中心系统展开,构建知识体系,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要正确把握课本的整体主题。我们高中共五本书(老人教),经过解读教材,可以形成五个主题:中国古代史一个主题即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国近现代史有三个主题即1840-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19-1949年是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历程、1949至今是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世界近现代史有两个主题即近代历史是讲资本主义从兴起到形成世界体系的历程、现代史是以国际关系演变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就能始终以历史主题来“串”起分散的历史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要正确把握章节主题。科学地对章节主题的解读可以大大简化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节课应该有一个小的主题,对应的要形成一个简要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设计好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不同的学科和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在教学案编写中要规划怎样进行学法引导和应该有哪些思维方法,如果是试题讲评的教学案,要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性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关注答案本身。这种学习和思维方法对于学生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有好的方法,会成倍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 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2.1 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培养宏观能力。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就是在归纳和整理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和整理专题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行专题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使整个历史知识形成纵横相连、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主体知识体系。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抓纲采点,章节过关,夯实基础。在高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严格地按照《考纲》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据,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逐册逐章逐节地全面复习。弄清编章纲目结构,掌握基本线索,加深对章节具体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要仔细,从目录到大事年表,从插图到注释都不能忽略。在学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考纲》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章节顺序编出复习提纲,然后以这个提纲为纲,指导学生逐一落实知识点,形成编章 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只有具备充实的基础,才能具有高考的应变能力。
(2)清点理线,专题归纳,提纲挈领。在综合复习阶段主要是抓历史专题知识结构的教学,提高学生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的水平。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但对课本的掌握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巩固、系统消化、综合运用的程度。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全部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必须进行专题复习。即:指导学生在归纳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系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从宏观上去把握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3)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培养能力。运用纵横联系法进行复习,不仅是为了适应高考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从高考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问答题,无论是“大跨度、深层次、高要求”的试题,或是“小切口、多层次、深 分析”的试题,都非常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归类。
2.2 史论结合,培养科学精神。如何推行“史论结合”?主要做法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总论点,找出分论点,并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及理解。
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活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越来越有兴趣,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用客观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和整合,夯实学生基础 教材是进行教学和复习的一种资源,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好这个教学资源。现行的课本往往只是记录历史上的观点、结论,而很少具体详细的说明它们的产生过程或影响等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的解读,以增加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如复习“三民主义”时,特别对民族主义,课本只是点到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我进一步解读为:强调是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清政府统治仅具有间接的打击帝国主义的作用。可见,民族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本人也存在着狭隘的大汉民族观念。民权主义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我解读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是政体上的进步,同时民权并非是人民主权而是资产阶级主权,民权主义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而非西方的“三权分立”。民生主义是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我解读为:在此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还是属于地主阶级。作为农业大国当时的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使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缺乏农民阶级的支持。说明孙中山并没有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数为中心,采取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培养,致使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两方面:
1. 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认真做好自己与学生双边的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前深入备课,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案,能极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呢
(1)科学解读教材。教学案编写的质量和对提升教学效率的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编写者对于教材的科学解读,为此,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要有正确的学科思想。就历史而言,学科思想主要有:对社会来说你是学科具有“资政治世”的功能;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公民教育,为着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在于“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即历史解读服务和服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最大的现实是实现现代化,所以必须引导学生经过历史学习,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经验、教训。通过对历史学科思想的解读,可以指导我们对单元和专题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简化,使我们的讲课能以问题为中心系统展开,构建知识体系,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要正确把握课本的整体主题。我们高中共五本书(老人教),经过解读教材,可以形成五个主题:中国古代史一个主题即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国近现代史有三个主题即1840-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19-1949年是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历程、1949至今是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世界近现代史有两个主题即近代历史是讲资本主义从兴起到形成世界体系的历程、现代史是以国际关系演变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就能始终以历史主题来“串”起分散的历史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要正确把握章节主题。科学地对章节主题的解读可以大大简化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节课应该有一个小的主题,对应的要形成一个简要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设计好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不同的学科和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在教学案编写中要规划怎样进行学法引导和应该有哪些思维方法,如果是试题讲评的教学案,要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性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关注答案本身。这种学习和思维方法对于学生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有好的方法,会成倍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 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2.1 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培养宏观能力。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就是在归纳和整理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和整理专题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行专题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使整个历史知识形成纵横相连、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主体知识体系。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抓纲采点,章节过关,夯实基础。在高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严格地按照《考纲》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据,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逐册逐章逐节地全面复习。弄清编章纲目结构,掌握基本线索,加深对章节具体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要仔细,从目录到大事年表,从插图到注释都不能忽略。在学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考纲》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章节顺序编出复习提纲,然后以这个提纲为纲,指导学生逐一落实知识点,形成编章 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只有具备充实的基础,才能具有高考的应变能力。
(2)清点理线,专题归纳,提纲挈领。在综合复习阶段主要是抓历史专题知识结构的教学,提高学生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的水平。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但对课本的掌握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巩固、系统消化、综合运用的程度。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全部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必须进行专题复习。即:指导学生在归纳章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系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从宏观上去把握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3)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培养能力。运用纵横联系法进行复习,不仅是为了适应高考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从高考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问答题,无论是“大跨度、深层次、高要求”的试题,或是“小切口、多层次、深 分析”的试题,都非常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归类。
2.2 史论结合,培养科学精神。如何推行“史论结合”?主要做法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总论点,找出分论点,并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及理解。
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活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越来越有兴趣,能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用客观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和整合,夯实学生基础 教材是进行教学和复习的一种资源,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好这个教学资源。现行的课本往往只是记录历史上的观点、结论,而很少具体详细的说明它们的产生过程或影响等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的解读,以增加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如复习“三民主义”时,特别对民族主义,课本只是点到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我进一步解读为:强调是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清政府统治仅具有间接的打击帝国主义的作用。可见,民族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本人也存在着狭隘的大汉民族观念。民权主义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我解读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是政体上的进步,同时民权并非是人民主权而是资产阶级主权,民权主义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而非西方的“三权分立”。民生主义是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我解读为:在此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还是属于地主阶级。作为农业大国当时的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使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缺乏农民阶级的支持。说明孙中山并没有认识到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