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间是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我们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历史考试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时间记忆的指导。但是随着扬州市近年来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有些同行认为历史时间的记忆已经不必要了。没有历史时间记忆的学习基础,历史概念的理解会混乱不清。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一条连贯的时间轴将无数历史故事串联起来的,有了历史时间,才有明确的历史架构,在时间的前后比较中,才能捕捉到历史发展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快速记忆历史时间呢?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如果能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初中学生年龄小,其好玩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好奇心还特别强。在教学一开始,针对性地讲述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时,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新课教学。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亢奋状态,要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理特点,设置悬念。例如:在讲隋朝大运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隋炀帝是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人们对他的主人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英雄,有人骂他是“恶魔”,当他事业发展达到巅峰时,却身首异处,被埋葬在扬州,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是被身边的卫士杀死的,也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那么,隋炀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就这样悬念设置,学生就会迫切地想了解隋炀帝,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迁移到教学中来,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任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历史人物逸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的时候,提到邓世昌英勇牺牲,我向学生介绍了他身边的小狗救他却被他拒绝的野史故事。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邓世昌“舍生取义”的爱国思想。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所有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努力一把能得到实现。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多一点,难一点,给成绩落后一点的学生少一点,简单一点。如上《甲午中日战争》时,布置所有的学生都要记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95年。这个要求比较低,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记得。给中等生的要求就要更高一点。要记得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1894年1月朝鲜爆发起义;9月黄海大东沟遭遇战;1895年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给优等生的要求,要再高一点,前几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所有本课涉及到的前面的历史时间,都要掌握。
2 价值得到认同才会加倍努力
告诉学生历史时间占历史考试的比重。考试分数会成为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的最直接的动机,学生会加强学习记忆,会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分析近四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到考察时间类的题目,2007年的第2、17、22题,共3分。2008年的第11、13、29题,共3分。2009年的第15题,共1分。2010年的第13、23题,共2分。这就导致了学生误以为,时间问题考的太少了,不重要了,尤其是开卷考试的背景下。不要说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懈怠,有些老师都觉得背时间根本没有必要。其实,要注意三点,第一,高考历史,是闭卷考试。第二,知道了时间,会帮助解题。第三,时间是整个历史事件的最基本的要素,很难想象没有时间概念,会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3.1 理解是深刻记忆的前提:理解,先要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1868年农奴制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农奴制的弊端;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导火线——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把历史整理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把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记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不失为记忆单元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3.2 好方法,会事半功倍: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歌诀记忆法。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王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成歌诀的形式以加快记忆。例如关于“战国七雄”,可以通过以下歌诀进行记忆:东齐西秦东北燕,赵魏韩楚在中间。图示记忆法: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忆,对相同的内容联合记忆;或将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来进行对比记忆。通过对比搞清不同问题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3.3 意识最重要。“温故而知新”,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熟练,由熟练到灵活运用,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重复、不断地重复,尽管很“笨”,但却是记忆历史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过好基本史实关,打好扎实的史实基础,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关键。要有重复的意识。
3.4 寻找快乐,创造趣味。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学生的兴趣却又是千差万别的,可把数字编号,寻找富有个性的规律。如:1851年太平天国建立(关键记忆51)手立旗干到天国(手代表5,旗干代表1);也可以用:“一个巴掌(18的谐音)五个一(51的谐音)”来记。如: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1046年。记住:十分完美啊:10=4+6。
3.5 调动更多的感官刺激。利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合作记忆。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器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记得好。有人做过统计: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而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记住65%。所以学习时除了眼看、耳听、脑子想外,还应动口、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总之,记忆,是充满个性的。你可以这样记,也可以那样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渔”比“鱼”重要的多;重要的是认同历史时间的价值,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如果能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初中学生年龄小,其好玩天性并未改变,特别爱听故事,好奇心还特别强。在教学一开始,针对性地讲述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时,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新课教学。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亢奋状态,要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理特点,设置悬念。例如:在讲隋朝大运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隋炀帝是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人们对他的主人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英雄,有人骂他是“恶魔”,当他事业发展达到巅峰时,却身首异处,被埋葬在扬州,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是被身边的卫士杀死的,也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那么,隋炀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就这样悬念设置,学生就会迫切地想了解隋炀帝,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迁移到教学中来,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任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历史人物逸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的时候,提到邓世昌英勇牺牲,我向学生介绍了他身边的小狗救他却被他拒绝的野史故事。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邓世昌“舍生取义”的爱国思想。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所有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努力一把能得到实现。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多一点,难一点,给成绩落后一点的学生少一点,简单一点。如上《甲午中日战争》时,布置所有的学生都要记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95年。这个要求比较低,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记得。给中等生的要求就要更高一点。要记得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1894年1月朝鲜爆发起义;9月黄海大东沟遭遇战;1895年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给优等生的要求,要再高一点,前几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所有本课涉及到的前面的历史时间,都要掌握。
2 价值得到认同才会加倍努力
告诉学生历史时间占历史考试的比重。考试分数会成为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的最直接的动机,学生会加强学习记忆,会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分析近四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到考察时间类的题目,2007年的第2、17、22题,共3分。2008年的第11、13、29题,共3分。2009年的第15题,共1分。2010年的第13、23题,共2分。这就导致了学生误以为,时间问题考的太少了,不重要了,尤其是开卷考试的背景下。不要说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懈怠,有些老师都觉得背时间根本没有必要。其实,要注意三点,第一,高考历史,是闭卷考试。第二,知道了时间,会帮助解题。第三,时间是整个历史事件的最基本的要素,很难想象没有时间概念,会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3.1 理解是深刻记忆的前提:理解,先要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1868年农奴制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农奴制的弊端;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导火线——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把历史整理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把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记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不失为记忆单元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3.2 好方法,会事半功倍: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歌诀记忆法。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王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成歌诀的形式以加快记忆。例如关于“战国七雄”,可以通过以下歌诀进行记忆:东齐西秦东北燕,赵魏韩楚在中间。图示记忆法: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忆,对相同的内容联合记忆;或将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来进行对比记忆。通过对比搞清不同问题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3.3 意识最重要。“温故而知新”,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熟练,由熟练到灵活运用,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重复、不断地重复,尽管很“笨”,但却是记忆历史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过好基本史实关,打好扎实的史实基础,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关键。要有重复的意识。
3.4 寻找快乐,创造趣味。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学生的兴趣却又是千差万别的,可把数字编号,寻找富有个性的规律。如:1851年太平天国建立(关键记忆51)手立旗干到天国(手代表5,旗干代表1);也可以用:“一个巴掌(18的谐音)五个一(51的谐音)”来记。如: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1046年。记住:十分完美啊:10=4+6。
3.5 调动更多的感官刺激。利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合作记忆。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器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记得好。有人做过统计: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而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记住65%。所以学习时除了眼看、耳听、脑子想外,还应动口、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总之,记忆,是充满个性的。你可以这样记,也可以那样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渔”比“鱼”重要的多;重要的是认同历史时间的价值,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