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提倡的导学案实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载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导什么”?一是导趣,助推学习动力。二是导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三是导议,教师要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和思考角度。四是导法,即授以技能,培养能力。而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尝试、反思、感悟、归纳这几个手段和环节完成的。
关键词:引导作用的发挥;尝试探究;反思质疑;感悟灵活之妙趣;归纳方法之多样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我们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引导是先声,引导是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前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创设情景,因势利导,从而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否则学生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过程,即数学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作为“引导者”其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对某种方案做出反思,对规律性的方法要整合归纳。本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四环节:尝试·反思·感悟·归纳,按照这样的模式,往往能做到启动自然,相得益彰的效果。既能查缺补漏,总结规律,又能起到启迪思维,挖掘本质的功效。
本文将通过我自己教学中几个案例的剖析,以期和同行交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案例一:在高三复习课中,复习均值不等式时,为了强调“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运用条件,尤其是等号成立条件的验证往往被忽略。
我展示了如下例子:
例1 求函数y=sinx2 2sinx(0 为了暴露错误,我有意安排让他们利用均值不等式完成该问题。
结果有同学提供了以下解法:
思路一:∵sinx>0 (x∈(0,π))
y=sinx22sinx≥
2sinx2·2sinx=2
据此,就引导大家讨论: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sinx2=2sinx”能否成立。
此时学生马上得到sinx=2这是不可能成立的!至此错误暴露无遗!
紧接着,因势利导,提出本题应当怎样解决?引导他们尝试能不能用函数单调性方法解决,这样大家自然想到换元法和导数工具,于是有:
思路二:令sinx=t,则t∈(0,1],
y=f(t)=t2 2t,t∈(0,1]
y′=12-2t2,t∈(0,1]
可见f(t)在(0,1]内导数恒小于0
f(t)单调递减,∴ymin=f(1)=52
为了培养同学们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让大家讨论换元后能否利用图解法,使问题更具直观性,并提醒他们借鉴线性规划问题的思想。
结果大家首先得到:令u=sinx2,v=2sinx,则u·v=10 建立u-v坐标后。
我先引导大家研究:u·v=1是什么图形。
现在要求什么的最值;
很快自然地得到u·v=1是双曲线段(反比例函数图像局部)
若令y=u v,则v=-u y表示
u-v坐标中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束,y的几何意义是直线在v轴上的截距值。
这时问题转化成了什么呢?
经过探索:同学不难发现,该问题的本质是:
要求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束经过双曲线上点(u,v)且在v轴上截距最小时截距之值。
经过上述尝试、反思、大家终于可以做出下图,反映问题的几何意义:
为了学会“等号成立”条件运用,我安排了错误方法尝试,为的是暴露难点,为了巩固导数工具我引导他们研究单调性方法,正是对错误方法的反思。通过研究图解法,大家感悟到了图像解决法的美观与简约,如果归纳一下,就又可以发现多角度、多视角解决问题的思维美感,这样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挖掘了数学本质。
案例二:高三复习课中,遇到这样一道比较大小的问题:
例2 若a=ln22,b=ln33,c=ln55
试比较a、b、c的大小。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利用对数性质变形。从而只比较对数的真数的大小,即下列解法。
解法一:
依题a=ln2,b=ln33,c=ln55
∵2=68<69=33
2=1032>1025=55
∴55<2<33,故c 其实这个考虑是自然的,但变形比较难,大多数学生仍束手无策。
于是我引导大家用函数观点,利用导数工具比较大小。
解法二:
首先引领同学提炼目标函数,学生马上想到y=lnxx显得非常自然。
以下是导数方法:令y′=1-lnxx2=0则x=e
可见y=lnxx在(e,
SymboleB@ )上是减函数
又∵a=ln22=ln44且e<3<4<5
∴ln55 上述解法体现了函数观点的重要性及导数工具的实用性,学生拍手称妙,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更简洁的方法以求直观、简明。
先让学生探求lnxx几何意义怎样提炼,学生自然想到时斜率公式k=b-0a-0=ba代表点(a,b)与原点清连线的斜率,于是学生就有了以下解法:
解法三:
lnxx表示函数y=lnx图像上的点(x,y)与坐标原点0连线的斜率。
a=kOA,b=kOB,c=kOc
作出y=lnx图像可知,
kOC 上述解法体现了数形结合方法直观简洁的优势,至此,学生对该问题带来的思维韵律操的美感达到顶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导探索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归纳,让学生长于比较,反思解法的优劣。
结束语
教的真谛在于导,学的成功在于悟,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如何思考,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教师在搭建好思维平台后,辅之合理的引导。起好思维的灯塔的作用。通过尝试,寻找方法,通过反思提炼一点点精髓式的认识,再通过归纳找到规律所在,通过感悟,体会思维的深度和视角,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尝试是問题解决的发端,反思、感悟是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矫正,而形成规律性的结论,则必须善于总结归纳。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上述四个环节展开引导,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就可以落地生根,课堂就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授人以渔。
作者简介:李富荣,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目前提倡的导学案实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载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导什么”?一是导趣,助推学习动力。二是导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三是导议,教师要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和思考角度。四是导法,即授以技能,培养能力。而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尝试、反思、感悟、归纳这几个手段和环节完成的。
关键词:引导作用的发挥;尝试探究;反思质疑;感悟灵活之妙趣;归纳方法之多样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我们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引导是先声,引导是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前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创设情景,因势利导,从而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否则学生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过程,即数学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作为“引导者”其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对某种方案做出反思,对规律性的方法要整合归纳。本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四环节:尝试·反思·感悟·归纳,按照这样的模式,往往能做到启动自然,相得益彰的效果。既能查缺补漏,总结规律,又能起到启迪思维,挖掘本质的功效。
本文将通过我自己教学中几个案例的剖析,以期和同行交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案例一:在高三复习课中,复习均值不等式时,为了强调“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运用条件,尤其是等号成立条件的验证往往被忽略。
我展示了如下例子:
例1 求函数y=sinx2 2sinx(0
结果有同学提供了以下解法:
思路一:∵sinx>0 (x∈(0,π))
y=sinx22sinx≥
2sinx2·2sinx=2
据此,就引导大家讨论: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sinx2=2sinx”能否成立。
此时学生马上得到sinx=2这是不可能成立的!至此错误暴露无遗!
紧接着,因势利导,提出本题应当怎样解决?引导他们尝试能不能用函数单调性方法解决,这样大家自然想到换元法和导数工具,于是有:
思路二:令sinx=t,则t∈(0,1],
y=f(t)=t2 2t,t∈(0,1]
y′=12-2t2,t∈(0,1]
可见f(t)在(0,1]内导数恒小于0
f(t)单调递减,∴ymin=f(1)=52
为了培养同学们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让大家讨论换元后能否利用图解法,使问题更具直观性,并提醒他们借鉴线性规划问题的思想。
结果大家首先得到:令u=sinx2,v=2sinx,则u·v=10 建立u-v坐标后。
我先引导大家研究:u·v=1是什么图形。
现在要求什么的最值;
很快自然地得到u·v=1是双曲线段(反比例函数图像局部)
若令y=u v,则v=-u y表示
u-v坐标中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束,y的几何意义是直线在v轴上的截距值。
这时问题转化成了什么呢?
经过探索:同学不难发现,该问题的本质是:
要求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束经过双曲线上点(u,v)且在v轴上截距最小时截距之值。
经过上述尝试、反思、大家终于可以做出下图,反映问题的几何意义:
为了学会“等号成立”条件运用,我安排了错误方法尝试,为的是暴露难点,为了巩固导数工具我引导他们研究单调性方法,正是对错误方法的反思。通过研究图解法,大家感悟到了图像解决法的美观与简约,如果归纳一下,就又可以发现多角度、多视角解决问题的思维美感,这样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挖掘了数学本质。
案例二:高三复习课中,遇到这样一道比较大小的问题:
例2 若a=ln22,b=ln33,c=ln55
试比较a、b、c的大小。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利用对数性质变形。从而只比较对数的真数的大小,即下列解法。
解法一:
依题a=ln2,b=ln33,c=ln55
∵2=68<69=33
2=1032>1025=55
∴55<2<33,故c 其实这个考虑是自然的,但变形比较难,大多数学生仍束手无策。
于是我引导大家用函数观点,利用导数工具比较大小。
解法二:
首先引领同学提炼目标函数,学生马上想到y=lnxx显得非常自然。
以下是导数方法:令y′=1-lnxx2=0则x=e
可见y=lnxx在(e,
SymboleB@ )上是减函数
又∵a=ln22=ln44且e<3<4<5
∴ln55
先让学生探求lnxx几何意义怎样提炼,学生自然想到时斜率公式k=b-0a-0=ba代表点(a,b)与原点清连线的斜率,于是学生就有了以下解法:
解法三:
lnxx表示函数y=lnx图像上的点(x,y)与坐标原点0连线的斜率。
a=kOA,b=kOB,c=kOc
作出y=lnx图像可知,
kOC
结束语
教的真谛在于导,学的成功在于悟,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如何思考,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教师在搭建好思维平台后,辅之合理的引导。起好思维的灯塔的作用。通过尝试,寻找方法,通过反思提炼一点点精髓式的认识,再通过归纳找到规律所在,通过感悟,体会思维的深度和视角,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尝试是問题解决的发端,反思、感悟是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矫正,而形成规律性的结论,则必须善于总结归纳。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上述四个环节展开引导,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就可以落地生根,课堂就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授人以渔。
作者简介:李富荣,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