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兴趣可直接驱动幼儿自身主动地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研究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价值,在教师的支持下,促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愿意在生活中使用。笔者以“水”这一孩子们熟悉的物质材料,开展多途径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17-02
幼儿年龄阶段处于1周岁到6周岁,从生理上来说,幼儿由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内着床,在羊水的环境下发育,直到成熟生产,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羊水,其中含量较丰富物质是水,所以一些幼儿在出生之后家长会将其放置在水中,以从母体羊水到外界环境水这样过渡,以便幼儿更好的接触这个世界,基于这样与生俱来的对水渴望的内在动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笔者创生了“水趣”主题活动,用以最大程度激发幼儿们的探究兴趣。我们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创设了不同的玩水区,本文中笔者以案例形式分享“水趣”的主题游戏。
游戏案例一:水的流动
发展目标: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水的特性。
提供材料:长直管、弯头管。
游戏情境:将长直管,弯头管以各种顺序连接起来,组成多种形状,然后从管口处注水,观察水流情况。
评价反思: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的探究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收获。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尽管幼儿的发现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表层的,幼儿的表达也不是很完整、很精确、很严密,但有了对话与交流,也就有了思维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了幼儿获得成长的基础。如:在用管子自由玩“小球射门”游戏的分享中,孩子们总结出“长直管走直线”“弯头管可转向”“三通管可分流”等口诀,快速了解了各种管子的“本领”。活动中,自由快乐的游戏和自主探究的氛围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落地生根。
游戏案例二:水的声音
发展目标:倾听水是否具有声音,如果有,尽可能的使用语言来展现水的声音,同时探究水能发出声音的原因;如果没有,则探究水为什么会没有声音。
提供材料:天空中下不同雨水的视频,具有满水的塑料大盆若干,不同口径的玻璃瓶数量相同,木头棍若干。
游戏情境:播放下雨视频(如暴雨、小雨等),同時让幼儿们自行使用语言加以模仿。取相同口径瓶子若干,分别倒入不同量的水,根据水量的不同分成装满水、装半瓶水、装小半瓶水、不装水四种,分成完毕之后并逐一使用小棍敲击瓶口,倾听它们是否发出声音,同时区分这些声音是否不同。
评价反思:孩子们在屏声静气地倾听录音机播放的各种水声,恺恺边听边自语“哗啦啦,这是大雨的声音”,同时,他的双手从上往下转动着;小宝边听边说“这一定是海浪的声音,哗、哗、哗”,同时大幅度地甩动自己的双手;亮亮和俊俊两人合作,一人用小棍敲击空瓶子,一人用小棍敲击装满水的瓶子,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
游戏案例三:水的漂浮
发展目标: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置于水中之后的结果,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或悬浮的原因。
提供材料:塑料大盆若干;装有纸制品、泡沫块、塑料玩具、铁制品等材料筐若干;彩泥、磁铁、胶带若干。
游戏情境: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负责一个塑料大盆,盆内注入五分之三的水,将泡沫块,塑料玩具,磁铁等材料分发给各小组,放入各自负责的塑料盆内。观察材料放入水中的状态。
评价反思:将材料筐中材料分别置于水中,观察哪些材料是能悬浮于水面上,哪些材料沉于水底。实验探究物体沉或浮的原因。
关于水的主题游戏中,第一个场景幼儿对水的描述为:水为无色,成塑料盆的形状,可以流动。在对水的形状描述上,对全班幼儿立马增添一个玻璃瓶,往圆柱形玻璃瓶中倒满水,再次询问水的形状,有幼儿答道圆形,协同之前的塑料大盆状,纠正幼儿对水的认识。第二个场景,要求幼儿们协同合作,一人使用小木棍敲击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口,另一人使用小木棍敲击装有满瓶水的玻璃瓶口,倾听这些水是否能发出声音。最后一个场景物质在水中的上浮与下沉,常常出现于生活之中,但这不影响对它的探究,是小东西上浮呢?还是轻的东西上浮?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实践,自身进行相应的探究。
这样的“水趣”游戏活动能大大激发幼儿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什么”“为什么”等于问题相关的疑问时刻在促进着他们自主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同时实际的动手操作有助于幼儿们体验到动手实践的意义与作用,也为之后科学探究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17-02
幼儿年龄阶段处于1周岁到6周岁,从生理上来说,幼儿由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内着床,在羊水的环境下发育,直到成熟生产,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羊水,其中含量较丰富物质是水,所以一些幼儿在出生之后家长会将其放置在水中,以从母体羊水到外界环境水这样过渡,以便幼儿更好的接触这个世界,基于这样与生俱来的对水渴望的内在动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笔者创生了“水趣”主题活动,用以最大程度激发幼儿们的探究兴趣。我们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创设了不同的玩水区,本文中笔者以案例形式分享“水趣”的主题游戏。
游戏案例一:水的流动
发展目标: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水的特性。
提供材料:长直管、弯头管。
游戏情境:将长直管,弯头管以各种顺序连接起来,组成多种形状,然后从管口处注水,观察水流情况。
评价反思: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的探究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收获。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尽管幼儿的发现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表层的,幼儿的表达也不是很完整、很精确、很严密,但有了对话与交流,也就有了思维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了幼儿获得成长的基础。如:在用管子自由玩“小球射门”游戏的分享中,孩子们总结出“长直管走直线”“弯头管可转向”“三通管可分流”等口诀,快速了解了各种管子的“本领”。活动中,自由快乐的游戏和自主探究的氛围有效促进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落地生根。
游戏案例二:水的声音
发展目标:倾听水是否具有声音,如果有,尽可能的使用语言来展现水的声音,同时探究水能发出声音的原因;如果没有,则探究水为什么会没有声音。
提供材料:天空中下不同雨水的视频,具有满水的塑料大盆若干,不同口径的玻璃瓶数量相同,木头棍若干。
游戏情境:播放下雨视频(如暴雨、小雨等),同時让幼儿们自行使用语言加以模仿。取相同口径瓶子若干,分别倒入不同量的水,根据水量的不同分成装满水、装半瓶水、装小半瓶水、不装水四种,分成完毕之后并逐一使用小棍敲击瓶口,倾听它们是否发出声音,同时区分这些声音是否不同。
评价反思:孩子们在屏声静气地倾听录音机播放的各种水声,恺恺边听边自语“哗啦啦,这是大雨的声音”,同时,他的双手从上往下转动着;小宝边听边说“这一定是海浪的声音,哗、哗、哗”,同时大幅度地甩动自己的双手;亮亮和俊俊两人合作,一人用小棍敲击空瓶子,一人用小棍敲击装满水的瓶子,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
游戏案例三:水的漂浮
发展目标: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置于水中之后的结果,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或悬浮的原因。
提供材料:塑料大盆若干;装有纸制品、泡沫块、塑料玩具、铁制品等材料筐若干;彩泥、磁铁、胶带若干。
游戏情境: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负责一个塑料大盆,盆内注入五分之三的水,将泡沫块,塑料玩具,磁铁等材料分发给各小组,放入各自负责的塑料盆内。观察材料放入水中的状态。
评价反思:将材料筐中材料分别置于水中,观察哪些材料是能悬浮于水面上,哪些材料沉于水底。实验探究物体沉或浮的原因。
关于水的主题游戏中,第一个场景幼儿对水的描述为:水为无色,成塑料盆的形状,可以流动。在对水的形状描述上,对全班幼儿立马增添一个玻璃瓶,往圆柱形玻璃瓶中倒满水,再次询问水的形状,有幼儿答道圆形,协同之前的塑料大盆状,纠正幼儿对水的认识。第二个场景,要求幼儿们协同合作,一人使用小木棍敲击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口,另一人使用小木棍敲击装有满瓶水的玻璃瓶口,倾听这些水是否能发出声音。最后一个场景物质在水中的上浮与下沉,常常出现于生活之中,但这不影响对它的探究,是小东西上浮呢?还是轻的东西上浮?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实践,自身进行相应的探究。
这样的“水趣”游戏活动能大大激发幼儿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什么”“为什么”等于问题相关的疑问时刻在促进着他们自主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同时实际的动手操作有助于幼儿们体验到动手实践的意义与作用,也为之后科学探究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