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阅读提倡多方位、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课文的 “空白”点,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品味作品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究,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进行比较阅读从而真正实现阅读助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探究点;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013-01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探索新世界、发现新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的主阵地。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作研究性阅读的初级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阅读,倡导探究性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探究点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发掘人的潜力,塑造有创造力和思想的人。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分析解决的过程。探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代表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需要有新的突破与创造。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非易事,教师要长期用心地引导。设计一正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原本匮乏的想像力变丰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了阅读的再创造。
二、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鸣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有不少,鼓励大胆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争鸣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围绕“要不要修复圆明园”,抓住这一阅读争论的焦点进行探究,在充分思考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尽力说服对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这样就改变了那种只会接受,而不会质疑;只是做被动者的角色,而不会成为主动者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展开丰富想像,挖掘阅读联想点
课文中有一部分能让学生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究的内容,这就是“空白”。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点,抓住这些文本之间空留的联想点,让学生从文本“空白”中去想象,去创造,去挖掘,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语言空白的填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想象,让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建构文本新的生命意义。
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一位教师以独特的眼光挖掘“空白”,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特点,展开想象,补写黑暗中的阿曼达。这样一来,既充实了阿曼达“了不起”的人物形象,又完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四、作品细节探究,捕捉语感训练点
语文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是妙不可言的。细节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必不可少,虽然不是文章的最精彩之处,但具体入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细节品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刷子李》精彩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读者:“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此外刷子李的一身黑,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抓住这些重点的、精妙的细节作为语感训练点,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进行理解,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五、纵横比较阅读 寻找阅读分析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一组课文,或是文章内容相似,或是写法相近等。这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性阅读。
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比较阅读的过程,有时就是质疑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求证,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蔺相如与晏子,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
六、探求未知领域,确定阅读矛盾点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貌似矛盾,实则统一。那正是作者精妙之处,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课堂争辩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用更加深入的目光去解读我们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例子。
再如老舍的《猫》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这正是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这时引导学生找出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深入探究,反复琢磨,这样抓住矛盾或者有意构筑矛盾,我们的阅读对话一定能够走向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飞跃。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积极的探索研究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紧扣探究点,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实现阅读助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探究点;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013-01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探索新世界、发现新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的主阵地。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作研究性阅读的初级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阅读,倡导探究性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探究点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发掘人的潜力,塑造有创造力和思想的人。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分析解决的过程。探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代表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需要有新的突破与创造。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非易事,教师要长期用心地引导。设计一正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原本匮乏的想像力变丰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了阅读的再创造。
二、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鸣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有不少,鼓励大胆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争鸣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围绕“要不要修复圆明园”,抓住这一阅读争论的焦点进行探究,在充分思考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尽力说服对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这样就改变了那种只会接受,而不会质疑;只是做被动者的角色,而不会成为主动者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展开丰富想像,挖掘阅读联想点
课文中有一部分能让学生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究的内容,这就是“空白”。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点,抓住这些文本之间空留的联想点,让学生从文本“空白”中去想象,去创造,去挖掘,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语言空白的填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想象,让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建构文本新的生命意义。
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一位教师以独特的眼光挖掘“空白”,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特点,展开想象,补写黑暗中的阿曼达。这样一来,既充实了阿曼达“了不起”的人物形象,又完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四、作品细节探究,捕捉语感训练点
语文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是妙不可言的。细节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必不可少,虽然不是文章的最精彩之处,但具体入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细节品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刷子李》精彩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读者:“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此外刷子李的一身黑,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抓住这些重点的、精妙的细节作为语感训练点,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进行理解,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五、纵横比较阅读 寻找阅读分析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一组课文,或是文章内容相似,或是写法相近等。这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性阅读。
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比较阅读的过程,有时就是质疑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求证,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蔺相如与晏子,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
六、探求未知领域,确定阅读矛盾点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貌似矛盾,实则统一。那正是作者精妙之处,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课堂争辩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用更加深入的目光去解读我们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例子。
再如老舍的《猫》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这正是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这时引导学生找出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深入探究,反复琢磨,这样抓住矛盾或者有意构筑矛盾,我们的阅读对话一定能够走向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飞跃。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积极的探索研究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文本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紧扣探究点,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实现阅读助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