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诗歌话语;诗歌气质;诗学追求;翟永明
摘要:翟永明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歌的艺术品质表现为:(1)卓然的诗歌话语,即具有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强的语言;(2)超然的诗歌气质,即具有神秘、独白的特质;(3)本然的诗学追求,即具有针对自身的诗歌本体意识。翟永明诗歌独特而又富于原创性的艺术品质直接带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1-0087-04
2007年底,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中国诗人奖授给了翟永明。授奖辞里有这样一句话:她的诗“能量充沛、情境深邃、肌理细腻、意味幽远”,这是对翟永明诗歌创作的综合评价。而仅就诗歌的艺术品质而言,二十多年来翟永明以其颇多的创意,同样发展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性。
一、卓然的诗歌话语: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语言
1.组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pass北岛”的口号中走上诗坛的翟永明,并不满足做“四川的小舒婷”,于是,她的关于“黑夜”的意识使女性诗歌作为一个概念真正诞生;她的《女人》横空出世,一经发表便奠定了其高度,不仅那强烈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令人震撼,气势磅礴的组诗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翟永明的诗歌创作多为整体喷发,无论是《女人》、《静安庄》,还是《死亡的图案》、《人生在世》,都是组诗或长诗。这些复杂的文字集合,似鬼使神差般地一挥而就,如怒放于崖畔的雪莲,又如汩汩喷涌的泉眼,不可遏止,却又控制得恰如其分。对于这种诗体形式上的追求,翟永明曾说:“首先是青春期的泛滥精力,其次是对诗歌的狂热追求,使得我在每一次较为投入的写作中,非组诗不足以淋漓尽致地、不受羁绊地表达我的冲动的内心。除此之外,我对诗歌的结构和空间感也一直有着不倦的兴趣,在组诗中贯注我对戏剧的形式感的理解,也是对我所喜爱的戏剧的一点痴心。”翟永明在写作这些组诗时,似乎置身世外,心中只有诗,小诗、短诗,甚至一般的长诗都难以容纳诗人心中澎湃的激情;而且,戏剧般的空间转换和建筑似的结构布局,才能显示诗人高超的文本把握能力。翟永明的组诗以大量冷色调的词语组合、营造着阴冷的氛围,以若干个分文本的组合,整体性爆发出强烈的击打力量,使人不但没有产生读长诗经常会有的疲劳感、厌倦感,反而以其令人费解的神秘言说与变化多端不断地牵引着读者的感觉,并以其紧张而又充满张力的大结构和大布局,在“狭小”的诗歌舞台上建构着属于自己的诗歌话语。
2.句群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多为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意象。翟永明的诗中不乏这样的词意象,如“黑夜”、“血”、“鸟”、“村庄”等。除此之外,翟永明的诗还呈现出句群意象的特点,如“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你没有/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的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女人·母亲》)。其中,“我/的心”、“记/不得”、“何/等”均为跨行表达。跨行通常是为了对比或强调,但在翟永明的诗中,似乎不仅如此。翟永明的诗歌跨行频率很高,而且密集,读她的诗往往会感到紧张、急促,不能喘息,只能一目十行;不能单句分析,只能整体领悟,而且,句与句之间可以毫无联系,却又不可分割。这些不断跨行的句子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句群意象,呈现出“另类”的面目,不仅从形式上突破了过去诗歌的既定程式和固有面貌,而且以流动的词语、混合的句式,创造出文断意连、浑然一体,既突兀、陌生,又复杂、神秘,让人深省、反思的效果;涵义丰富的旬群意象与庞大的组诗形式相呼应,挥洒着诗人的感受、欲望、体验、痛苦,冲击着读者的感官与想象力;以单纯的词意象难以企及的力量拓展诗歌内部巨大的审美空间,使文本叙事充满了张力,呈现出对个人生命尤其是女性生命介入的深度和爆发力,创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女性史诗。
3.形式感语言。就现代诗而言,语言不是工具,语言即诗,诗即语言。“享受诗歌,许多时候就是享受诗语。”读翟永明的诗,就犹如置身语言的迷宫,有点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口,却又倘徉其中、流连忘返。翟永明同众多女作家一样为语言而困惑,因为女性一开口就说着别种性别的人为她准备好的话,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于是,翟永明在诗中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迫不及待地要表达。她的诗歌语言不是观念和思想的表达,而是一种形式——女性的话语形式的反映。如她自己所说:“事实上,面对词语,就像面对我们自己的身体,女人总是能够本能地、自觉地认出那些有意义的部分,并且深知唤醒它的活力、灵气的秘密方法。我,同时也相信与我一样的那些女诗人们,只是默默地握住那些在我们体内燃烧的、呼之欲出的词语,并按照我们各自的敏感或对美的要求,把它们贯注在我们的诗里。”“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她秘密地一瞥使我精疲力竭/我突然想起这个季节鱼都会死去/而每条路正在穿越飞鸟的痕迹/貌似尸体的山峦被黑暗拖曳/附近灌木的心跳隐约可闻/那些巨大的鸟从空中向我俯视/带着人类的眼神/在一种秘而不宣的野蛮空气中/冬天起伏着残酷的雄性意识”(《女人·预感》)。翟永明在黑夜里“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翔”,以富有质感的形式语言,在黑暗中划出一道亮光,以酣畅淋漓的节奏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她的诗歌语言不乏亮点,却又放射出整体的光辉,加上与组诗形式、句群意象的不同组合,共同创造了卓尔不群的诗歌话语。
二、超然的诗歌气质:神秘·独白
1.神秘。“我茫然如不知所措的陷阱/如每个黄昏醉醺醺的凝视/我是夜的隐秘无法被证明”(《女人·证明》)。翟永明是神秘的,“秘密”是她诗歌中的高频词:“某个人在秘密支配/向日葵方式的梦,心跳概不由己”(《女人·噩梦》);“像风一样走着,黑发的女儿/悄无声息,用不可救药的/迷人之处动摇夏天的血液/充满秘密,夜走进你们心里”(《女人·人生》)。充满秘密的女人在黑夜里飞翔,不是魔鬼就是天使,而翟永明既像魔鬼又是天使,她以这种既巫又神的超验文本切人我们麻木的日常生活,传达出女性的本能感觉与生命体验。她认为:“对女性来说,在个人与黑夜本体之间有着一种变幻的直觉。我们从一生下来就与黑夜维系着一种神秘的关系,一种从身体到精神都贯穿着的包容在感觉之内和感觉之外的隐形语言,像天体中凝固的云悬挂在内部,随着我们的成长,它也成长着。它超过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而与另一个高高在上的世界沟通,这最真实也是最直接的冲动本身就体现出诗的力量。”对女性而言,由于始终置身黑夜被迫缄默,她的思绪只能游离于“白昼”之外,只能 在黑夜中生根、成长,在梦境中遨游,与神的世界畅谈。翟永明避开一般性经验,进入灵魂深处,在神秘的诗性空间里,展开与梦幻、潜意识的交流:“夜里总有一只蝴蝶叫着她的名字/于是她来,带着水银似的笑容/月亮很冷,很古典,已与她天生的/禀赋合为一体,我常常阴郁地/揣摩她的手势,但都一无所获”(《女人·沉默》)。翟永明拒绝常识和伦理,她以预感、臆想、夜境、憧憬、噩梦等作为依托,抒写着女性生命本体的欲望、感觉、潜意识,渴望着神秘的不可知世界。正是这不可知世界给了女人与生俱来的力量,给了诗人非如此不可的创造力。神秘是诗的前提,诗是一团不甚明了或不可明了的印象,翟永明以女性特有的神秘感觉与体验,以充满智性的文本挖掘着关于生命、死亡、命运的一个个“元”问题,开凿着女性生命的新通道。
2.独白。翟永明激情澎湃却又欲说还休,急于表达却又诚惶诚恐,她避开纷扰的外部世界,反观内心,叩问灵魂。她逃避“白昼”,因为赤裸的白昼让她头晕目眩,无法思维;她追逐“黑夜”,因为黑夜让她彻底放松,敞开心扉,而且感官发达,可以无限扩张,可以与身体和心灵中最细微的感觉展开交流和对话。翟永明气质诡秘、深邃,却又略显木讷,尽管她内心灼热、疯狂,诗却很少宣泄和布道,她担心被误解、害怕被伤害,因此,她选择了自言自语,选择了“独白”。独自是一种气质,其对应的表达方式是“自白”。“自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场诗歌运动,旨在“坦白内心、探索自我”,一直被认为是翟永明的模仿对象的普拉斯即是美国自白派的重要代表性诗人之一。从翻译成汉语的普拉斯的诗歌文本中看,翟诗确实有借鉴的情况。如:“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翟永明),“我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女人”(普拉斯);“海浪拍打我/好像产婆在拍打我的脊背”(翟永明),“接生婆拍拍你的脚底”(普拉斯);“我十九,一无所知”(翟永明),“我七岁,一无所知”(普拉斯)。但由于80年代中期翻译过来的普拉斯的作品还极其有限,所以,形式上的直接模仿还谈不上,倒是精神气质颇有几分相似。她们均痛苦、焦虑、怀疑,渴望交流却又无处诉说,于是,只有“剥掉所有的精神外壳,让自己裸露到原始的、直接的生存即本能状态”。“但翟永明有普拉斯的自我袒露,却没有她的歇斯底里;她是沉静、内敛的,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体验的深度,对女性的生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贯注,以自己的经验推及集体的经验、女性的经验,她的尖锐与焦灼略带恐惧与不安,以及急切的追寻。”
独白是心灵的语言,却又在语言之外,它是生命感官与潜意识的相互沟通,“仿佛早已存在,仿佛已经就序/我走来,声音概不由己/它把我安顿在朝南的厢房”(《静安庄·第一月》)。对此,我们很难在语义上阐释,只能从直觉上去把握,如同戏剧的序曲引领着我们走进剧中。事实上,翟永明的诗歌已充分贯注了她对戏剧的痴迷,尤其体现在结构和控制能力上。“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为了创造较大的结构,使现实的细枝末节在这些结构中具有意义,常常求助于神话。翟永明正是创造了关于‘自我’、‘女人’的神话。传统的神话为诗人和读者共享,而‘自我’的神话只能通过诗本身传达给读者,如何完成这一转变或许就要看诗人的结构能力了。”《女人》始于“预感”,终于“结束”;《静安庄》“十二个月”的自然转换,《死亡的图案》“七天七夜”的连续叩问,像造物者的神秘敲击,又是对既定命运的奋力突围,在天、地、人、神、时间、空间的巨大框架中自我暴露、纵情翱翔,却又鬼使神差、恰如其分地实施控制。正如诗人叶芝所说:“控制和戏剧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我们不能够想象自己与真实的自我不同,以第二个自我的面目出现,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控制加在我们身上,因此积极可取的态度是有意识地戏剧化,戴上一副面具。”《女人》中不断出现的“冬夏”的时间概念,《静安庄》里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奏的内在同构,《死亡的图案》之星月轮回与对“死”的敬重……翟永明都以她神秘的独白、超然的气质,探寻着女性的奥秘、生命的真实、世界的彻底性,打通着女性与世界关联的秘密通道。
三、本然的诗学追求:针对自身
就诗歌的传播效果来说,翟永明的诗基本上是在专业圈子里流传,普通读者很少,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她的诗对一般读者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为“无限的少数人”而作的。翟永明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诗歌本体意识的诗人,她认为:“更重要的不是面对外部的纷乱,困扰我的仍是内心”。她写诗“都是首先针对自身,其次才是针对他人”。但这并非说明翟永明的诗与现实无关:“我们这些女儿,分娩中的母亲/在生与死的脐带上受难/孪生两种命运——/过去和未来”(《死亡的图案·第五夜》);“当我十二岁,流出最早的鲜血/浑身发抖,倒在你冰冷的怀抱/我懂得死亡将怎样来临——召我而去”(《死亡的图案·第七夜》)……这些感受与体验是诗人的,也是女人的,是每一个女性“先天”具有、并时时影响着她们的,它深藏于内在的生命空间中,是因外在的世界太过纷扰和令人麻木,所以被遮蔽了。因此,翟永明的诗并非空中楼阁,她从自身出发,关注的是女性,是生命,是现实范畴中的女人和人。“她的诗歌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的‘抚摸’,写诗,对她来说是一桩‘快乐的事情’,写作中词语的流动、词语与自己所发生的具体的情感关系,都使诗人获得快感,并把这种快感传达给别人,最终打动读者。”翟永明以个人经验整合了女性经验乃至人类经验,正如罗丹所说:“对一个人非常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非常真实。”
越是个人化的诗人,其作品对现实的包容力越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翟永明确实是一个原创性的诗人,尤其是看多了观念化的文本以后,这种追求就更显珍贵。原创性,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本能,是一个人真实的生命感觉与体验,它潜伏于体内呼之欲出,却又影影绰绰难以捉摸,“诗,就是这种原创性直觉的晶体。原创,是诗的基础,诗的灵魂”。诗人的原创性思维应该表现得更加频繁、更加密集,诗人应努力挣脱惯性思维和群体意识,将人们普遍能感觉到、却又普遍说不出的直觉表达出来:“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女人·母亲》)。翟永明以涌动的激情、新鲜的传达,以最微小、最个人、最伤感的经验,最深入地涵盖了女性的本能。她专注于词语,专注于词与物、词与生命的关系,专注于诗歌自身,她似乎永远不关心自己有没有读者,因为这不是她的追求,因为诗歌从来都不是大众化的东西。
四、结 语
翟永明以她卓然的诗歌话语、超然的诗歌气质和本然的诗学追求,神秘而卓绝地做着“黑夜里的飞翔”,她以独特而原创性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体验,直接带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繁荣。但繁荣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诗人们的仿效,“‘女性诗歌’正在形成新的模式。固定重复的题材、歇斯底里的直白语言、生硬粗糙的词语组合,毫无道理、不讲究内在联系的意象堆砌,毫无美感、做作外在的‘性意识’倡导等,已越来越形成‘女性诗歌’的媚俗倾向”。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诗歌由于越来越流于肤浅、表面,甚至无聊、功利,随之很快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许多诗人逐渐退出了诗坛。加之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中,文学的存在格局和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文化已然成为新的话语资源,诗歌写作的空间越发狭小。正如翟永明在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受奖辞里所说:“不知不觉,我写诗一写就是20多年。20多年前,诗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随便在大街上丢一块石子,就可以砸到一个诗人;20年后,即使下一场大雨也淋不到一个诗人。作为诗人,也许我们的写作,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困难。”但尽管如此,翟永明还在坚持写作,而且在不断的反思与质疑中,逐步摆脱了对“黑夜”的迷恋与困扰,作品也愈来愈纯净、透明。因此,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给翟永明,可谓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翟永明,正如你所看到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34,27,47
[2]陈仲义,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好诗的“四动”标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5
[3]翟永明,黑夜的意识[c]//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1
[4]彭予,美国自白诗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3,65
[5]张晶晶,“报春的燕子”与“啼唱的夜莺”——舒婷、翟永明的诗歌艺术[J],山东社会科学,2010,(5):153,153,154
[6]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7
[7]徐敬亚,原创力量的恢复[J],文艺争鸣,2005,(5):10
[8]翟永明,“女性诗歌”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诗刊,1989。(6):32
摘要:翟永明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歌的艺术品质表现为:(1)卓然的诗歌话语,即具有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强的语言;(2)超然的诗歌气质,即具有神秘、独白的特质;(3)本然的诗学追求,即具有针对自身的诗歌本体意识。翟永明诗歌独特而又富于原创性的艺术品质直接带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1-0087-04
2007年底,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中国诗人奖授给了翟永明。授奖辞里有这样一句话:她的诗“能量充沛、情境深邃、肌理细腻、意味幽远”,这是对翟永明诗歌创作的综合评价。而仅就诗歌的艺术品质而言,二十多年来翟永明以其颇多的创意,同样发展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性。
一、卓然的诗歌话语: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语言
1.组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pass北岛”的口号中走上诗坛的翟永明,并不满足做“四川的小舒婷”,于是,她的关于“黑夜”的意识使女性诗歌作为一个概念真正诞生;她的《女人》横空出世,一经发表便奠定了其高度,不仅那强烈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令人震撼,气势磅礴的组诗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翟永明的诗歌创作多为整体喷发,无论是《女人》、《静安庄》,还是《死亡的图案》、《人生在世》,都是组诗或长诗。这些复杂的文字集合,似鬼使神差般地一挥而就,如怒放于崖畔的雪莲,又如汩汩喷涌的泉眼,不可遏止,却又控制得恰如其分。对于这种诗体形式上的追求,翟永明曾说:“首先是青春期的泛滥精力,其次是对诗歌的狂热追求,使得我在每一次较为投入的写作中,非组诗不足以淋漓尽致地、不受羁绊地表达我的冲动的内心。除此之外,我对诗歌的结构和空间感也一直有着不倦的兴趣,在组诗中贯注我对戏剧的形式感的理解,也是对我所喜爱的戏剧的一点痴心。”翟永明在写作这些组诗时,似乎置身世外,心中只有诗,小诗、短诗,甚至一般的长诗都难以容纳诗人心中澎湃的激情;而且,戏剧般的空间转换和建筑似的结构布局,才能显示诗人高超的文本把握能力。翟永明的组诗以大量冷色调的词语组合、营造着阴冷的氛围,以若干个分文本的组合,整体性爆发出强烈的击打力量,使人不但没有产生读长诗经常会有的疲劳感、厌倦感,反而以其令人费解的神秘言说与变化多端不断地牵引着读者的感觉,并以其紧张而又充满张力的大结构和大布局,在“狭小”的诗歌舞台上建构着属于自己的诗歌话语。
2.句群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多为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意象。翟永明的诗中不乏这样的词意象,如“黑夜”、“血”、“鸟”、“村庄”等。除此之外,翟永明的诗还呈现出句群意象的特点,如“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脚在疼痛,母亲,你没有/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的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女人·母亲》)。其中,“我/的心”、“记/不得”、“何/等”均为跨行表达。跨行通常是为了对比或强调,但在翟永明的诗中,似乎不仅如此。翟永明的诗歌跨行频率很高,而且密集,读她的诗往往会感到紧张、急促,不能喘息,只能一目十行;不能单句分析,只能整体领悟,而且,句与句之间可以毫无联系,却又不可分割。这些不断跨行的句子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句群意象,呈现出“另类”的面目,不仅从形式上突破了过去诗歌的既定程式和固有面貌,而且以流动的词语、混合的句式,创造出文断意连、浑然一体,既突兀、陌生,又复杂、神秘,让人深省、反思的效果;涵义丰富的旬群意象与庞大的组诗形式相呼应,挥洒着诗人的感受、欲望、体验、痛苦,冲击着读者的感官与想象力;以单纯的词意象难以企及的力量拓展诗歌内部巨大的审美空间,使文本叙事充满了张力,呈现出对个人生命尤其是女性生命介入的深度和爆发力,创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女性史诗。
3.形式感语言。就现代诗而言,语言不是工具,语言即诗,诗即语言。“享受诗歌,许多时候就是享受诗语。”读翟永明的诗,就犹如置身语言的迷宫,有点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口,却又倘徉其中、流连忘返。翟永明同众多女作家一样为语言而困惑,因为女性一开口就说着别种性别的人为她准备好的话,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于是,翟永明在诗中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迫不及待地要表达。她的诗歌语言不是观念和思想的表达,而是一种形式——女性的话语形式的反映。如她自己所说:“事实上,面对词语,就像面对我们自己的身体,女人总是能够本能地、自觉地认出那些有意义的部分,并且深知唤醒它的活力、灵气的秘密方法。我,同时也相信与我一样的那些女诗人们,只是默默地握住那些在我们体内燃烧的、呼之欲出的词语,并按照我们各自的敏感或对美的要求,把它们贯注在我们的诗里。”“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她秘密地一瞥使我精疲力竭/我突然想起这个季节鱼都会死去/而每条路正在穿越飞鸟的痕迹/貌似尸体的山峦被黑暗拖曳/附近灌木的心跳隐约可闻/那些巨大的鸟从空中向我俯视/带着人类的眼神/在一种秘而不宣的野蛮空气中/冬天起伏着残酷的雄性意识”(《女人·预感》)。翟永明在黑夜里“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翔”,以富有质感的形式语言,在黑暗中划出一道亮光,以酣畅淋漓的节奏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她的诗歌语言不乏亮点,却又放射出整体的光辉,加上与组诗形式、句群意象的不同组合,共同创造了卓尔不群的诗歌话语。
二、超然的诗歌气质:神秘·独白
1.神秘。“我茫然如不知所措的陷阱/如每个黄昏醉醺醺的凝视/我是夜的隐秘无法被证明”(《女人·证明》)。翟永明是神秘的,“秘密”是她诗歌中的高频词:“某个人在秘密支配/向日葵方式的梦,心跳概不由己”(《女人·噩梦》);“像风一样走着,黑发的女儿/悄无声息,用不可救药的/迷人之处动摇夏天的血液/充满秘密,夜走进你们心里”(《女人·人生》)。充满秘密的女人在黑夜里飞翔,不是魔鬼就是天使,而翟永明既像魔鬼又是天使,她以这种既巫又神的超验文本切人我们麻木的日常生活,传达出女性的本能感觉与生命体验。她认为:“对女性来说,在个人与黑夜本体之间有着一种变幻的直觉。我们从一生下来就与黑夜维系着一种神秘的关系,一种从身体到精神都贯穿着的包容在感觉之内和感觉之外的隐形语言,像天体中凝固的云悬挂在内部,随着我们的成长,它也成长着。它超过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而与另一个高高在上的世界沟通,这最真实也是最直接的冲动本身就体现出诗的力量。”对女性而言,由于始终置身黑夜被迫缄默,她的思绪只能游离于“白昼”之外,只能 在黑夜中生根、成长,在梦境中遨游,与神的世界畅谈。翟永明避开一般性经验,进入灵魂深处,在神秘的诗性空间里,展开与梦幻、潜意识的交流:“夜里总有一只蝴蝶叫着她的名字/于是她来,带着水银似的笑容/月亮很冷,很古典,已与她天生的/禀赋合为一体,我常常阴郁地/揣摩她的手势,但都一无所获”(《女人·沉默》)。翟永明拒绝常识和伦理,她以预感、臆想、夜境、憧憬、噩梦等作为依托,抒写着女性生命本体的欲望、感觉、潜意识,渴望着神秘的不可知世界。正是这不可知世界给了女人与生俱来的力量,给了诗人非如此不可的创造力。神秘是诗的前提,诗是一团不甚明了或不可明了的印象,翟永明以女性特有的神秘感觉与体验,以充满智性的文本挖掘着关于生命、死亡、命运的一个个“元”问题,开凿着女性生命的新通道。
2.独白。翟永明激情澎湃却又欲说还休,急于表达却又诚惶诚恐,她避开纷扰的外部世界,反观内心,叩问灵魂。她逃避“白昼”,因为赤裸的白昼让她头晕目眩,无法思维;她追逐“黑夜”,因为黑夜让她彻底放松,敞开心扉,而且感官发达,可以无限扩张,可以与身体和心灵中最细微的感觉展开交流和对话。翟永明气质诡秘、深邃,却又略显木讷,尽管她内心灼热、疯狂,诗却很少宣泄和布道,她担心被误解、害怕被伤害,因此,她选择了自言自语,选择了“独白”。独自是一种气质,其对应的表达方式是“自白”。“自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场诗歌运动,旨在“坦白内心、探索自我”,一直被认为是翟永明的模仿对象的普拉斯即是美国自白派的重要代表性诗人之一。从翻译成汉语的普拉斯的诗歌文本中看,翟诗确实有借鉴的情况。如:“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翟永明),“我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女人”(普拉斯);“海浪拍打我/好像产婆在拍打我的脊背”(翟永明),“接生婆拍拍你的脚底”(普拉斯);“我十九,一无所知”(翟永明),“我七岁,一无所知”(普拉斯)。但由于80年代中期翻译过来的普拉斯的作品还极其有限,所以,形式上的直接模仿还谈不上,倒是精神气质颇有几分相似。她们均痛苦、焦虑、怀疑,渴望交流却又无处诉说,于是,只有“剥掉所有的精神外壳,让自己裸露到原始的、直接的生存即本能状态”。“但翟永明有普拉斯的自我袒露,却没有她的歇斯底里;她是沉静、内敛的,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体验的深度,对女性的生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贯注,以自己的经验推及集体的经验、女性的经验,她的尖锐与焦灼略带恐惧与不安,以及急切的追寻。”
独白是心灵的语言,却又在语言之外,它是生命感官与潜意识的相互沟通,“仿佛早已存在,仿佛已经就序/我走来,声音概不由己/它把我安顿在朝南的厢房”(《静安庄·第一月》)。对此,我们很难在语义上阐释,只能从直觉上去把握,如同戏剧的序曲引领着我们走进剧中。事实上,翟永明的诗歌已充分贯注了她对戏剧的痴迷,尤其体现在结构和控制能力上。“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为了创造较大的结构,使现实的细枝末节在这些结构中具有意义,常常求助于神话。翟永明正是创造了关于‘自我’、‘女人’的神话。传统的神话为诗人和读者共享,而‘自我’的神话只能通过诗本身传达给读者,如何完成这一转变或许就要看诗人的结构能力了。”《女人》始于“预感”,终于“结束”;《静安庄》“十二个月”的自然转换,《死亡的图案》“七天七夜”的连续叩问,像造物者的神秘敲击,又是对既定命运的奋力突围,在天、地、人、神、时间、空间的巨大框架中自我暴露、纵情翱翔,却又鬼使神差、恰如其分地实施控制。正如诗人叶芝所说:“控制和戏剧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我们不能够想象自己与真实的自我不同,以第二个自我的面目出现,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控制加在我们身上,因此积极可取的态度是有意识地戏剧化,戴上一副面具。”《女人》中不断出现的“冬夏”的时间概念,《静安庄》里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奏的内在同构,《死亡的图案》之星月轮回与对“死”的敬重……翟永明都以她神秘的独白、超然的气质,探寻着女性的奥秘、生命的真实、世界的彻底性,打通着女性与世界关联的秘密通道。
三、本然的诗学追求:针对自身
就诗歌的传播效果来说,翟永明的诗基本上是在专业圈子里流传,普通读者很少,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她的诗对一般读者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为“无限的少数人”而作的。翟永明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诗歌本体意识的诗人,她认为:“更重要的不是面对外部的纷乱,困扰我的仍是内心”。她写诗“都是首先针对自身,其次才是针对他人”。但这并非说明翟永明的诗与现实无关:“我们这些女儿,分娩中的母亲/在生与死的脐带上受难/孪生两种命运——/过去和未来”(《死亡的图案·第五夜》);“当我十二岁,流出最早的鲜血/浑身发抖,倒在你冰冷的怀抱/我懂得死亡将怎样来临——召我而去”(《死亡的图案·第七夜》)……这些感受与体验是诗人的,也是女人的,是每一个女性“先天”具有、并时时影响着她们的,它深藏于内在的生命空间中,是因外在的世界太过纷扰和令人麻木,所以被遮蔽了。因此,翟永明的诗并非空中楼阁,她从自身出发,关注的是女性,是生命,是现实范畴中的女人和人。“她的诗歌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的‘抚摸’,写诗,对她来说是一桩‘快乐的事情’,写作中词语的流动、词语与自己所发生的具体的情感关系,都使诗人获得快感,并把这种快感传达给别人,最终打动读者。”翟永明以个人经验整合了女性经验乃至人类经验,正如罗丹所说:“对一个人非常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非常真实。”
越是个人化的诗人,其作品对现实的包容力越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翟永明确实是一个原创性的诗人,尤其是看多了观念化的文本以后,这种追求就更显珍贵。原创性,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本能,是一个人真实的生命感觉与体验,它潜伏于体内呼之欲出,却又影影绰绰难以捉摸,“诗,就是这种原创性直觉的晶体。原创,是诗的基础,诗的灵魂”。诗人的原创性思维应该表现得更加频繁、更加密集,诗人应努力挣脱惯性思维和群体意识,将人们普遍能感觉到、却又普遍说不出的直觉表达出来:“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你让我与不幸/构成这世界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女人·母亲》)。翟永明以涌动的激情、新鲜的传达,以最微小、最个人、最伤感的经验,最深入地涵盖了女性的本能。她专注于词语,专注于词与物、词与生命的关系,专注于诗歌自身,她似乎永远不关心自己有没有读者,因为这不是她的追求,因为诗歌从来都不是大众化的东西。
四、结 语
翟永明以她卓然的诗歌话语、超然的诗歌气质和本然的诗学追求,神秘而卓绝地做着“黑夜里的飞翔”,她以独特而原创性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体验,直接带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繁荣。但繁荣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诗人们的仿效,“‘女性诗歌’正在形成新的模式。固定重复的题材、歇斯底里的直白语言、生硬粗糙的词语组合,毫无道理、不讲究内在联系的意象堆砌,毫无美感、做作外在的‘性意识’倡导等,已越来越形成‘女性诗歌’的媚俗倾向”。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诗歌由于越来越流于肤浅、表面,甚至无聊、功利,随之很快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许多诗人逐渐退出了诗坛。加之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中,文学的存在格局和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文化已然成为新的话语资源,诗歌写作的空间越发狭小。正如翟永明在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受奖辞里所说:“不知不觉,我写诗一写就是20多年。20多年前,诗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随便在大街上丢一块石子,就可以砸到一个诗人;20年后,即使下一场大雨也淋不到一个诗人。作为诗人,也许我们的写作,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困难。”但尽管如此,翟永明还在坚持写作,而且在不断的反思与质疑中,逐步摆脱了对“黑夜”的迷恋与困扰,作品也愈来愈纯净、透明。因此,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给翟永明,可谓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翟永明,正如你所看到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34,27,47
[2]陈仲义,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好诗的“四动”标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5
[3]翟永明,黑夜的意识[c]//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1
[4]彭予,美国自白诗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3,65
[5]张晶晶,“报春的燕子”与“啼唱的夜莺”——舒婷、翟永明的诗歌艺术[J],山东社会科学,2010,(5):153,153,154
[6]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7
[7]徐敬亚,原创力量的恢复[J],文艺争鸣,2005,(5):10
[8]翟永明,“女性诗歌”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诗刊,198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