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实,“一题多读”也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一题多读”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以及数量关系,去认读同一式题的教学方法。例如,式题“10-8=?”①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读作“被减数是10,减数是8,差是多少”;②按其运算顺序读,可以读作“10减8,结果是多少”;③按其数量关系读,既可以读作“10比8多几”“8比10少几”,又可以读作“比10少8的数是多少”;④如果创设教学情境,那读法就更多了。
“一题多读”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能力
文字题可以看成是算式题的一种转换形式,这种转换形式是很直接的,只是把计算符号改为词语,即把“+”“-”“×”“÷”改为加上、减去、乘以(或乘)、除以(或除)等。如10-8,就是10减8是多少。这种文字题与口读式题无根本区别。它的另一种转换形式是把计算方式以计算结果的形式来叙述,即用“和”“差”“积”“商”表示两数间“加”“减”“乘”“除”的运算要求。这种转换使语言更为精炼,逻辑性也更为严密,因而造成了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对这种文字题理解困难。这种转换方式多用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上,“一题多读”无疑解决了因形式的转换而带来的对文字理解的困难。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实际是算式题情境化。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数量关系,有时可以用同一算式来表示。例如,①把8朵红花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等分除法)②红花有8朵,蓝花有2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求倍数)③红花有8朵,是蓝花的2倍,蓝花有几朵?(求一倍数)④2斤黄瓜8元钱,每斤多少钱?(求单价)它们都用8÷2来解题,而且随着知识的深化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内容情境、数量关系出现。因此,“一题多读”对解应用题带来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知识是有构造性的。知识的构造性是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因此,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前承旧知、后延新知的作用。如分数,它是在除法4÷7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发展为“比”,即4︰7。看来,构造中的三种知识各不相同,但实质内涵都是除法。它只是把除号(÷)变成了分数线,继而又变成了比号,结果商变为“分值”和“比值”。虽然各题的数量关系名称各不相同,但是计算技能的关联点始终是除。“一题多读”就是把构造中的知识关联点暴露给学生,有效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多种数量关系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它们的各自应用背景。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能力
训练“一题多读”时,有两种思维在同时进行着。一是发散性思维。在教师要求把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读出来的时候,学生就会搜寻各种信息,即数量关系,然后读出来;另一种是概括性思维,就是以多种读法反映出来的多种数量关系,可以用一道题来反映。所以,式题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练习的问题。
如(8 6)×4,读出来就是“8加6的和乘以4,积是多少”。教师教学时就这么简单:先算有括号的,再算乘除。不过有了背景就不那么简单,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同量问题(如4筐苹果、4筐梨一共多少千克等)这类题型分布很广,三年级以上各册教材都有,而且是重点的应用题,就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教学。但是在“一题多读”中,让学生们自己加上背景来读,就轻松得多。这是一种思维情境化的过程,思维有了情境,教学抽象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一题多读”从思维训练角度认识,是发散性的;从系统论角度认识,是整体性的。一个式题可以包容与其有关的知识概念,如8÷4就包含着等分除法的概念、除法的概念、倍数关系的概念等,这对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要求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
信息论认为信息就是符号。一个算式也是一种符号,但是从“一题多读”的角度认识,这种符号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消除思维定势,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深刻性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题多读”对思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可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1.直读法
根据式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读。为节省教学时间,而又经常进行训练,在口算时间内每天都读一两题。
2.补充法
根据式题,填充文字题的关键词语。如“8÷4 6×12=?”,可以读作“求8与4的( )加上6与12的( ),和是多少”。
3.编题法
根据式题编应用题。这种编题内容可以是限定的,也可以是不限定的。如根据(8 6)×4,编求距离的应用题(这是限定内容编题)。
读题是解题的开端,读题可以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反映。准确、敏锐、深入地读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
(责编 蓝 天)
所谓“一题多读”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以及数量关系,去认读同一式题的教学方法。例如,式题“10-8=?”①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读作“被减数是10,减数是8,差是多少”;②按其运算顺序读,可以读作“10减8,结果是多少”;③按其数量关系读,既可以读作“10比8多几”“8比10少几”,又可以读作“比10少8的数是多少”;④如果创设教学情境,那读法就更多了。
“一题多读”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能力
文字题可以看成是算式题的一种转换形式,这种转换形式是很直接的,只是把计算符号改为词语,即把“+”“-”“×”“÷”改为加上、减去、乘以(或乘)、除以(或除)等。如10-8,就是10减8是多少。这种文字题与口读式题无根本区别。它的另一种转换形式是把计算方式以计算结果的形式来叙述,即用“和”“差”“积”“商”表示两数间“加”“减”“乘”“除”的运算要求。这种转换使语言更为精炼,逻辑性也更为严密,因而造成了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对这种文字题理解困难。这种转换方式多用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上,“一题多读”无疑解决了因形式的转换而带来的对文字理解的困难。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实际是算式题情境化。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数量关系,有时可以用同一算式来表示。例如,①把8朵红花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等分除法)②红花有8朵,蓝花有2朵,红花是蓝花的几倍?(求倍数)③红花有8朵,是蓝花的2倍,蓝花有几朵?(求一倍数)④2斤黄瓜8元钱,每斤多少钱?(求单价)它们都用8÷2来解题,而且随着知识的深化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内容情境、数量关系出现。因此,“一题多读”对解应用题带来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知识是有构造性的。知识的构造性是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因此,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前承旧知、后延新知的作用。如分数,它是在除法4÷7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发展为“比”,即4︰7。看来,构造中的三种知识各不相同,但实质内涵都是除法。它只是把除号(÷)变成了分数线,继而又变成了比号,结果商变为“分值”和“比值”。虽然各题的数量关系名称各不相同,但是计算技能的关联点始终是除。“一题多读”就是把构造中的知识关联点暴露给学生,有效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多种数量关系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它们的各自应用背景。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能力
训练“一题多读”时,有两种思维在同时进行着。一是发散性思维。在教师要求把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读出来的时候,学生就会搜寻各种信息,即数量关系,然后读出来;另一种是概括性思维,就是以多种读法反映出来的多种数量关系,可以用一道题来反映。所以,式题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练习的问题。
如(8 6)×4,读出来就是“8加6的和乘以4,积是多少”。教师教学时就这么简单:先算有括号的,再算乘除。不过有了背景就不那么简单,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同量问题(如4筐苹果、4筐梨一共多少千克等)这类题型分布很广,三年级以上各册教材都有,而且是重点的应用题,就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教学。但是在“一题多读”中,让学生们自己加上背景来读,就轻松得多。这是一种思维情境化的过程,思维有了情境,教学抽象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一题多读”从思维训练角度认识,是发散性的;从系统论角度认识,是整体性的。一个式题可以包容与其有关的知识概念,如8÷4就包含着等分除法的概念、除法的概念、倍数关系的概念等,这对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要求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
信息论认为信息就是符号。一个算式也是一种符号,但是从“一题多读”的角度认识,这种符号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消除思维定势,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深刻性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题多读”对思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可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1.直读法
根据式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读。为节省教学时间,而又经常进行训练,在口算时间内每天都读一两题。
2.补充法
根据式题,填充文字题的关键词语。如“8÷4 6×12=?”,可以读作“求8与4的( )加上6与12的( ),和是多少”。
3.编题法
根据式题编应用题。这种编题内容可以是限定的,也可以是不限定的。如根据(8 6)×4,编求距离的应用题(这是限定内容编题)。
读题是解题的开端,读题可以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反映。准确、敏锐、深入地读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