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就如何联系生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以往的课堂环境不注重学习氛围的创设,让人感到呆板、毫无生气。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畏畏缩缩,又怎可能乐学呢?要使学生无拘无束、彰显个性,首先就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温馨、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这种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的方法,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对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并且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如随着四季的变化,我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会剪一些漂亮的窗花贴在窗上,让学生感受到冬天的另一种美意。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又怎会不愿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呢?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我还开辟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图书角、光荣角等学习园地,让可爱的小金鱼、小白兔成为学生学习的小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展示角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教师改变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良师,学生们也不再那么被动,逐渐彰显个性。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课程的深化改革,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分别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合理的教科书正向学生“走”来。如将《看电视》《快乐的节日》《春风吹》等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看到、听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时就会兴趣盎然。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看一看,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如教学《风筝》一文时,我让学生们把家里造型各异的风筝带到学校,挂在教室的四周,让大家一起观赏。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看、手摸领略了风筝的美丽。再如教学《春风吹》这篇课文时,我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然后带领学生们到户外去寻找春天,了解春天的特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舞台剧让学生演一演,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七颗钻石》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售货员和失业者,演绎文中故事。学生在情境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懂得了真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对待你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做一做,体验生活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动手画一画、做一做,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如教学课文《小书架》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设计小书架。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有的设计蝴蝶形状的书架,有的设计西瓜形状的书架……学生们向别人介绍自己书架时热情高涨,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三、联系生活,开展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自办手抄报宣传学校内的好人好事,当文字医生纠正生活中遇到的错别字,为新产品设计广告词,每逢佳节鼓励学生编写对联、灯谜等。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课堂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斜拉桥、烈士陵园、文化广场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又如到田野帮农民收麦子,到果园帮果农摘水果等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二小)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以往的课堂环境不注重学习氛围的创设,让人感到呆板、毫无生气。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畏畏缩缩,又怎可能乐学呢?要使学生无拘无束、彰显个性,首先就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温馨、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这种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的方法,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对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并且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如随着四季的变化,我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会剪一些漂亮的窗花贴在窗上,让学生感受到冬天的另一种美意。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又怎会不愿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呢?在不同风格的教室里我还开辟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角、图书角、光荣角等学习园地,让可爱的小金鱼、小白兔成为学生学习的小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展示角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教师改变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良师,学生们也不再那么被动,逐渐彰显个性。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课程的深化改革,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分别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合理的教科书正向学生“走”来。如将《看电视》《快乐的节日》《春风吹》等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看到、听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时就会兴趣盎然。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看一看,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如教学《风筝》一文时,我让学生们把家里造型各异的风筝带到学校,挂在教室的四周,让大家一起观赏。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看、手摸领略了风筝的美丽。再如教学《春风吹》这篇课文时,我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然后带领学生们到户外去寻找春天,了解春天的特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舞台剧让学生演一演,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七颗钻石》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售货员和失业者,演绎文中故事。学生在情境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懂得了真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对待你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做一做,体验生活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动手画一画、做一做,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如教学课文《小书架》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设计小书架。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有的设计蝴蝶形状的书架,有的设计西瓜形状的书架……学生们向别人介绍自己书架时热情高涨,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三、联系生活,开展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自办手抄报宣传学校内的好人好事,当文字医生纠正生活中遇到的错别字,为新产品设计广告词,每逢佳节鼓励学生编写对联、灯谜等。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课堂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斜拉桥、烈士陵园、文化广场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又如到田野帮农民收麦子,到果园帮果农摘水果等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