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产学合作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实例,说明产学合作的运行原则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探寻出一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地方性院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产学合作;运行原则;实践探索;问题与对策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種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合作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最早始于1905年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创立的工程合作教育计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产学合作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企业和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借鉴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上,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院校日益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有些高校的密集区,高校的发展趋势甚至引导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高校为所在地培养了大量毕业生,成为支持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这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急需的产业人才的重任落在高校身上。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更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无疑使产学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产学合作的主要运行原则
在高校产学合作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确立正确的合作原则对产学合作教育的长效化十分必要。结合成功的合作案例,我校一贯坚持的是市场经济、互利互惠和以他方为中心的原则。这三个原则层层推进,又互为基础,有力地保证了产学合作的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并实施产学合作,是最基本的合作原则。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体制中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是马上就能消除的。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和企业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校企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享受带来的经济收益。如果任何一方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就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增加合作的成本风险。
互利互惠原则我国加入WTO以来,双赢成为合作双方追求的最佳目标。实践证明,单靠任何一方面的付出或者无偿援助都不能使合作持久,客观上讲,不少产业部门或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很难吸纳到毕业生中的高层次人才。有些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难以开展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具有主动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攀亲”的欲望,这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可能和机遇。但是,如果高校本身没有能力给企业带来实惠,势必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具有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并善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他方为中心原则这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合作特色,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服务社会。也只有主动地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企业中学到市场理念、管理投资等经验,企业才能真正地与学校交朋友、谈项目、提供资金。这种“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处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高校的人才、技术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高校一味地只谈条件、讲价钱或者设置门槛,就无异于阻塞了校企合作的通道。实际上,一些中小企业如果抓住了机遇,在短期内也能飞速地壮大,为学校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收益。我校就是本着“立足金桥,服务浦东,面向上海,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和“以他方为中心,举办一所相互作用的社会大学”的校企合作理念,曾以“零租金”的形式,向某公司提供实训中心2000平方米的产学合作用房,为校企双方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三明治”式,“半工半读”式,“3+1+1”型(也称“厚三明治”型),“一年三学期制”型,“有机渗透”型,“六年半一贯制”型,“联合培养”型等,我国十几年的产学研教育研究已经将其阐述得很清楚。但有效的合作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综合实力不同,其差异性也较大。众所周知,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已经逐步向我国转移,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转移,而我校地处上海浦东,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和有效性。现选取三个典型的合作模式加以说明。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方都可以作为对方的延伸,学校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教师发挥学术作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显得十分重要。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位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是当今国内最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我校与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作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向我校提供了专业方向接近的实习、实训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向我校青年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并且公司负责落实安排实习、实训的岗位和有关技术人员的讲解指导工作,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真正发挥了其作为我校实训基地的作用。
“订单式”的合作模式“订单式”合作指的是由某个或某些大企业提出明确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由于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明确了,教学内容也就有了针对性。企业有了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减少了岗前培训,从而节约了经营成本。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方式,体现了把就业导向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例如,我校根据当前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紧缺的现状,与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首先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合作办学试点班级,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和班级。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这种合作是切实可行的。企业不但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基金保障与教师奖教金,也为我校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学生从选择“小糸”班起,也相应地享受到奖学金、实习、实训、就业等优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创建“科研流动工作站”这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体现了“为他方着想”的原则,创建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高精度数控磨床和其他相关产品为主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在荷兰、日本等地设有子公司。高精度数控轴承磨床及生产线等产品已经成为SKF、NTN、NSK等数家世界著名轴承厂商的设备供应商,在国内轴承行业中也享有盛誉。自公司成立至今已经销售数控轴承磨、超自动生产线累计200余条,占全国轴承行业自动生产线总量的90%以上。我校为合作伙伴免费提供合作用房,用于公司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放置公司的设备,并向公司提供闲置设备、水、电、用餐等后勤保障以及安全保卫;公司则为学校提供现代制造企业的实体运作方式,并建立一个学校子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学校设立的企业科研流动站,向学校教师提供实际的科研与开发的流动岗位,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合作经费。这种合作模式和机制必将提升产学合作的层次,为长期合作、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产学合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任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但与欧美等发达的工业国家百年的历程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产学合作中的“浮夸”现象产学合作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提高科技含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对于高校来说,产学合作有利于落实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而对于政府来说,积极促进产学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寻找增长点,进而增加社会产值,增加国民收入,使国家在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国的产学合作发展自一开始就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在推动的过程中,又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然而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备,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备,一些自身条件不足的高校或者企业并不是热衷于深度合作,而是热衷于在合约、合同、协议上做文章,以应对上级验收或者谋求不当利益,导致协议不能落实,造成“虚假”繁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产学合作的良好氛围。
产学合作中的“近视”现象这里涉及的就是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良好的运行机制对合作双方建立长期性的伙伴关系大有必要,一些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战略眼光,只顾眼前利益,结果丧失机会。由于市场变幻莫测,企业承担的风险和面临的机遇一般比高校大,如果高校不从企业提供给高校的无形资产上考虑,仅看企业投不投入资金,提不提供设备,或者提供的设备所有权是否归自己所有等有形的资产,就会导致一些很有前途,但暂时资金紧张的企业不能和高校合作。還有一些小公司,本身需要高校在人力和品牌上的扶持才能生存、壮大,高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主动承担“孵化器”的责任,聚拢一批中小公司,制定产学合作共同发展的长远战略。
管理体制中的“冲突”现象产学合作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行业规定和部门章程往往会造成冲突。比如在高校中上课的教师一般要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如果企业骨干到高校从事课堂教学,往往令教育主管部门为难;再如教师到企业中挂职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各自主管部门的运行机制不同会产生过于保护自己部门利益的问题;对于产学合作的成果推广、应用、收益分配等不同部门更是有不同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出面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此外,部门内部的管理冲突也会导致运行机制不畅,环节结合受阻,减弱合作方的积极性,这里涉及党政、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的不断向前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冲突现象会逐渐减少。
领导重视和保障制度不到位高校领导作为产学合作一方的决策者,在目前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社会条件下,其领导作用十分重要。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往往重视产学合作的潜在收益,而不是仅仅看重当前利益。领导对产学合作的看法是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成败的关键,一些高校的领导害怕过多的产业进入学校影响教学和科研,而只热心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热心于教学管理,不重视产学合作的实践,从而导致校内保障制度跟不上,企业在高校内得不到优惠、便利的保障措施,造成企业不愿意长期合作。我校的做法是成立相应的机构,从组织领导到人事调配、科研转化以及后勤保证等各方面建章立制,促进产学研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从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模式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C]∥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十周年论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建平,岳松,吕伯皆,尹德志.地方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31-34.
[3]李进.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EB/OL].(2005-09-28)http://www.tech.net.cn/y-jyjs/cxhz/5592.shtml.
[4]薛林.产学研结合办学机制的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4-86.
[5]夏建国,杨若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与实践[EB/OL]. (2005-03)http://www.tech.net.cn/sace/journal/200503/9946.shtml.
关键词:产学合作;运行原则;实践探索;问题与对策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種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合作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最早始于1905年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创立的工程合作教育计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产学合作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企业和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借鉴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上,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院校日益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有些高校的密集区,高校的发展趋势甚至引导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高校为所在地培养了大量毕业生,成为支持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这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急需的产业人才的重任落在高校身上。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更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无疑使产学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产学合作的主要运行原则
在高校产学合作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确立正确的合作原则对产学合作教育的长效化十分必要。结合成功的合作案例,我校一贯坚持的是市场经济、互利互惠和以他方为中心的原则。这三个原则层层推进,又互为基础,有力地保证了产学合作的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并实施产学合作,是最基本的合作原则。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体制中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是马上就能消除的。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和企业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校企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享受带来的经济收益。如果任何一方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就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增加合作的成本风险。
互利互惠原则我国加入WTO以来,双赢成为合作双方追求的最佳目标。实践证明,单靠任何一方面的付出或者无偿援助都不能使合作持久,客观上讲,不少产业部门或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很难吸纳到毕业生中的高层次人才。有些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难以开展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具有主动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攀亲”的欲望,这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可能和机遇。但是,如果高校本身没有能力给企业带来实惠,势必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具有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并善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他方为中心原则这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合作特色,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服务社会。也只有主动地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企业中学到市场理念、管理投资等经验,企业才能真正地与学校交朋友、谈项目、提供资金。这种“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处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高校的人才、技术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高校一味地只谈条件、讲价钱或者设置门槛,就无异于阻塞了校企合作的通道。实际上,一些中小企业如果抓住了机遇,在短期内也能飞速地壮大,为学校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收益。我校就是本着“立足金桥,服务浦东,面向上海,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和“以他方为中心,举办一所相互作用的社会大学”的校企合作理念,曾以“零租金”的形式,向某公司提供实训中心2000平方米的产学合作用房,为校企双方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三明治”式,“半工半读”式,“3+1+1”型(也称“厚三明治”型),“一年三学期制”型,“有机渗透”型,“六年半一贯制”型,“联合培养”型等,我国十几年的产学研教育研究已经将其阐述得很清楚。但有效的合作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综合实力不同,其差异性也较大。众所周知,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已经逐步向我国转移,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转移,而我校地处上海浦东,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和有效性。现选取三个典型的合作模式加以说明。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方都可以作为对方的延伸,学校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教师发挥学术作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显得十分重要。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位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是当今国内最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我校与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作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向我校提供了专业方向接近的实习、实训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向我校青年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并且公司负责落实安排实习、实训的岗位和有关技术人员的讲解指导工作,我校与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合作真正发挥了其作为我校实训基地的作用。
“订单式”的合作模式“订单式”合作指的是由某个或某些大企业提出明确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由于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明确了,教学内容也就有了针对性。企业有了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减少了岗前培训,从而节约了经营成本。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方式,体现了把就业导向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例如,我校根据当前模具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紧缺的现状,与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首先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合作办学试点班级,随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和班级。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这种合作是切实可行的。企业不但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基金保障与教师奖教金,也为我校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学生从选择“小糸”班起,也相应地享受到奖学金、实习、实训、就业等优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创建“科研流动工作站”这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体现了“为他方着想”的原则,创建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上海莱必泰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高精度数控磨床和其他相关产品为主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在荷兰、日本等地设有子公司。高精度数控轴承磨床及生产线等产品已经成为SKF、NTN、NSK等数家世界著名轴承厂商的设备供应商,在国内轴承行业中也享有盛誉。自公司成立至今已经销售数控轴承磨、超自动生产线累计200余条,占全国轴承行业自动生产线总量的90%以上。我校为合作伙伴免费提供合作用房,用于公司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放置公司的设备,并向公司提供闲置设备、水、电、用餐等后勤保障以及安全保卫;公司则为学校提供现代制造企业的实体运作方式,并建立一个学校子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学校设立的企业科研流动站,向学校教师提供实际的科研与开发的流动岗位,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合作经费。这种合作模式和机制必将提升产学合作的层次,为长期合作、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产学合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任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但与欧美等发达的工业国家百年的历程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产学合作中的“浮夸”现象产学合作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提高科技含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对于高校来说,产学合作有利于落实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而对于政府来说,积极促进产学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寻找增长点,进而增加社会产值,增加国民收入,使国家在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国的产学合作发展自一开始就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在推动的过程中,又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然而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备,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备,一些自身条件不足的高校或者企业并不是热衷于深度合作,而是热衷于在合约、合同、协议上做文章,以应对上级验收或者谋求不当利益,导致协议不能落实,造成“虚假”繁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产学合作的良好氛围。
产学合作中的“近视”现象这里涉及的就是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良好的运行机制对合作双方建立长期性的伙伴关系大有必要,一些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战略眼光,只顾眼前利益,结果丧失机会。由于市场变幻莫测,企业承担的风险和面临的机遇一般比高校大,如果高校不从企业提供给高校的无形资产上考虑,仅看企业投不投入资金,提不提供设备,或者提供的设备所有权是否归自己所有等有形的资产,就会导致一些很有前途,但暂时资金紧张的企业不能和高校合作。還有一些小公司,本身需要高校在人力和品牌上的扶持才能生存、壮大,高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主动承担“孵化器”的责任,聚拢一批中小公司,制定产学合作共同发展的长远战略。
管理体制中的“冲突”现象产学合作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行业规定和部门章程往往会造成冲突。比如在高校中上课的教师一般要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如果企业骨干到高校从事课堂教学,往往令教育主管部门为难;再如教师到企业中挂职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各自主管部门的运行机制不同会产生过于保护自己部门利益的问题;对于产学合作的成果推广、应用、收益分配等不同部门更是有不同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出面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此外,部门内部的管理冲突也会导致运行机制不畅,环节结合受阻,减弱合作方的积极性,这里涉及党政、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的不断向前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冲突现象会逐渐减少。
领导重视和保障制度不到位高校领导作为产学合作一方的决策者,在目前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社会条件下,其领导作用十分重要。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往往重视产学合作的潜在收益,而不是仅仅看重当前利益。领导对产学合作的看法是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成败的关键,一些高校的领导害怕过多的产业进入学校影响教学和科研,而只热心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热心于教学管理,不重视产学合作的实践,从而导致校内保障制度跟不上,企业在高校内得不到优惠、便利的保障措施,造成企业不愿意长期合作。我校的做法是成立相应的机构,从组织领导到人事调配、科研转化以及后勤保证等各方面建章立制,促进产学研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从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模式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C]∥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十周年论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建平,岳松,吕伯皆,尹德志.地方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31-34.
[3]李进.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EB/OL].(2005-09-28)http://www.tech.net.cn/y-jyjs/cxhz/5592.shtml.
[4]薛林.产学研结合办学机制的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4-86.
[5]夏建国,杨若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与实践[EB/OL]. (2005-03)http://www.tech.net.cn/sace/journal/200503/9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