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这是鹤峰县着力打造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以该县走马镇为蓝本,形成的“走马模式”。走马镇现有非公经济组织45家(其中非公企业12家),小微企业2600家,非公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木耳山上的“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挥着政治核心、组织保障、协调发展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党员职工的“粘合剂”和“主心骨”。
25年前,走马镇木耳山还是一座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山,一座阻挡着富裕的贫困之山。从1991年开始,担任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现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厂长的周吉然,经过反复踏勘,毅然决定将一万亩茶叶基地落户在这个无人区域。经过几年的奋战,6000亩荒山改造成了沃土,其中茶园3500亩、林木果园2500亩。
为了木耳山茶园的管理采摘,鑫农公司将68户特困户、共338人移民到了木耳山。然而这么多人移民到木耳山后,谁来带头脱贫致富,又成了一个难题。
村民刘柏芝原是走马镇楠木水坪村的党支部书记,经原走马镇党委书记程银阶介绍后,移民到木耳山,做起了木耳山基地的负责人。来到木耳山,刘柏芝除了协议管理自己的22亩茶园,同时任木耳山党支部书记。
“选中刘柏芝,看中的是他的党员身份,以及他做过村支部书记的宝贵经历。”鑫农公司党总支书记符家胜说。
“木耳山可以说一年一个新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2006年开始的。”刘柏芝告诉笔者,“2006年,鑫农公司出台激励政策,对购买采茶机械的农户,公司给予奖励补助1200元钱。在这之后,木耳山一下就有了30多台采茶机,当年木耳山茶农的收入最少的有1万多元,最多的达到了3万多元。今年只第一季度,木耳山茶农收入最低的都有3万多元,最高的有5、6万元。”
木耳山党支部的党员也发展到了16名,党支部坚持让党员在生产加工车间一线比党性、比技能、比贡献,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当年68户特困户组建的“移民特困村”已变成“致富新农村”,当年无人落户的乱石岗如今已是漫无边际的绿色浪潮般的万亩茶园。
合作社里的“贴心人”
鹤峰鑫农公司下设木耳山、景鑫、荣禄等14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67.8万元,建设七彩茶园、猕猴桃采摘、葛仙米培育、生猪养殖等基地6个,惠及515户1720名贫困人口。党总支领办合作社,是走马镇探索的又一条非公经济组织壮大党建发展的路子。
符家胜原是鹤峰职校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他走进鑫农公司,担任鑫农公司党总支书记,成为14个专业合作社的“贴心人”。
“有符老师在,我们合作社发展就有底气,只要一出现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妙说起符家胜,一个劲儿地夸奖。
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在走马镇阳河村,村里入户路不通,符家胜给公司打报告,很快,路就修通了。社员缺技术,符家胜邀请农业局的专家,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培训。
“今年来,公司党总支带领我们合作社已组织了9期种植技术培训,每期550多人培训2天。”田妙说起培训,历历在目。
“合作社免费为我们提供种苗、肥料、技术,还给我们修通了入户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发展呢?”走马镇阳河村六组的村民王乐顺满怀感激,“没有加入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之前,一年的收入还没有1万元,加入合作社后,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获得土地租金,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合作社务工,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务工,一年的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
杨春山是花桥村人,爱人双肾衰竭,医药费十分昂贵。儿子为了减缓家庭的重担,于去年6月高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杨春山虽然想多赚点医药费,可由于爱人的病情,不得不留在家里,就近做点零工,家庭负担十分沉重。
“以前村里没有合作社,我只能找一点零工做一做,一年到头入不敷出。”杨春山说,去年年底,她加入鹤峰县穗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不少,还能照顾家里,真是太好了”。
如今,在走马镇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鑫农有个符家胜,总支书记当得顺,忙天忙地忙扶贫,成了合作社员的“贴心人 ”。
精准扶贫的“集结号”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组织建到哪里,扶贫帮困就要做到哪里。”走马镇党委书记黄凤协说,这是巩固基层组织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需要,更是精准扶贫的需要。
自鹤峰精准扶贫挂图作战以来,鑫农公司党总支成立了社会事务部,组建了精准扶贫工作专班,以企业自身产业发展优势,辐射带动了全镇33个村,1839户、5638人精准脱贫。
距离走马镇30多公里的杜家村,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原来一直没有茶叶加工厂,老百姓的茶叶都要等着外面的商户来收,非常不方便。
“我去年的1500斤茶叶,因为商户迟迟不来收,导致烧叶,只卖了500块钱。”杜家村二组的村民谷忠鹤告诉笔者,这种情况在杜家村十分普遍,以前的茶叶因为迟迟没有商户来收,很多都被一袋一袋的丢在马路上。
“现在,我们村有了茶叶加工厂,一个电话,就有车子来拖,今年仅第一季度我的茶叶就卖了1万多块钱。”谷忠鹤开心地说道。
“轰轰轟……”加工场地上,机器正在不停地炒制茶叶,地上还晾着刚刚收购的茶叶,该加工厂的创始人谷小英正忙得不亦乐乎。
谷小英原本是个贫困户,在鑫农公司的扶持下,创办了杜家村茶叶加工厂。“我们收购贫困户的茶叶每斤多加5分钱,并把鑫农公司提供的免费有机肥,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家门口。”谷小英告诉笔者。
除了产业帮扶,鑫农公司党总支还设立“爱心基金”,首批5000元爱心捐款送给了楠木村患病学生李玲。在走马,除了鑫农,江峰公司党支部每年从企业的红利中拿出5.5万元,解决栗山村边远群众饮水困难、大典村水毁沟渠和升子村名优茶基地建设等实际难题。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走马镇以“增强凝聚力、助推生产力、提升服务力”为主要内容,推动着非公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全县标志性地谱写了党建促发展、党建保稳定、党建惠民生的生动画卷。
木耳山上的“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挥着政治核心、组织保障、协调发展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党员职工的“粘合剂”和“主心骨”。
25年前,走马镇木耳山还是一座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山,一座阻挡着富裕的贫困之山。从1991年开始,担任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现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厂长的周吉然,经过反复踏勘,毅然决定将一万亩茶叶基地落户在这个无人区域。经过几年的奋战,6000亩荒山改造成了沃土,其中茶园3500亩、林木果园2500亩。
为了木耳山茶园的管理采摘,鑫农公司将68户特困户、共338人移民到了木耳山。然而这么多人移民到木耳山后,谁来带头脱贫致富,又成了一个难题。
村民刘柏芝原是走马镇楠木水坪村的党支部书记,经原走马镇党委书记程银阶介绍后,移民到木耳山,做起了木耳山基地的负责人。来到木耳山,刘柏芝除了协议管理自己的22亩茶园,同时任木耳山党支部书记。
“选中刘柏芝,看中的是他的党员身份,以及他做过村支部书记的宝贵经历。”鑫农公司党总支书记符家胜说。
“木耳山可以说一年一个新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2006年开始的。”刘柏芝告诉笔者,“2006年,鑫农公司出台激励政策,对购买采茶机械的农户,公司给予奖励补助1200元钱。在这之后,木耳山一下就有了30多台采茶机,当年木耳山茶农的收入最少的有1万多元,最多的达到了3万多元。今年只第一季度,木耳山茶农收入最低的都有3万多元,最高的有5、6万元。”
木耳山党支部的党员也发展到了16名,党支部坚持让党员在生产加工车间一线比党性、比技能、比贡献,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当年68户特困户组建的“移民特困村”已变成“致富新农村”,当年无人落户的乱石岗如今已是漫无边际的绿色浪潮般的万亩茶园。
合作社里的“贴心人”
鹤峰鑫农公司下设木耳山、景鑫、荣禄等14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67.8万元,建设七彩茶园、猕猴桃采摘、葛仙米培育、生猪养殖等基地6个,惠及515户1720名贫困人口。党总支领办合作社,是走马镇探索的又一条非公经济组织壮大党建发展的路子。
符家胜原是鹤峰职校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他走进鑫农公司,担任鑫农公司党总支书记,成为14个专业合作社的“贴心人”。
“有符老师在,我们合作社发展就有底气,只要一出现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妙说起符家胜,一个劲儿地夸奖。
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在走马镇阳河村,村里入户路不通,符家胜给公司打报告,很快,路就修通了。社员缺技术,符家胜邀请农业局的专家,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培训。
“今年来,公司党总支带领我们合作社已组织了9期种植技术培训,每期550多人培训2天。”田妙说起培训,历历在目。
“合作社免费为我们提供种苗、肥料、技术,还给我们修通了入户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发展呢?”走马镇阳河村六组的村民王乐顺满怀感激,“没有加入景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之前,一年的收入还没有1万元,加入合作社后,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获得土地租金,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合作社务工,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务工,一年的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
杨春山是花桥村人,爱人双肾衰竭,医药费十分昂贵。儿子为了减缓家庭的重担,于去年6月高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杨春山虽然想多赚点医药费,可由于爱人的病情,不得不留在家里,就近做点零工,家庭负担十分沉重。
“以前村里没有合作社,我只能找一点零工做一做,一年到头入不敷出。”杨春山说,去年年底,她加入鹤峰县穗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不少,还能照顾家里,真是太好了”。
如今,在走马镇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鑫农有个符家胜,总支书记当得顺,忙天忙地忙扶贫,成了合作社员的“贴心人 ”。
精准扶贫的“集结号”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组织建到哪里,扶贫帮困就要做到哪里。”走马镇党委书记黄凤协说,这是巩固基层组织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需要,更是精准扶贫的需要。
自鹤峰精准扶贫挂图作战以来,鑫农公司党总支成立了社会事务部,组建了精准扶贫工作专班,以企业自身产业发展优势,辐射带动了全镇33个村,1839户、5638人精准脱贫。
距离走马镇30多公里的杜家村,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原来一直没有茶叶加工厂,老百姓的茶叶都要等着外面的商户来收,非常不方便。
“我去年的1500斤茶叶,因为商户迟迟不来收,导致烧叶,只卖了500块钱。”杜家村二组的村民谷忠鹤告诉笔者,这种情况在杜家村十分普遍,以前的茶叶因为迟迟没有商户来收,很多都被一袋一袋的丢在马路上。
“现在,我们村有了茶叶加工厂,一个电话,就有车子来拖,今年仅第一季度我的茶叶就卖了1万多块钱。”谷忠鹤开心地说道。
“轰轰轟……”加工场地上,机器正在不停地炒制茶叶,地上还晾着刚刚收购的茶叶,该加工厂的创始人谷小英正忙得不亦乐乎。
谷小英原本是个贫困户,在鑫农公司的扶持下,创办了杜家村茶叶加工厂。“我们收购贫困户的茶叶每斤多加5分钱,并把鑫农公司提供的免费有机肥,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家门口。”谷小英告诉笔者。
除了产业帮扶,鑫农公司党总支还设立“爱心基金”,首批5000元爱心捐款送给了楠木村患病学生李玲。在走马,除了鑫农,江峰公司党支部每年从企业的红利中拿出5.5万元,解决栗山村边远群众饮水困难、大典村水毁沟渠和升子村名优茶基地建设等实际难题。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走马镇以“增强凝聚力、助推生产力、提升服务力”为主要内容,推动着非公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全县标志性地谱写了党建促发展、党建保稳定、党建惠民生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