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了,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体育兴趣,也是每名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在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迫于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以及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教法单一泛味,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招法,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作机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而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促使和谐互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教师采取了和谐互动共同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互动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着去做示范,而是先提示,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如何跳过?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审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但身体练习,也要有思维的参与。对于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指挥枢纽是人的大脑。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疑则思、思则变、变则新。体育课堂求思、求变、求新,而思、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探疑、解疑,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以,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注入催化妙方,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引导学生去质、探、解疑。而和谐互动的课堂无疑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方。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注入催化妙方促使互动,让学生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疑、解疑,去理性思考,这是有效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障碍跑” 主题教学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你们平时走在乡村的小道上遇到过什么障碍?”同学们会马上回言:“有水沟、大坑、树木等。”教师又直言发问:“你们会怎样通过这些障碍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遇到水沟就跨或跳过去,遇到大坑就绕过去。”……“好,请同学们利用垫子、标杆自己设置各种障碍,并自选合适的方式通过障碍。”同学们立刻忙碌起来,开动脑筋,去质疑、探疑、解疑,自己设置起了各种形式的障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的障碍设计别具特色,既快又新颖。老师别具一格的问题情景创設,深深地激发学生全力以赴,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作风,较高的业务能力,还是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姿势以及自己具有的特有个性,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加强自身素质完善,树立良好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观念,教师不仅为人师表,而且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体来说,教学模式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现代体育课走进了“关注学生健康”,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学设计上,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在设计教学时更注重于运用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教学方式上,在新课标体育课中,教师将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意识。师生关系上,新课标下体育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在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迫于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以及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教法单一泛味,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招法,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作机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而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促使和谐互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教师采取了和谐互动共同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互动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着去做示范,而是先提示,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如何跳过?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审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但身体练习,也要有思维的参与。对于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指挥枢纽是人的大脑。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疑则思、思则变、变则新。体育课堂求思、求变、求新,而思、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探疑、解疑,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以,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注入催化妙方,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引导学生去质、探、解疑。而和谐互动的课堂无疑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方。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注入催化妙方促使互动,让学生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疑、解疑,去理性思考,这是有效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障碍跑” 主题教学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你们平时走在乡村的小道上遇到过什么障碍?”同学们会马上回言:“有水沟、大坑、树木等。”教师又直言发问:“你们会怎样通过这些障碍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遇到水沟就跨或跳过去,遇到大坑就绕过去。”……“好,请同学们利用垫子、标杆自己设置各种障碍,并自选合适的方式通过障碍。”同学们立刻忙碌起来,开动脑筋,去质疑、探疑、解疑,自己设置起了各种形式的障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的障碍设计别具特色,既快又新颖。老师别具一格的问题情景创設,深深地激发学生全力以赴,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学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作风,较高的业务能力,还是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姿势以及自己具有的特有个性,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加强自身素质完善,树立良好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观念,教师不仅为人师表,而且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体来说,教学模式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现代体育课走进了“关注学生健康”,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学设计上,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在设计教学时更注重于运用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教学方式上,在新课标体育课中,教师将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意识。师生关系上,新课标下体育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