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未来的学习共同体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ng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界有个很著名的问题:乔布斯之问。乔布斯问美国政府官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最多的,所投的钱远远超过对公益的投入、对商业的投入。但我们看到公益已经变了,商业已经变了,金融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教育似乎还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变化。为什么?”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发生变化。最近一部热映的电影《老师·好》,很真实地再现了1980年代的学校,与我們现在的学校形态班级授课方式相比,确实没有太大改变。
  随着我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对学习的重新设计,未来的学校一定不再是围墙内的一方天地,不再是独立的“单兵作战”式的营地,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比如空间与技术。空间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空间和技术都要为学生的成长赋能。未来学校将会多样化,不再是统一的标准化建设,而是依据学生的需要而时时变化,让学习在最合适的场景、环境、平台中完成。比如学生只需在家中戴上3D眼镜,就能进入一个虚拟的“教室”,而在这个教室中同样有老师有同学。
  比如学习和课程。未来的学生可以坐在一个超大公共课堂,分享来自全球最好的老师的讲座与教学资源。不同地方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比如教师和学生。在不远的将来,就是一个人人为师的时代,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甚至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教师,游走在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角色也会多样化。曹培杰博士有这样一句话:未来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成为“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那个时候的学生应该有一张属于他自己的课程表,甚至拥有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进行自动诊断,自主推送适合于特定学习者难度的内容,自动编制有利于特定学习者的习题,自动提出适合的阅读建议,一句话,就是学习也可以进行私人定制。
  希望我们的学校将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是弹性化的,教师的来源和角色也是多样化的。
  锻造师资是成长的氧化剂。科技不断在颠覆学习的样貌,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未来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获取与品格的形成。教师是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之一。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基本功训练、明珠杯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聚焦教师、聚焦课堂,让老师们明白,教师是未来教育的灵魂人物,他能在更无限制的陪伴引导中,让孩子定义更广阔的未来。另一方面,我们面向家长,扩大教育资源。珠市学校自2018年开展家长课堂活动以来,每个月的家长课堂已经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走上讲台,成为教师,每次都给孩子们带来很多新颖的知识,像茶道、民族服饰、口腔保健、植树护林、汉服文化等。多样化的教师资源让课程变得更丰富、更灵性、更动人。
  打造空间是成长的还原剂。学校非常重视泛在学习空间的打造。三风校史馆、陶瓷科技工坊、消防宣传教育体验馆等特色场馆的打造,让学校成为微型博物馆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跨领域、生活化的统整学习,学生在这里由博物而博悟,找到自己与生活、自己与世界的联结。
  构造课程是成长的催化剂。我们紧紧抓住学校育人生态的核心,孵化全面而多元的课程体系。我们编写了《礼育》系列校本教材,搭建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少先队拓展课程、“四节日”“ 两仪式”课程是学生们追捧的明星课程,促进了学生的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学校还融合体艺、影视、国防教育等,创生“童子军课程”,成为南昌市首批“少年军校”。在多元化的课程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世界公民素质和国际情怀。以课程为基,向未来而行。
  改造评价是成长的显色剂。为保障课程的推进,学校启动“红领巾储蓄所”, 设计了“君子币储蓄成长制”,推行长效加日常激励双结合的评价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对孩子进行鼓励与引导。
  “君子币储蓄成长制”以礼育课程为纲,将德育养成要求、课程学习要求进行了分解,形成了纵向分级、横向关联的君子评价标准。在童子军课程中,横向涵盖“坚韧、团结、负责、仁爱”几个重点人格化习惯的培养,纵向上,设置了“新手级、新星级、新鹰级”三级成长目标。除了每学期评选晋级外,每月还举行一次君子币兑换活动。兑换分三种形式进行:一是实物类;二是活动类,如校园“梦想剧场”亲子观影,各类体验场馆参观学习,走出校门参加拓展等等;三是心愿类,设计心愿兑现卡,通过填写心愿卡,便可自主选择君子币的兑换方式。有了“君子币”,孩子们更踊跃地投入到童子军课程中,在自主的游戏、活动、服务中提高了体力、智力,接受了品格塑造、品德教育,可谓是小代币大收获。
  氧化剂、还原剂、催化剂、显色剂四剂合一,我们一点点改良着学校的学习生态,让每一个生命体都更有活力,我们也一点点地看见,未来教育样貌逐渐清晰。我们期待孩子们面对问题、面对生活有解决的能力,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时,能有勇气去接受、去改变,对自己有期许、有热情,认为“我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有这样一句话: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能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那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教成他自己,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其他文献
在距离省城南昌市区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月池熊家村,2002年7月被南昌县政府命名为“教授村”,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月池熊家村也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心远中学(南昌二中)创始人熊育钖的故里。据悉,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这个村走出去的“教授”(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300多人,其中建国以后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的有187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40余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1
期刊
未来的学校什么样,孩子最有发言权。这是孩子们画的科幻画《未来的学校》。从图画中,我们看到,学校就像是一座魔法城堡,这里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课堂上,老师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带领学生走进海底世界,体验沉浸式教学的乐趣。  孩子在图画中展示出来的对未来学校的期望,也是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愿景。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内外兼修的。在外核建设上应该更加人性化、信息化、生态化,拥
期刊
建于1946年的朝阳小学,至今已70多岁了。但是它又很年轻,因为2014年9月,它搬迁到新校址,成了一所面向未来的科技校园。校园里面有STEAM空间、比特实验室、VR教室、地震科普气象馆、创客+长廊等多个科创场景课程。  我畅想,2035年的学校,应当处处是“玩具”,處处是“游戏”,把“坐中学”变成“做中学”,让学习游戏化,学校成为能让孩子们“玩上瘾”的“科阅”园子。所谓“科阅”,就是科技与阅读的
期刊
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理想中的未来教育,那就是“教无界,学无限”。未来的教育应该打破学校的边界,共享学习资源,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成就他们无限的未来。  教无界,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区域化、课程共享化、评价学分化。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融合的区域网,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区域,每一个学习区域之间的课程是互通的,是合作共享、多元交融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可以跨越学习区域进行指导,
期刊
1949年出生的我,属牛。说起我的性格,还真像一头老黄牛:忠于职守,默默耕耘,认定了的事就干到底。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从兴国县崇贤中学毕业,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大龙大队坪岚生产队从事农业劳动。年轻力壮的我一直想去当兵,那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共同的梦想。可是由于家庭成分原因,我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军人梦”。正当我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大队书记找到了我,要请我去村里的大龙小学当民办老师。我答应先试试看。没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