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昆山“小台湾”的称号早已名声在外,而坐拥后发优势而欣欣向荣的淮安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台湾企业家投资兴业的新话题。2014年8月底,第九届台商论坛如期在淮安举行,作为这座苏北新城的年度盛事和重要招商引资平台,台商论坛的成功与淮安台资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台商为何在这里投资?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应该如何投资?两岸企业甚至产业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哪些新的发展方向?诸多热点,似乎都可以从淮安发展台资的模板中找到一些答案。
平台聚焦——两岸产业新出路
作为大陆唯一以“台商”命名的论坛,台商论坛面向台商、服务台商的宗旨一目了然。自2009年10月第一届论坛开始,台商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两岸商业合作的平台、学界对话的讲台、民间对话的展台。
“共享改革红利 深化产业合作”是本次论坛的切入点,在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深水区,新一轮改革业已启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紧密的背景下, 这一主题显得恰逢其时。
作为实体经济的命脉,产业合作一直是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重中之重,也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本届论坛上,包括民革中央原第一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等都悉数到场,并发表致辞与演说。就在论坛开幕前2个小时,海峡会会长陈德铭和海基会会长林中森举行会面并闭门长谈半个小时。如何通过深化产业合作推进两岸经济共赢,显然是双方不能绕过的话题。
对于曾经主政江苏的陈德铭来说,对于苏台、淮台两地的合作情况并不陌生。在台商论坛的开幕式上,陈德铭就指出,台商论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成为苏台乃至两岸经济界有代表性的高端交流平台。淮台的经贸关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缩影。在他看来,在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两岸进一步携手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加快ECFA各项后续议题的商谈进程、共同优化和整合两岸的经济资源、切实加强新兴产业合作,都是不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的关键步骤。
而在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看来,2008年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通过签署协议为两岸交流合作缔造了20余条“高速公路”,促进了两岸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当前大陆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台湾也被评为最没有风险的投资环境之一,两岸通过产业合作来走向世界、开拓商机,显然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无可否认,两岸当前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著名经济学者厉无畏就在论坛主旨演讲时指出,就两岸传统优势而言,大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潜力与台湾的研发能力和转型升级经验,为两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大陆即将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是台资参与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其中就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配置、资本流动,以及多领域、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对台资产生重大的磁吸效应。
但另一方面,两岸总体政策及经济策略相互配合不足,市场开放程度与企业期待差距犹存,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资金、人才、技术移动失衡等都是制约两岸产业合作进一步升级发展的重大障碍。厉无畏认为,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提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恰可为两岸经济开放和合作开启新篇章。
而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中,厉无畏认为,改革红利、内需红利和转型红利这三大利好台企一定要抓住。改革红利体现在完善城镇化和自贸区建设中,台泥、台资银行等都已分得蛋糕;在内需红利方面,两岸开放、放宽准入限制等一系列利好,让台湾科技、医疗等行业都已搭乘顺风车;而转型红利中,产业结构调整所释放的空间最为瞩目,也是台湾产业转型最应该抓住的机遇。
出席论坛的台湾中华大学教授、台当局前“经济部长”尹启铭就分析指出,大陆当前的制造业正从中低科技含量制造向高科技含量、尖端精密制造转变。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淘汰。台商要发展,必须要跟上大陆的转型步调。
淮安模式——或成产业合作试验田
“在台湾工商界,去大陆投资,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昆山,第二个想到的是淮安。”已在淮安投资15亿美元的台玻集团总裁林伯实,这样形容淮安在台商心目中的分量。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现在的淮安,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
作为将“建设好周恩来家乡”、“打造苏北中心城市”作为“重要历史任务”的苏北城市,台商论坛不仅是淮安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是这座城市一张重要的经济名片。南已有昆山,在两岸产业深化合作这步棋中,台商在淮安的发展要走什么模式?
尹启铭认为,传统的“机关枪模式”已经行不通。所谓“机关枪模式”,就是把好政策当子弹,全面撒网,愿者上钩,谁来投资都可以,比较零散,缺乏重点。尹启铭认为,淮安招商引资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炮弹模式”。所谓炮弹模式,是让一个企业来投资,继而带动其上下游配套的企业陆续扎根。在目标导向下,确定项目,政策继而跟进项目出台,富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最终让投资的企业群逐渐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单一企业无法生存,必须是整条产业链的企业全部扎根。
而事实上,淮安吸引台资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以富士康为例,在淮安是生产连接器,主要是配合下游手机产品的组装和布局。而专业设计、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的敏实集团同样走的是“产业集群路线”,汽车厂组装在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
在论坛开幕的当天上午,实联集团在淮安的厂区举办了水上办公楼的竣工启用仪式。这座办公楼办为水上两层、总长300米的流线形体,总面积1.1万平方米。在水面环绕的氛围中,形成诗意的景观,仿佛盘踞水上的潜龙。
林伯实以实联集团在当地成功发展的经验为例并指出,淮安的政府服务、周边环境以及未来的规划,都足以让台商持续在此进行发展。而实联化工原本在5年前就能坚持规划6亿美元投资60万吨,到投产的时候,不仅兴建了码头还改期了水电发电厂,投资规模也从6亿美金提升到14亿美金。他以淮安台商的身份,邀请台商朋友们去淮安。
林伯实这些年来不止一次为淮安摇旗呐喊,也不止在一个地方向大家推荐淮安。在他看来,淮安用短短几年时间快速集聚包括富士康、达方、明基、敏实、旺旺、康师傅等一大批知名台企,绝非偶然。
吸引优质企业安家,一看环境,二看纽带和桥梁。台商论坛正是淮安吸引优质企业的一架“金桥”。2006年9月,富士康携资22亿美元“空降”淮安引发巨大反响。如何以富士康为“引子”吸引更多的台资汇集淮安?台商论坛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吕洪德看来,淮安之所以走出一条快捷崛起之路,很大程度归功于台商论坛这一平台的搭建。“对于习惯‘抱团’发展的台企来讲,面对变化莫测的大陆市场,迫切需要有一个‘出谋划策’的平台帮助他们决定投资方向。”
而淮安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已经在台商圈子中积累下了好口碑。不但连续4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更连续两年跻身“极力推荐城市”行列。漫步淮安街头,“大润发”、“宝岛眼镜”、“85℃”、“莎莉文”等台湾元素在淮安大街上随处可见,台商就医定点医院、台商子女定点学校也正在建设中,这都使这座城市的台湾味道越来越浓。
在论坛期间,一位台湾记者感性地写道,“踏进淮海东路上的85℃甜品咖啡店时,店里刚出炉的面包香气四溢,广播正在播放台湾歌手林宥嘉的歌,‘这么美妙的生活,怎么好意思不快活??’”两岸产业深度的握手,或许就在这里启程。
台商为何在这里投资?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应该如何投资?两岸企业甚至产业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哪些新的发展方向?诸多热点,似乎都可以从淮安发展台资的模板中找到一些答案。
平台聚焦——两岸产业新出路
作为大陆唯一以“台商”命名的论坛,台商论坛面向台商、服务台商的宗旨一目了然。自2009年10月第一届论坛开始,台商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两岸商业合作的平台、学界对话的讲台、民间对话的展台。
“共享改革红利 深化产业合作”是本次论坛的切入点,在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深水区,新一轮改革业已启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紧密的背景下, 这一主题显得恰逢其时。
作为实体经济的命脉,产业合作一直是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重中之重,也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本届论坛上,包括民革中央原第一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等都悉数到场,并发表致辞与演说。就在论坛开幕前2个小时,海峡会会长陈德铭和海基会会长林中森举行会面并闭门长谈半个小时。如何通过深化产业合作推进两岸经济共赢,显然是双方不能绕过的话题。
对于曾经主政江苏的陈德铭来说,对于苏台、淮台两地的合作情况并不陌生。在台商论坛的开幕式上,陈德铭就指出,台商论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成为苏台乃至两岸经济界有代表性的高端交流平台。淮台的经贸关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缩影。在他看来,在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两岸进一步携手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加快ECFA各项后续议题的商谈进程、共同优化和整合两岸的经济资源、切实加强新兴产业合作,都是不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的关键步骤。
而在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看来,2008年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通过签署协议为两岸交流合作缔造了20余条“高速公路”,促进了两岸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当前大陆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台湾也被评为最没有风险的投资环境之一,两岸通过产业合作来走向世界、开拓商机,显然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无可否认,两岸当前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著名经济学者厉无畏就在论坛主旨演讲时指出,就两岸传统优势而言,大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潜力与台湾的研发能力和转型升级经验,为两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大陆即将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是台资参与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其中就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配置、资本流动,以及多领域、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对台资产生重大的磁吸效应。
但另一方面,两岸总体政策及经济策略相互配合不足,市场开放程度与企业期待差距犹存,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资金、人才、技术移动失衡等都是制约两岸产业合作进一步升级发展的重大障碍。厉无畏认为,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提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恰可为两岸经济开放和合作开启新篇章。
而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中,厉无畏认为,改革红利、内需红利和转型红利这三大利好台企一定要抓住。改革红利体现在完善城镇化和自贸区建设中,台泥、台资银行等都已分得蛋糕;在内需红利方面,两岸开放、放宽准入限制等一系列利好,让台湾科技、医疗等行业都已搭乘顺风车;而转型红利中,产业结构调整所释放的空间最为瞩目,也是台湾产业转型最应该抓住的机遇。
出席论坛的台湾中华大学教授、台当局前“经济部长”尹启铭就分析指出,大陆当前的制造业正从中低科技含量制造向高科技含量、尖端精密制造转变。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淘汰。台商要发展,必须要跟上大陆的转型步调。
淮安模式——或成产业合作试验田
“在台湾工商界,去大陆投资,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昆山,第二个想到的是淮安。”已在淮安投资15亿美元的台玻集团总裁林伯实,这样形容淮安在台商心目中的分量。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现在的淮安,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
作为将“建设好周恩来家乡”、“打造苏北中心城市”作为“重要历史任务”的苏北城市,台商论坛不仅是淮安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是这座城市一张重要的经济名片。南已有昆山,在两岸产业深化合作这步棋中,台商在淮安的发展要走什么模式?
尹启铭认为,传统的“机关枪模式”已经行不通。所谓“机关枪模式”,就是把好政策当子弹,全面撒网,愿者上钩,谁来投资都可以,比较零散,缺乏重点。尹启铭认为,淮安招商引资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炮弹模式”。所谓炮弹模式,是让一个企业来投资,继而带动其上下游配套的企业陆续扎根。在目标导向下,确定项目,政策继而跟进项目出台,富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最终让投资的企业群逐渐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单一企业无法生存,必须是整条产业链的企业全部扎根。
而事实上,淮安吸引台资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以富士康为例,在淮安是生产连接器,主要是配合下游手机产品的组装和布局。而专业设计、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的敏实集团同样走的是“产业集群路线”,汽车厂组装在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
在论坛开幕的当天上午,实联集团在淮安的厂区举办了水上办公楼的竣工启用仪式。这座办公楼办为水上两层、总长300米的流线形体,总面积1.1万平方米。在水面环绕的氛围中,形成诗意的景观,仿佛盘踞水上的潜龙。
林伯实以实联集团在当地成功发展的经验为例并指出,淮安的政府服务、周边环境以及未来的规划,都足以让台商持续在此进行发展。而实联化工原本在5年前就能坚持规划6亿美元投资60万吨,到投产的时候,不仅兴建了码头还改期了水电发电厂,投资规模也从6亿美金提升到14亿美金。他以淮安台商的身份,邀请台商朋友们去淮安。
林伯实这些年来不止一次为淮安摇旗呐喊,也不止在一个地方向大家推荐淮安。在他看来,淮安用短短几年时间快速集聚包括富士康、达方、明基、敏实、旺旺、康师傅等一大批知名台企,绝非偶然。
吸引优质企业安家,一看环境,二看纽带和桥梁。台商论坛正是淮安吸引优质企业的一架“金桥”。2006年9月,富士康携资22亿美元“空降”淮安引发巨大反响。如何以富士康为“引子”吸引更多的台资汇集淮安?台商论坛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吕洪德看来,淮安之所以走出一条快捷崛起之路,很大程度归功于台商论坛这一平台的搭建。“对于习惯‘抱团’发展的台企来讲,面对变化莫测的大陆市场,迫切需要有一个‘出谋划策’的平台帮助他们决定投资方向。”
而淮安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已经在台商圈子中积累下了好口碑。不但连续4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更连续两年跻身“极力推荐城市”行列。漫步淮安街头,“大润发”、“宝岛眼镜”、“85℃”、“莎莉文”等台湾元素在淮安大街上随处可见,台商就医定点医院、台商子女定点学校也正在建设中,这都使这座城市的台湾味道越来越浓。
在论坛期间,一位台湾记者感性地写道,“踏进淮海东路上的85℃甜品咖啡店时,店里刚出炉的面包香气四溢,广播正在播放台湾歌手林宥嘉的歌,‘这么美妙的生活,怎么好意思不快活??’”两岸产业深度的握手,或许就在这里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