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职业价值观,理论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形成一种动力系统,以支持或引导个人行为的趋势,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
一、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批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人,今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更加严峻和突出。阴国恩(2000)研究了天津地区七所大学600余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个多元职业价值观体系中,“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性”、“收入”被排在前三位,“地位、名声”、“成长为领导者”、“冒险”,被排在后三位。大学生职业动机呈现出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双元化特征;职业选择自主性水平越来越高。
1、对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缺乏职业规划。
目前在高校学生中,能做到正确认识职业,认知自我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目标定位。在某学院对14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中有57.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32.6%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的人“非常了解”专业缺乏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当调查中问及是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只要20%的人表示“认真规划过”,有64%的人只是“偶尔想过,一下就忘了”,还有16%的人是“很少考虑”和“走一步看一步”。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不够,只是处于被动就业的状态。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爱好、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不能客观准确的定位,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不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以“我想做什么”为目标,因此出现了有些岗位趋之若鹜,有些岗位无人问津,一方面是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是许多职位虚位以待,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2、自我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弱化,忽视社会责任。受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意识日渐突出。他们将有利于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奉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认知。如果说前几代人是把“小我”并入到“大我”中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把“自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也将更加市场化,将使大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他们将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曾经与一名毕业生交谈,问他的就业意向时,他说:“西北地区的工资待遇太低了,非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不去。既然上了大学,就要找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些基层服务项目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他则表示不会考虑。这名学生的就业观念是长期形成的,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很难扭转。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需要,缺乏奉献精神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令人堪忧。
3、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随着分配形式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只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把考取国家公务员作为唯一的出路,奔波于各省应考;成为“考碗族”,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此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开始被摒弃,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爱一行,干一行”很多大学生干不到一个月就换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日益被学生所接受。总之,信息化时代下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又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而感到自卑迷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却又不愿吃苦,缺乏竞争的勇气;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择业,又怕承担风险,存在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对职业的价值判断正确,认为任何职业都一样能为社会做贡献,但在具体行动中又转向趋利避害,看重工作环境,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择业务实和功利并存。
独立学院大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能够意识到自己学历层次低、文凭不过硬,市场竞争能力弱,对自身的择业定位比较实际,对职业的期望值也比较低。和那些优越感较强的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期望更加低调务实。他们择业时大多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找到一份工作先做起来,待自己的实力有所提高后,再进行择业,找到理想的单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标准。据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动机中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个人特长发挥、单位发展前途。他们认为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贡献。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个人眼前价值的实现,较少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理想信念的实现。
2、择业的灵活性和理性并存。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立学院所招学生大多数知识基础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独立学院突出一个“独”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因此和一本或二本学院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实用技能得以培养,更能满足一般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不会一味追寻与自己理想相匹配的岗位而浪费很多机会。可以接受“临时过渡的岗位”,以增加自己的工作阅历,不会过分看重本专业对口,职业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待遇,但不会拘泥于待遇的高低,更多的是立足于进入职场接受锻炼,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择业过程中这种心理无疑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选择“自主创业”正越来越被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认同。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很多人有着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其中部分学生还在读书期间尝试了摆地摊等创业。但真正在毕业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却选择了就业,因为就业容易创业难。因此“自主创业”还不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选择的主渠道,显示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理性和冷静。 3、择业意识增强和职业认知模糊并存。
双向选择就业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方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显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双向选择”表示“赞同”的占大部分,相信自己能找到工作。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首选的就业途径主要是自己参加人才市场的招聘,靠亲戚朋友介绍的占少部分。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喜欢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就业中心公布的就业信息,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意识,这反映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善于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运用现代通讯手段,积极主动择业。
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崇尚自我,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却又不能全面认识自我需求和职业环境,因而对职业认知模糊。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深人细致的认知,只是大致了解就业人员的薪金待遇、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而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自己将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等情况了解肤浅。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学生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需要拿文凭才来上大学的,对进入独立学院学习有一种挫折感、自卑感和失落感,学习积极性差;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满意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对将来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低,这就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择业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积累。
通过以上比较说明在择业行为倾向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想法更符合实际现状,更加注重物质条件,将基本的生活需要作为执业行为倾向的首选。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经济利益和物质基础的得失,也体现出不成熟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缺乏。普通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高于独立学院学生,体现出就业形势对于普通大学生更有利,使其倾向于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两种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垂涎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社会和职业生活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想象成分,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造成个人期望值过高,脱离社会需求。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适对策
1、加强对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长远意识。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会关系。家长参与择业甚至包办择业。这不但弱化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独立学院首先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立足通过自力更生完成职业选择和发展。还要把握政策法规,了解就业大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这种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就业过程争取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具体择业时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片面以福利待遇为择业第一考虑因素,忽视了职业与个人专长的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等职业价值,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这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这需要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
2、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创业技巧的传授。
大学生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向往个人创业的自由,却又缺乏自信,不愿也不敢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与个性,又要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成功,“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时,学院还可以现身说法,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或成功人士回校座谈创业过程等,营造出创业有为的风气,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传授创业技巧,鼓励从小事做起,“白手起家”,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增进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首先,把握市场需求,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人才;善于利用自身和企业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安排涉及就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以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就业需求形势,锻炼他们的就业能力,为将来能成功就业提前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能够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在能力层次上有应用性和适应性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一、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批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人,今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更加严峻和突出。阴国恩(2000)研究了天津地区七所大学600余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个多元职业价值观体系中,“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性”、“收入”被排在前三位,“地位、名声”、“成长为领导者”、“冒险”,被排在后三位。大学生职业动机呈现出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双元化特征;职业选择自主性水平越来越高。
1、对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缺乏职业规划。
目前在高校学生中,能做到正确认识职业,认知自我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目标定位。在某学院对14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中有57.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32.6%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的人“非常了解”专业缺乏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当调查中问及是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只要20%的人表示“认真规划过”,有64%的人只是“偶尔想过,一下就忘了”,还有16%的人是“很少考虑”和“走一步看一步”。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不够,只是处于被动就业的状态。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爱好、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不能客观准确的定位,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不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以“我想做什么”为目标,因此出现了有些岗位趋之若鹜,有些岗位无人问津,一方面是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是许多职位虚位以待,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2、自我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弱化,忽视社会责任。受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意识日渐突出。他们将有利于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奉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认知。如果说前几代人是把“小我”并入到“大我”中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把“自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也将更加市场化,将使大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他们将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曾经与一名毕业生交谈,问他的就业意向时,他说:“西北地区的工资待遇太低了,非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不去。既然上了大学,就要找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些基层服务项目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他则表示不会考虑。这名学生的就业观念是长期形成的,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很难扭转。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需要,缺乏奉献精神的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令人堪忧。
3、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随着分配形式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只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把考取国家公务员作为唯一的出路,奔波于各省应考;成为“考碗族”,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此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开始被摒弃,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爱一行,干一行”很多大学生干不到一个月就换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日益被学生所接受。总之,信息化时代下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又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而感到自卑迷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却又不愿吃苦,缺乏竞争的勇气;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择业,又怕承担风险,存在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对职业的价值判断正确,认为任何职业都一样能为社会做贡献,但在具体行动中又转向趋利避害,看重工作环境,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择业务实和功利并存。
独立学院大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能够意识到自己学历层次低、文凭不过硬,市场竞争能力弱,对自身的择业定位比较实际,对职业的期望值也比较低。和那些优越感较强的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期望更加低调务实。他们择业时大多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找到一份工作先做起来,待自己的实力有所提高后,再进行择业,找到理想的单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标准。据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动机中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个人特长发挥、单位发展前途。他们认为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贡献。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个人眼前价值的实现,较少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理想信念的实现。
2、择业的灵活性和理性并存。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立学院所招学生大多数知识基础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独立学院突出一个“独”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因此和一本或二本学院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实用技能得以培养,更能满足一般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不会一味追寻与自己理想相匹配的岗位而浪费很多机会。可以接受“临时过渡的岗位”,以增加自己的工作阅历,不会过分看重本专业对口,职业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待遇,但不会拘泥于待遇的高低,更多的是立足于进入职场接受锻炼,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择业过程中这种心理无疑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选择“自主创业”正越来越被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认同。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很多人有着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其中部分学生还在读书期间尝试了摆地摊等创业。但真正在毕业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却选择了就业,因为就业容易创业难。因此“自主创业”还不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选择的主渠道,显示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理性和冷静。 3、择业意识增强和职业认知模糊并存。
双向选择就业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方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资料显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双向选择”表示“赞同”的占大部分,相信自己能找到工作。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首选的就业途径主要是自己参加人才市场的招聘,靠亲戚朋友介绍的占少部分。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喜欢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就业中心公布的就业信息,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意识,这反映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善于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运用现代通讯手段,积极主动择业。
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崇尚自我,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却又不能全面认识自我需求和职业环境,因而对职业认知模糊。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深人细致的认知,只是大致了解就业人员的薪金待遇、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而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自己将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等情况了解肤浅。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学生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需要拿文凭才来上大学的,对进入独立学院学习有一种挫折感、自卑感和失落感,学习积极性差;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满意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对将来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低,这就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择业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积累。
通过以上比较说明在择业行为倾向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想法更符合实际现状,更加注重物质条件,将基本的生活需要作为执业行为倾向的首选。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经济利益和物质基础的得失,也体现出不成熟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缺乏。普通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高于独立学院学生,体现出就业形势对于普通大学生更有利,使其倾向于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两种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垂涎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社会和职业生活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想象成分,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造成个人期望值过高,脱离社会需求。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适对策
1、加强对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长远意识。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会关系。家长参与择业甚至包办择业。这不但弱化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独立学院首先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立足通过自力更生完成职业选择和发展。还要把握政策法规,了解就业大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这种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就业过程争取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具体择业时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片面以福利待遇为择业第一考虑因素,忽视了职业与个人专长的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等职业价值,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这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这需要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
2、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创业技巧的传授。
大学生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向往个人创业的自由,却又缺乏自信,不愿也不敢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与个性,又要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成功,“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时,学院还可以现身说法,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或成功人士回校座谈创业过程等,营造出创业有为的风气,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传授创业技巧,鼓励从小事做起,“白手起家”,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增进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首先,把握市场需求,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人才;善于利用自身和企业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安排涉及就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以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就业需求形势,锻炼他们的就业能力,为将来能成功就业提前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能够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在能力层次上有应用性和适应性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