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决不是彻底否认教师的作用。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地设置富于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犹如攀沿时的“抓手”,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味、探究。这样的“抓手”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进文本,能引出学生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已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从而让学生流淌情感、放飞思想。
关键词:自主 阅读 问题 抓手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中应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文本,感受其中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情感。但是,强调学生自主决不是彻底否认教师的作用,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具有未成熟性和待发展性特点。课堂阅读教学时,如果课堂阅读时没有教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设置富于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或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或给学生提纲挈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自由阅读”(叶圣陶语)。这样的问题,犹如攀沿时的“抓手”。因此设置的问题,就是递给了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的“抓手”。这样的“抓手”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进文本,能引出学生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已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从而让学生流淌情感、放飞思想。
一、“链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自浅入深的,因此阅读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呈现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承前启后的关系,让学生在这些在问题“抓手”的引导下,拾级而上地向纵深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羚羊木雕哪去了?(2)妈妈、爸爸对此的态度怎样?我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两代人会有不同的态度?第(1)问,切入点小,具体,且抓住了矛盾的根源,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知道——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去了;第(2)问是引导学生顺着这一矛盾理清文章的情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了:随着“我”的心理变化——“紧张→害怕→难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地发展着——“问→逼→哄→要”;问题(3)是在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了作者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应怎样看待“情义”与“财物”,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价值观。
这样的“链式问题”指向明确、思路清晰,且具有一定内在的逻辑关系,能使学生内心不断地设疑,又通过他们自己不断地阅读、深入地讨论,达到解疑的目的。学生读读说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了课文,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也完全得以凸显。
二、“饵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多向探究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活跃的思维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像鱼饵似的问题,充当学生新思维的“催化剂”或“引导罗盘”,引导着学生作多向探究的自主阅读。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斑羚飞渡》时,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文,等学生读完后才抛个给学生一个问题:读完《斑羚飞渡》后,你想说点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就像诱人的鱼饵,强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马上进行思维整理、加工,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不太明确的又再次扎入课文阅读之中,进行多向探究的学习,从文章的内容到主旨,从文章的布局谋篇到写作技巧一一涉足。有的说:“读完这篇文章,我内心非常激动,那用死亡架设的生命之桥太悲壮了,可狩猎者的行径太可耻了!”有的说:“我在被斑羚们的群体意识。献身精神感动时的同时,也感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比如斑羚飞渡前描写了一只老斑羚误入悬崖及一只母斑羚恍惚之中把彩虹当桥差点丧生等细节,都是为了烘托斑羚群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之后惊慌失措的情状,并为下文写飞渡蓄势铺垫,也使飞渡的情节波澜起伏。”……
像这样的回答,不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理解、感悟,进而深入探究的结晶吗?这种“饵式问题抓手”则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发散式问题”是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拓展创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发散式问题抓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求异延伸展开,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活力。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對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能充当“抓手”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欣赏文本,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达见解。这样的“问题抓手”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发展。
关键词:自主 阅读 问题 抓手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中应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文本,感受其中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情感。但是,强调学生自主决不是彻底否认教师的作用,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具有未成熟性和待发展性特点。课堂阅读教学时,如果课堂阅读时没有教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设置富于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或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或给学生提纲挈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自由阅读”(叶圣陶语)。这样的问题,犹如攀沿时的“抓手”。因此设置的问题,就是递给了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的“抓手”。这样的“抓手”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进文本,能引出学生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已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从而让学生流淌情感、放飞思想。
一、“链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自浅入深的,因此阅读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呈现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承前启后的关系,让学生在这些在问题“抓手”的引导下,拾级而上地向纵深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羚羊木雕哪去了?(2)妈妈、爸爸对此的态度怎样?我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两代人会有不同的态度?第(1)问,切入点小,具体,且抓住了矛盾的根源,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知道——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去了;第(2)问是引导学生顺着这一矛盾理清文章的情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了:随着“我”的心理变化——“紧张→害怕→难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地发展着——“问→逼→哄→要”;问题(3)是在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了作者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应怎样看待“情义”与“财物”,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价值观。
这样的“链式问题”指向明确、思路清晰,且具有一定内在的逻辑关系,能使学生内心不断地设疑,又通过他们自己不断地阅读、深入地讨论,达到解疑的目的。学生读读说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了课文,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也完全得以凸显。
二、“饵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多向探究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活跃的思维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像鱼饵似的问题,充当学生新思维的“催化剂”或“引导罗盘”,引导着学生作多向探究的自主阅读。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斑羚飞渡》时,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文,等学生读完后才抛个给学生一个问题:读完《斑羚飞渡》后,你想说点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就像诱人的鱼饵,强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马上进行思维整理、加工,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不太明确的又再次扎入课文阅读之中,进行多向探究的学习,从文章的内容到主旨,从文章的布局谋篇到写作技巧一一涉足。有的说:“读完这篇文章,我内心非常激动,那用死亡架设的生命之桥太悲壮了,可狩猎者的行径太可耻了!”有的说:“我在被斑羚们的群体意识。献身精神感动时的同时,也感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比如斑羚飞渡前描写了一只老斑羚误入悬崖及一只母斑羚恍惚之中把彩虹当桥差点丧生等细节,都是为了烘托斑羚群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之后惊慌失措的情状,并为下文写飞渡蓄势铺垫,也使飞渡的情节波澜起伏。”……
像这样的回答,不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理解、感悟,进而深入探究的结晶吗?这种“饵式问题抓手”则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发散式问题”是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地自主阅读的“抓手”
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拓展创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发散式问题抓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求异延伸展开,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活力。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對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能充当“抓手”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欣赏文本,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达见解。这样的“问题抓手”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