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建设、育人方法与教学考核方案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摸索,总结“工学交替”模式可行性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良方案,为其他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交替;机电技术系;育人方法;教学实践体系
一、为什么职业院校要坚持创新开展“工学交替”
从国家大政方针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职业院校自身看,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工学交替”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应看到目前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从学生的期待看,他们一方面想通过学校长期系统的培养,熟练掌握社会生存的绝活绝技与专业知识,把自身历练成为“蓝金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提升其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与企业需求存在断层
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设计都是根据课纲编排的,往往教师在教学讲解时照本宣科,缺乏实操案例的指导与佐证,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具备实操性的技术人才需求加大,企业往往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针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而是让他们从事一些“体力活”。
(二)学生期待与实习安排存在较大冲突
很多的学生缺乏对“工学交替”的正确认识,在入企前充满盲目乐观的期待,真正进入企业后自身期待与工作实际落差较大,影响工作情绪,出现枯燥活不想干、技术活不会干的情况。同时,即使同班学生在同一企业实岗实训,工作岗位和工作强度也存在差异。有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好些,工作强度低些,如成品检验、性能测试等,学生都愿意去。有的工作岗位环境较辛苦,如夜班流水线、机器维修等,学生一般都不愿意选择。
(三)学生管理与企业要求矛盾突出
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都是未毕业的在校学生,缺乏工作经历,入企前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流程安排不了解,往往将一些陋习带入工作中,违反企业纪律,如乱动企业危险设备、迟到早退等;同时,上班时间学生工作基本上由企业进行管理,但下班后,缺乏相应纪律约束,学生容易触犯一些实习红线;甚至常有失信行为,工学交替半途而废。
三、“工学交替”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深入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夯实基础为“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
(1)坚持学生的匠心培育。践行5S企业管理理念,机电技术系于2015年开始在学生寝室推广5S标准化寝室建设,旨在培养学生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五方面素质,促使“工学交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缩短“工学交替”企业适应周期。重点关注在校期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机电技术系特色晚自习、观湖论坛、书记下午茶等活动形式,培育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一系列的教学引导使得机电技术系的学生除了在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提升外,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也得到加强;学生在心理上对“工学交替”模式的认同,有利的推动了机电技术系“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發展。
(2)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机电技术系注重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自2002年以来,系领导班子都致力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通过顶岗实习单位实地考察、学生回访调查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研究等各方面调研,逐步确立了安徽绿创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基地、美的生产技术人才共育共建培养基地等几十家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长期校企合作基础为机电技术系实施“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有效的解决了机电技术系在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生产性实训“设备缺乏”、实训成本偏高等问题,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随着校企合作以及“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机电技术系于2015年开始针对系部不同的学生类型开展差别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五年制学生单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五年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2016年开始课程考核改革,将课程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教学实操过程。系列教学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校动手实操能力,为学生参与“工学交替”企业实习提供了动手能力保障。2017年创建芜湖美的“订单班”,2018年创建池州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班”。随着“工学交替”创新模式的深入践行,2017年开始与“工学交替”企业共同研讨校本课程,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工艺流程等贯穿于理论教学,为学生适应社会制造业打下扎实基础。
(二)精准目标为“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机电技术系在市委市政府和学院的正确指导下,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特别是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政行企校互惠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2015年以来,我院与池州市许多企业开展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池州市输送了一大批技术技能性人才。 (三)榜样力量促进“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
(1)隆重召开“工学交替”实习表彰大会。“工学交替”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以企业的过程考核为主体。在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实习任务后,企业和学校联合选拔在“工学交替”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和公司的管理规定,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生进行表彰并颁奖。通过表彰大会促进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积极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机电技术系重视优秀毕业生的信息收集,经常性的开展新老生交流会,让“优秀职教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迷茫的学弟学妹传经,特别说明“工学交替”在促成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让学弟学妹们正确认知“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作用。机电技术系重视榜样的力量,除了利用特色晚自习带学生观看《大国工匠》、《榜样》等栏目。还特别注重请进来、走出去。通过邀请“工学交替”企业的“工匠”工程师到校来为学生讲课,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认识到沉淀基层学习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对“工学交替”充满认可和期待。通过学习和弘扬榜样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以榜样为镜,指引机电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明方向、知差距、净心灵、升境界。
四、结论
机电技术系在“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在“知行合一 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笔者也发现“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還有很多瓶颈,比如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知偏差、企业生产周期性人才需求、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失信行为等等,笔者和机电技术系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可参考的职业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海涛,陈欣.职业学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职业,2018(11):104-105.
[2]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43-46.
基金项目: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zxkt09);2.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2017sjjd052);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Szzhjh-2-2017-12)
关键词:工学交替;机电技术系;育人方法;教学实践体系
一、为什么职业院校要坚持创新开展“工学交替”
从国家大政方针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职业院校自身看,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工学交替”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应看到目前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主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从学生的期待看,他们一方面想通过学校长期系统的培养,熟练掌握社会生存的绝活绝技与专业知识,把自身历练成为“蓝金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提升其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与企业需求存在断层
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设计都是根据课纲编排的,往往教师在教学讲解时照本宣科,缺乏实操案例的指导与佐证,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具备实操性的技术人才需求加大,企业往往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针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而是让他们从事一些“体力活”。
(二)学生期待与实习安排存在较大冲突
很多的学生缺乏对“工学交替”的正确认识,在入企前充满盲目乐观的期待,真正进入企业后自身期待与工作实际落差较大,影响工作情绪,出现枯燥活不想干、技术活不会干的情况。同时,即使同班学生在同一企业实岗实训,工作岗位和工作强度也存在差异。有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好些,工作强度低些,如成品检验、性能测试等,学生都愿意去。有的工作岗位环境较辛苦,如夜班流水线、机器维修等,学生一般都不愿意选择。
(三)学生管理与企业要求矛盾突出
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都是未毕业的在校学生,缺乏工作经历,入企前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流程安排不了解,往往将一些陋习带入工作中,违反企业纪律,如乱动企业危险设备、迟到早退等;同时,上班时间学生工作基本上由企业进行管理,但下班后,缺乏相应纪律约束,学生容易触犯一些实习红线;甚至常有失信行为,工学交替半途而废。
三、“工学交替”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深入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夯实基础为“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
(1)坚持学生的匠心培育。践行5S企业管理理念,机电技术系于2015年开始在学生寝室推广5S标准化寝室建设,旨在培养学生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五方面素质,促使“工学交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缩短“工学交替”企业适应周期。重点关注在校期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机电技术系特色晚自习、观湖论坛、书记下午茶等活动形式,培育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一系列的教学引导使得机电技术系的学生除了在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提升外,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也得到加强;学生在心理上对“工学交替”模式的认同,有利的推动了机电技术系“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發展。
(2)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机电技术系注重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自2002年以来,系领导班子都致力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通过顶岗实习单位实地考察、学生回访调查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研究等各方面调研,逐步确立了安徽绿创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基地、美的生产技术人才共育共建培养基地等几十家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长期校企合作基础为机电技术系实施“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有效的解决了机电技术系在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生产性实训“设备缺乏”、实训成本偏高等问题,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随着校企合作以及“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机电技术系于2015年开始针对系部不同的学生类型开展差别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五年制学生单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五年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2016年开始课程考核改革,将课程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教学实操过程。系列教学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校动手实操能力,为学生参与“工学交替”企业实习提供了动手能力保障。2017年创建芜湖美的“订单班”,2018年创建池州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班”。随着“工学交替”创新模式的深入践行,2017年开始与“工学交替”企业共同研讨校本课程,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工艺流程等贯穿于理论教学,为学生适应社会制造业打下扎实基础。
(二)精准目标为“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机电技术系在市委市政府和学院的正确指导下,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特别是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政行企校互惠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2015年以来,我院与池州市许多企业开展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池州市输送了一大批技术技能性人才。 (三)榜样力量促进“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
(1)隆重召开“工学交替”实习表彰大会。“工学交替”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以企业的过程考核为主体。在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实习任务后,企业和学校联合选拔在“工学交替”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和公司的管理规定,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生进行表彰并颁奖。通过表彰大会促进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积极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机电技术系重视优秀毕业生的信息收集,经常性的开展新老生交流会,让“优秀职教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迷茫的学弟学妹传经,特别说明“工学交替”在促成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让学弟学妹们正确认知“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作用。机电技术系重视榜样的力量,除了利用特色晚自习带学生观看《大国工匠》、《榜样》等栏目。还特别注重请进来、走出去。通过邀请“工学交替”企业的“工匠”工程师到校来为学生讲课,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认识到沉淀基层学习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对“工学交替”充满认可和期待。通过学习和弘扬榜样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以榜样为镜,指引机电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明方向、知差距、净心灵、升境界。
四、结论
机电技术系在“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在“知行合一 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笔者也发现“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還有很多瓶颈,比如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知偏差、企业生产周期性人才需求、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失信行为等等,笔者和机电技术系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工学交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可参考的职业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海涛,陈欣.职业学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职业,2018(11):104-105.
[2]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43-46.
基金项目: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zxkt09);2.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2017sjjd052);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Szzhjh-2-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