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形象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2.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
  3.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二、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广博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1)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如果在讲赤壁之战时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大谈诸葛亮如何呼风唤雨,便是以演义代历史,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
  (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这就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属通俗之作,但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宽,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3.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可以再造历史形象,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就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近十年来,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現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发展电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这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具的运用,有两个问题应该注意:
  第一,运用直观教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注意有的放矢。如果频频使用而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相脱离,其结果必然是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与教学目的相违背。
  第二,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同样也不能取代生动形象的语言。因为教具是静态的,只能说明历史现象的个别方面。只有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和补充,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具的同时,教师仍然应该注意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
期刊
摘 要: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孕育了五千年优秀灿烂文化的魂宝。然而当今社会,电脑代替了人写字,许多学生电脑操作很熟练,写出的字却是不堪入目。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写一手好字,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得一手好字,该如何指导学生呢?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写字教学 习惯 兴趣 注意力 观察力  一、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1.养成以正确姿势书写的习惯。学生正处于生
期刊
在数学课的讲课、评课活动中,经常有人提出类似于“课堂气氛沉闷、不热烈”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这里的兴趣是对某一堂课而言,而不是对数学这一科而言。如果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学生对整个数学科的兴趣。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
期刊
走进磨课中,备课是课题组第一“磨”。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好了刀才能轻松地砍得更多的柴。备课就是整个教学的一把“刀”,只有让这把刀亮起来,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砍到更多的“柴”。  现主要谈谈磨课时磨出备课的四个亮点:  亮点一:磨教材——磨亮一堂好课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
期刊
摘 要:初三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打开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窗户。通过“趣味化学”课堂上的实验结合课堂教学,能令外显的兴趣和对学科的热爱达成内在的心理需求,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驱动作用,充实课堂教学的知识构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智慧、精神和人格、生活和生命的和谐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以系列成果为依托,从理论依据、内容设置及操作方法、实际效果等方面就校本“趣味化学”对课堂教学的驱动作用进行了论述。  
期刊
摘 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很难,而推行初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追求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人应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创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新局面。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做到三点:一是夯实语文基础,教法要创新;二是认真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注重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挖掘语文教学的潜能。农村语文教学还应当多一些热爱,少一些功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乐趣。  关键词:基础 创新
期刊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技能是物理实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  关键词:重视实验 培养技能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积累。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紧跟上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这样能够事半功倍,更好地教好数学这门学科,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生心理  一、根据心理发展历程激起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像一栋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建不好高楼就不稳,学好小学数学至关重要。
期刊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呢?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师的教能够对学生真正产生实际的使用价值的原则,通过教师的教能够使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是针对现今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缺乏创造、注重知识、不注重实践等缺陷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通过语文教学要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
期刊
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远古传说:“开天辟地之后,神女女娲看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很苦、很累,于是她采天籁之音(大自然的音响),使人们愉悦、快乐,从此华夏大地有了音乐。”美好和谐的音乐会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而情性强、激奋奔放的音乐又会给人以启迪,鼓舞人们不断进取、向上。所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向学生普及音乐知识,是我们音乐教师的社会职责。  一、音乐是一种历史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