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力量和速度在当今尤为迅猛。科技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这源于创新的驱动。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前,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眼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科研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
多年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一直弘扬和传承着创新的时代精神。今年的“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围绕“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与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近800嘉宾一起交流共享,看当下,展未来。
从出席嘉宾的强大阵容来看,本次论坛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区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中关村第一任主任、北京市原副市长胡昭广,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局局长李伯溪,中共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储祥银,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芦育珠,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中共海淀区委常委陈惠丰,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庆振,中关村第一村民、北京民协原会长纪世瀛等。
本次论坛规模盛大,主题演讲者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瑞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兼副馆长齐亚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独立电力生产商协会(IPPF)秘书长莱金,北京科兴控股董事长兼CEO尹卫东,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生,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凤凰城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东,世界风能协会秘书长斯凡特·格森格,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等近20家企业、机构的总裁、资深高管和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他们畅所欲言,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让人醍醐灌顶。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唱响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旋律,不仅演讲嘉宾有精彩的内容论述,而且在论坛的形式上也是别出心裁,由海淀文联张书范、杨永安、郭文松、赵保民、周持、刘振英、黄德昌、李道五、田添、苏海河、吴占春、荆匡胤、臧向军、骆建宏、马爱华、张强、朱海军、操红、魏东、孟希泉等20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抽奖的形式走进论坛现场,真正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是时代命题
本次“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的召开,不仅是探索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全国高新区的发展,其实也是探讨中国依靠科技创新进行转型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大命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致辞中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中国高新区在这方面日益发挥着作用。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已经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创新体系。中关村以创新资源平台为立足点,形成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率先实现了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其主力军就是全国的高新科技园区和园区的企业。国家高新区在规模和速度上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也确保了生产质量,实现了高效集约式的发展。”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强调,“国家高新区从建设初期就特别重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也认为,“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是本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提升中关村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大调整周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最关键的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傅华谈到,“北京市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就是要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和可持续性。”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介绍说,“当前,海淀区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的重大机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全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新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海淀全区上下加快推进落实“1+6”等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研发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细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新形势下中关村如何创新
创新对任何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中国硅谷”美誉的中关村,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创新奇迹。面对新的趋势,中关村肩负着新的使命。要获得进一步的新发展,中关村应该有新的探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就中关村的发展,谈了两个问题。他认为中关村提出在2020年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在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方面有新的探索;要在推进总部和制造基地协作方面,要有新探索;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要有新探索。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目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博士认为,从园区的发展来讲,首先要构筑优势,集聚要素;其次要营造环境,一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再次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包括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立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围绕重大需求和示范应用,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做强专业服务机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集聚股权投资机构;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园。
中关村的发展是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的结果,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合作,使中关村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认为,科技与金融应当创新联动。每一次科技革命,实际上都是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的结果,都源于科技革新,成于金融创新。
“技术与金融创新同步推动,才能够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创新高地和形成一片创新热土。”
中关村要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的核心区,海淀区正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创新要素融合转化。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介绍了海淀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海淀占了全国的将近三分之一,海淀区内的企业入选2011年度国家新产品计划和火炬计划数量超过北京市半数以上。
在新的历史阶段,海淀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孟景伟概括为三个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依旧困难;第二个困难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三个困难是中小微企业成长困难。
海淀作为全球科教资源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投资加孵化,开放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涌现出清华科技园、联想之星、创新工厂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未来,海淀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的融合,实现创新资源优势转化。”孟景伟强调,“主要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建立基于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制。”
中国高新区的创新长跑
中国高新区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争相效仿的范本。经验有了,但仍缺文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对此深有见地:“自主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自主创新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实现,因此,建设一个持续的创新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如何才能弘扬创新的文化?张景安谈了几点认识:第一,要增强原创意识;第二,要树立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第三,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源泉;第四,创新需要激情;第五,要增强危机意识,鼓励开放意识。“当然最关键的是人才”。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世界定位,无疑赋予了中关村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万亿元。提到中关村,我们不得不提翠湖科技园。凭借独特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吸引了华为、中国电信、用友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截至2011年底,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共有51家,其中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家,超过十亿元的企业有7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翠湖科技园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提到了翠湖科技园的高端产业加速器。
赵玉华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第一是高端产业内生聚集效应;第二是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升级;第三是科学规划保证有序进展。
翠湖科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也正处于从科技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的发展历史新阶段。未来,它将主要通过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六个系统来建设智慧翠湖。一个平台是以云计算为平台的管理架构,两个中心是智能管理和服务中心,六个系统是三维展示系统、信息定位系统、日常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数字社区系统和一卡通系统。
我们期望未来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能成为北京市乃至于全国创新思想最活跃、创新体制最完善、创新成果最显著、创新环境最优美的地区,成为带动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于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翠湖科技园取得的成绩源于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可能是其他园区无法复制的。正是由于全国各大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才形成了中国高新区百花竞放的大好局面。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关于新时期高新区创新转型发展路径的思考,也颇为深刻。他深刻感受到高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路径选择的战略转折。
一是高新区逐渐面临发展规模高,也就是发展基数大,资源约束紧,优惠政策少或者无的这样一种新的阶段特征;二是基于国家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导向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发展观念和思维理念的落后,将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败。”;三是区域竞争高级别化的趋势。高新区迈上较高的平台,也意味着竞争格局的深化,新的竞争对象是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知名先进园区。
应对危机和挑战,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和创新。 无锡高新区将主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致力于从工厂林立向公司林立转变,尤其是向科技型的、创新、创业的公司转变;二是推动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跨国企业过去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现在要把他的研发中心和区域性销售总部结合起来;三是致力于从科技创新向科技创业的转变;四是致力于从制造人群向智造人群转变。
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也正以一种加速度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谈到了科技企业产业转移平台。这是滨海新区科技服务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云计算、软件和服务外包、重型装备五大产业。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滨海新区共聚集了1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支柱产业,实现6000亿总收入,构筑了中国新经济平台。
高新区发展,一般有四类开发形式:第一类是政府的开发公司,第二类是大的企业集团,第三类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第四类是纯市场化的企业进行开发。现在,科技地产开发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新区所采用。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分享了科技地产开发模式的优势。
白廷全认为,把科技地产做成一个产业,就能更好的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更好的给市民提供具有科技内涵的住宅品。“科技地产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振兴,有利于中关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建成后,将形成以大型的物联网软件为龙头的核心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融资提供平台,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加快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一定要注重提升建筑能效的管理,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其董事长刘燕生提出的建筑能效运营,并不是传统的工程部运营管理模式,这种新的机电设备运营方案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为推动建筑能效运营管理创新,他们还成立了建筑能效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绩,但相较于国际一流科技园区,中国高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主创新,注定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中国企业勇挑创新重担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承担了很重的任务。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改变经营法则,调整发展战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向“中国智造”迈进,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表率!
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用友软件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软件企业。目前,在“新长城计划”下,用友正打造云服务平台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认为,一个企业的创新,最关键的有三个要素:第一,要结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第二,要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三,要结合公司的基础和优势。
到目前为止,在企业计算这个行业,全球的产业中心是两个,一个是在北美,一个是在欧洲。北美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些企业计算的公司,从企业应用到数据库、中间件这样一个产业群。欧洲是以SAP为代表的专门面向企业计算的一个产业集群。郑雨林预测,亚洲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全球企业计算的产业中心,这是市场给予中国的机会。
从研制中国第一支甲肝疫苗,到全球领先的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甲流疫苗,北京科兴控股一步步走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列。其董事长兼CEO尹卫东认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驱动力是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它一定会对创新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创新真正的驱动力一定是国家和公众的真正需求。”
正如尹卫东所说,生物医药是一辆整车,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单纯有一个产品、单纯有一个人才,很难撑起这个产业。生物技术的特点是十年才能开发一个周期,因此,在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全方位、全团队、全产业链地思考产业布局。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沙漠里的沙子变成了黄金。其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认为点金术就是创新。他发明的耐高温沙,填补了一项国际铸造业的空白。而仁创研究院的诞生,则标志着仁创从个人创新迈进了团队创新阶段,标志着仁创人从不自觉的随机的创新阶段,上升到自觉、自主、有计划、有步骤的创新阶段。
我们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的时候,其实还应该重视体制机制的建设,只有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都健全,企业才能稳步发展。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对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见解,深刻独到。他认为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要实现“商者有其股”。“中国人创新之本就是制度,制度创新落实了‘商者有其股’之后,就能让笨人变聪明,让懒人变勤劳,只要这样的制度能发生,我们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我们就没有任何事情做不到。”
250年前出现了工业革命,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新观念、新想法肯定是创新之母。中国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发展很强,中国企业家创新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产业集群。
大国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邓小平讲过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企业责任重大。中国企业要获得较快发展,需要勇于创新。
谈了多年的老话题,仍须时时念叨!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前,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眼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科研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
多年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一直弘扬和传承着创新的时代精神。今年的“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围绕“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与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近800嘉宾一起交流共享,看当下,展未来。
从出席嘉宾的强大阵容来看,本次论坛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区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中关村第一任主任、北京市原副市长胡昭广,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局局长李伯溪,中共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储祥银,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芦育珠,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中共海淀区委常委陈惠丰,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庆振,中关村第一村民、北京民协原会长纪世瀛等。
本次论坛规模盛大,主题演讲者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瑞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兼副馆长齐亚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独立电力生产商协会(IPPF)秘书长莱金,北京科兴控股董事长兼CEO尹卫东,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生,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凤凰城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东,世界风能协会秘书长斯凡特·格森格,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等近20家企业、机构的总裁、资深高管和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他们畅所欲言,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让人醍醐灌顶。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唱响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旋律,不仅演讲嘉宾有精彩的内容论述,而且在论坛的形式上也是别出心裁,由海淀文联张书范、杨永安、郭文松、赵保民、周持、刘振英、黄德昌、李道五、田添、苏海河、吴占春、荆匡胤、臧向军、骆建宏、马爱华、张强、朱海军、操红、魏东、孟希泉等20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抽奖的形式走进论坛现场,真正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是时代命题
本次“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的召开,不仅是探索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全国高新区的发展,其实也是探讨中国依靠科技创新进行转型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大命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致辞中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中国高新区在这方面日益发挥着作用。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已经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创新体系。中关村以创新资源平台为立足点,形成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率先实现了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其主力军就是全国的高新科技园区和园区的企业。国家高新区在规模和速度上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也确保了生产质量,实现了高效集约式的发展。”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强调,“国家高新区从建设初期就特别重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也认为,“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是本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提升中关村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大调整周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最关键的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傅华谈到,“北京市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就是要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和可持续性。”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介绍说,“当前,海淀区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的重大机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全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新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海淀全区上下加快推进落实“1+6”等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研发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细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新形势下中关村如何创新
创新对任何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中国硅谷”美誉的中关村,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创新奇迹。面对新的趋势,中关村肩负着新的使命。要获得进一步的新发展,中关村应该有新的探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就中关村的发展,谈了两个问题。他认为中关村提出在2020年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在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方面有新的探索;要在推进总部和制造基地协作方面,要有新探索;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要有新探索。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目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博士认为,从园区的发展来讲,首先要构筑优势,集聚要素;其次要营造环境,一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再次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包括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立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围绕重大需求和示范应用,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做强专业服务机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集聚股权投资机构;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园。
中关村的发展是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的结果,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合作,使中关村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认为,科技与金融应当创新联动。每一次科技革命,实际上都是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的结果,都源于科技革新,成于金融创新。
“技术与金融创新同步推动,才能够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创新高地和形成一片创新热土。”
中关村要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的核心区,海淀区正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创新要素融合转化。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介绍了海淀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海淀占了全国的将近三分之一,海淀区内的企业入选2011年度国家新产品计划和火炬计划数量超过北京市半数以上。
在新的历史阶段,海淀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孟景伟概括为三个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依旧困难;第二个困难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三个困难是中小微企业成长困难。
海淀作为全球科教资源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投资加孵化,开放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涌现出清华科技园、联想之星、创新工厂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未来,海淀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的融合,实现创新资源优势转化。”孟景伟强调,“主要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建立基于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制。”
中国高新区的创新长跑
中国高新区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争相效仿的范本。经验有了,但仍缺文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对此深有见地:“自主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自主创新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实现,因此,建设一个持续的创新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如何才能弘扬创新的文化?张景安谈了几点认识:第一,要增强原创意识;第二,要树立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第三,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源泉;第四,创新需要激情;第五,要增强危机意识,鼓励开放意识。“当然最关键的是人才”。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世界定位,无疑赋予了中关村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万亿元。提到中关村,我们不得不提翠湖科技园。凭借独特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吸引了华为、中国电信、用友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截至2011年底,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共有51家,其中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家,超过十亿元的企业有7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翠湖科技园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提到了翠湖科技园的高端产业加速器。
赵玉华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第一是高端产业内生聚集效应;第二是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升级;第三是科学规划保证有序进展。
翠湖科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也正处于从科技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的发展历史新阶段。未来,它将主要通过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六个系统来建设智慧翠湖。一个平台是以云计算为平台的管理架构,两个中心是智能管理和服务中心,六个系统是三维展示系统、信息定位系统、日常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数字社区系统和一卡通系统。
我们期望未来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能成为北京市乃至于全国创新思想最活跃、创新体制最完善、创新成果最显著、创新环境最优美的地区,成为带动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于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翠湖科技园取得的成绩源于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可能是其他园区无法复制的。正是由于全国各大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才形成了中国高新区百花竞放的大好局面。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关于新时期高新区创新转型发展路径的思考,也颇为深刻。他深刻感受到高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路径选择的战略转折。
一是高新区逐渐面临发展规模高,也就是发展基数大,资源约束紧,优惠政策少或者无的这样一种新的阶段特征;二是基于国家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导向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发展观念和思维理念的落后,将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败。”;三是区域竞争高级别化的趋势。高新区迈上较高的平台,也意味着竞争格局的深化,新的竞争对象是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知名先进园区。
应对危机和挑战,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和创新。 无锡高新区将主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致力于从工厂林立向公司林立转变,尤其是向科技型的、创新、创业的公司转变;二是推动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跨国企业过去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现在要把他的研发中心和区域性销售总部结合起来;三是致力于从科技创新向科技创业的转变;四是致力于从制造人群向智造人群转变。
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也正以一种加速度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谈到了科技企业产业转移平台。这是滨海新区科技服务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云计算、软件和服务外包、重型装备五大产业。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滨海新区共聚集了1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支柱产业,实现6000亿总收入,构筑了中国新经济平台。
高新区发展,一般有四类开发形式:第一类是政府的开发公司,第二类是大的企业集团,第三类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第四类是纯市场化的企业进行开发。现在,科技地产开发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新区所采用。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分享了科技地产开发模式的优势。
白廷全认为,把科技地产做成一个产业,就能更好的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更好的给市民提供具有科技内涵的住宅品。“科技地产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振兴,有利于中关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建成后,将形成以大型的物联网软件为龙头的核心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融资提供平台,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加快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一定要注重提升建筑能效的管理,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其董事长刘燕生提出的建筑能效运营,并不是传统的工程部运营管理模式,这种新的机电设备运营方案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为推动建筑能效运营管理创新,他们还成立了建筑能效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绩,但相较于国际一流科技园区,中国高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主创新,注定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中国企业勇挑创新重担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承担了很重的任务。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改变经营法则,调整发展战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向“中国智造”迈进,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表率!
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用友软件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软件企业。目前,在“新长城计划”下,用友正打造云服务平台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认为,一个企业的创新,最关键的有三个要素:第一,要结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第二,要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三,要结合公司的基础和优势。
到目前为止,在企业计算这个行业,全球的产业中心是两个,一个是在北美,一个是在欧洲。北美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些企业计算的公司,从企业应用到数据库、中间件这样一个产业群。欧洲是以SAP为代表的专门面向企业计算的一个产业集群。郑雨林预测,亚洲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全球企业计算的产业中心,这是市场给予中国的机会。
从研制中国第一支甲肝疫苗,到全球领先的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甲流疫苗,北京科兴控股一步步走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列。其董事长兼CEO尹卫东认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驱动力是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它一定会对创新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创新真正的驱动力一定是国家和公众的真正需求。”
正如尹卫东所说,生物医药是一辆整车,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单纯有一个产品、单纯有一个人才,很难撑起这个产业。生物技术的特点是十年才能开发一个周期,因此,在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全方位、全团队、全产业链地思考产业布局。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沙漠里的沙子变成了黄金。其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认为点金术就是创新。他发明的耐高温沙,填补了一项国际铸造业的空白。而仁创研究院的诞生,则标志着仁创从个人创新迈进了团队创新阶段,标志着仁创人从不自觉的随机的创新阶段,上升到自觉、自主、有计划、有步骤的创新阶段。
我们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的时候,其实还应该重视体制机制的建设,只有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都健全,企业才能稳步发展。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对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见解,深刻独到。他认为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要实现“商者有其股”。“中国人创新之本就是制度,制度创新落实了‘商者有其股’之后,就能让笨人变聪明,让懒人变勤劳,只要这样的制度能发生,我们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我们就没有任何事情做不到。”
250年前出现了工业革命,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新观念、新想法肯定是创新之母。中国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发展很强,中国企业家创新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产业集群。
大国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邓小平讲过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企业责任重大。中国企业要获得较快发展,需要勇于创新。
谈了多年的老话题,仍须时时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