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体质有所下降,是否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客观的看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到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他们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社会经验欠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劳动方式也由体力化逐渐转变为非体力化,人体大肌肉群活动的机会愈来愈少,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游戏内容也由过去的跑、跳、掷、攀、爬的内容变为现代的电子化,使得人们活动、运动的能力下降。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看到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立、自信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下,对学生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学生的运动能力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是被漠视的。由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到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他们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社会经验欠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劳动方式也由体力化逐渐转变为非体力化,人体大肌肉群活动的机会愈来愈少,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游戏内容也由过去的跑、跳、掷、攀、爬的内容变为现代的电子化,使得人们活动、运动的能力下降。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看到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基本能力训练,培养他们自立、自信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发展,但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社会”环境即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突变、角色和角色转换、赞扬、批评、成功、失败、规范、处罚……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列为一个学习领域目标。下面我就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规范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否强化规范意识,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说的规范主要是指与学生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包括运动规则和其他约定俗成的各种体育规则。由于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此,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如果舍弃了集体,体育课程的多数内容将不复存在。例如,如果取消了集体,几乎所有的球类运动也就消失了;如果没有对手,很多以单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过去学科中心课程观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模式中,极大地忽视了体育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上的作用。虽然体育一直在自发地发挥着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作用,但由于它很少被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因而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应该发挥的作用。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交往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家庭血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家庭的小型化而变得越来越简单,由于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否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是否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构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显得重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练习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类型。前者如球类团队中前锋、后卫、中锋,以及队长、队员、裁判、教师(教练)……后者如某些团队中常有的“任务专家”,“社交专家”,宣传部长,拉拉队队长等,从而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集体价值的传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的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勇敢顽强,而不讲竞争。然而,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常有的,应该强调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正确处理‘场上对手’与‘场下朋友’之间的关系”。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越来越寻求友谊,寻求“社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班级意义之外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迅速增大,学生在不同场合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日渐增强。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增强和认知范围的扩大,学生的信息源也急剧增大,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
4.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不少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或成年人(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可能会束手无策,表现出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与单独活动的区别”,引导学生建立与他人和集体的联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融为一体,自觉以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互相影响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和参与竞争,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只有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面对社会,使学生逐渐形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另外,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具有心理相容的品质。心理相容是指个人对他人行为表现出的一种包容性,以及集体成员间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求同存异、协调一致的状态。体育教学中的班集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心理相容的心理品质。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脱离单独游戏生活时期,开始进入团体游戏生活时期,但此时学生的自我中心观念较强烈,在交友时,往往以邻居、同伴、同桌等天然联系作为择友的条件。由于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是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组合的状态中,这使学生相互之间增加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在体育活动和游戏过程中,班集体成员之间也更容易表现出交往的纯洁性和坦诚性,更易于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如前所述,我们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体育道德等方面,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去引导、培养和教育学生,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努力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下,对学生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学生的运动能力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是被漠视的。由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到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他们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社会经验欠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劳动方式也由体力化逐渐转变为非体力化,人体大肌肉群活动的机会愈来愈少,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游戏内容也由过去的跑、跳、掷、攀、爬的内容变为现代的电子化,使得人们活动、运动的能力下降。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看到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基本能力训练,培养他们自立、自信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发展,但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社会”环境即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突变、角色和角色转换、赞扬、批评、成功、失败、规范、处罚……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列为一个学习领域目标。下面我就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规范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否强化规范意识,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说的规范主要是指与学生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包括运动规则和其他约定俗成的各种体育规则。由于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此,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如果舍弃了集体,体育课程的多数内容将不复存在。例如,如果取消了集体,几乎所有的球类运动也就消失了;如果没有对手,很多以单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过去学科中心课程观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模式中,极大地忽视了体育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上的作用。虽然体育一直在自发地发挥着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作用,但由于它很少被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因而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应该发挥的作用。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交往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家庭血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家庭的小型化而变得越来越简单,由于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否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是否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构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显得重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练习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类型。前者如球类团队中前锋、后卫、中锋,以及队长、队员、裁判、教师(教练)……后者如某些团队中常有的“任务专家”,“社交专家”,宣传部长,拉拉队队长等,从而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集体价值的传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的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勇敢顽强,而不讲竞争。然而,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常有的,应该强调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正确处理‘场上对手’与‘场下朋友’之间的关系”。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越来越寻求友谊,寻求“社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班级意义之外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迅速增大,学生在不同场合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日渐增强。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增强和认知范围的扩大,学生的信息源也急剧增大,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
4.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不少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或成年人(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可能会束手无策,表现出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与单独活动的区别”,引导学生建立与他人和集体的联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融为一体,自觉以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互相影响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和参与竞争,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只有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面对社会,使学生逐渐形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另外,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具有心理相容的品质。心理相容是指个人对他人行为表现出的一种包容性,以及集体成员间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求同存异、协调一致的状态。体育教学中的班集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心理相容的心理品质。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脱离单独游戏生活时期,开始进入团体游戏生活时期,但此时学生的自我中心观念较强烈,在交友时,往往以邻居、同伴、同桌等天然联系作为择友的条件。由于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是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组合的状态中,这使学生相互之间增加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在体育活动和游戏过程中,班集体成员之间也更容易表现出交往的纯洁性和坦诚性,更易于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如前所述,我们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体育道德等方面,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去引导、培养和教育学生,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努力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